01
微信是一个小世界,也是一个大圆圈。
有很多事,信就有,不信就没有。
当我们不去思量的时候,别人说什么,都无所谓;细细思量,就会发现,很多无心之举,本是“有意而为”。
漫不经心的话,追根溯源,是源自“内心”。因此,从微信交流的方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待人态度。
用以下三种方式回你微信的人,就是瞧不起你。
02
第一,不理不睬的人,在心底把你当成低层次的人。
真正有修养的人,哪怕遇到不喜欢的人,也会笑脸相迎。毕竟,人与人之间,没有瓜葛,不必用脸色来表示“不友善”。
《高士传》里有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们去卫国,在一片田野上,遇到了一个唱歌的老人。
孔子说:“这个老人,值得我们学习,去问一问吧。”
子贡上前搭话:“老人家,你没有妻子儿女,也很穷,为什么快乐?”
林类笑着说:“因为没有妻子儿女,也要死了,因此快乐。”
子贡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吾知其可与言,果然。”
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就算千万富豪,也不会比谁多一只手,也不会活几百年。
如果有人对你爱理不理,说明他的修养不够,认为人是有级别的。当然,所谓的级别,是他自己“定下”来的,外人是不认可的。
我的一个同事凤姐,下班之前,说:“有重要工作交给你,最好是提前准备。”
原来,第二天有重要客户光临,需要一些数据,还有一份“量体裁衣”的合约。
为了让客户满意,我临时起意,加了一个小时班。加班时,我发微信,问凤姐:“客户提出了什么需求?”
凤姐回了一个表情,就不搭话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再次追问。凤姐不耐烦地说:“你催什么,我都没有问明白。”
好端端的事情,让我碰了一鼻子灰。
把那些“不理不睬”的人和孔子对比,就会发现,人与人的差距,太大了。越是有影响力的人,越会谦卑;越是不自知的人,越会昂着头。
古人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微信里,你的问题,常常被人敷衍,或者把你认真的态度,当成应付的态度,说明他把你当成低处的人,永远都没有机会翻身。
你别悲观,应该沉住气,坚持往高处走,终有一天,他会仰视你。
03
第二,掐你痛处的人,希望看到你的丑态。
电视剧《聚宝盆》里有这样的场景:沈万三被朋友苏半城欺骗,去了北方卖伞。
到了北方才知道,那里一年都难得下一场雨。伞是不需要的。
当沈万三垂头丧气回到家乡时,朋友们都在窃笑。
那个掐你痛处的人,往往是“故意”的。如果是无心之举,那么他一定是不了解你的人,两个人交往很少。
当然,如果你的痛处在很显眼的地方,还是被掐了,说明对方没有安好心。
我的一个表妹,过年的时候,在亲戚群里送祝福,还发了一个小红包。
抢红包的人,都很开心,顺手就给了一个赞,或者说一句“祝福发红包的人,发大财”。
忽然,有一个亲戚,冒出来说:“表妹,你就是‘一个人吃饱,一家人不饿’的好年纪,应该发一个大红包。”
要知道,表妹快四十岁了,还在为婚姻发愁——结婚了,又离婚了。
表妹就生气了,然后不再说话。
隔着手机屏幕,我都能感受到表妹的“脸色”。毕竟,每个人都有难掩的伤痛,如果要一次次翻出来,就会一次次流泪。
很喜欢一句话:“上天给了我们一双美丽的黑眼睛,而有人用它翻白眼。”
看到翻白眼的人,你就躲开点,或者把他拉黑。他用异样的眼神看你,其实是盯着你的短板,从精神上掐住了你的痛处。
真正在乎你的人,会用好的言语、脸色,抚慰你,让你如沐春风。
04
第三,答非所问的人,觉得你一点都不重要。
有一个笑话。
一个女青年买了小车。
同事问:“买了什么车?”
女青年回:“汽车呀。”
同事问:“什么牌子的?”
女青年回答:“还没有上牌子。”
几句话,让人乐了。因为女青年对问题的理解有偏差。或者,是为了让大家乐一乐,故意这样回答。
生活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答非所问”。太多的问题,是需要“一本正经”的。尤其是涉及到利益、关系的问题,若是回答有偏差,会导致办事的人出错。
在我的同事群里,小廖问某主任:“下班后,办公室有接待任务,我应该做点什么?”
某主任说:“小廖,你把我要的文章,赶紧整理一下。”
下班了,接待任务照常举行,但是小廖被排除在外了。因为他被人偷偷贴上了一个“上不得台面”的标签。
很多话,其实是“话里有话”,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
“我们渴望用热情换取热情,却有人冷漠地为世人扔下冬天里的霜。”把你当局外人的人,会让你心寒,小看你的态度,一目了然。
05
当然,成年人的社交,是心照不宣的。
遇到瞧不起你的人,不要回击,不要翻脸,而是冷静。
其一,就当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不要因为一件破事,难受了自己的心。
其二,不要找对方去问清楚,因为没有必要。你知道得太清楚了,反而会遇到深层次的“小瞧”。
其三,和人保持距离,然后坚持让自己变得强大。你的人生灼灼放光了,瞧不起你的人,也会仰望你。
回复微信也好,平时交流也好,摆正心态,是起码的尊重。
任何一份感情,都需要用心经营。
你冷若冰霜,我就会大雪纷飞。
你眉开眼笑,我就会主动握手。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