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福语 正文
新居入伙祝福语短信、祝新居入伙大吉的祝福语?

时间:2023-03-04 17:04:3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本文的照片来自朱常松微信的朋友。

甘泉的水坑浸透了胸部

彭崇良

雾蒙蒙的森林,寂静的山谷。

时儿有几户人家,从银色小型越野车窗外闪现。 山里落雪早,越往山上走,白茫茫里夹着冷风,将车身“绘”出一条条冰线。

雨刮器快速划动,将前挡风玻璃划出透明的扇面,从透明的扇面向外,开车人才能看清前进的路,好似深灰色条带摆在一张起伏带褶的白毯子上。

开车人目光炯炯,双手轻打方向盘,小车与路一同隐没在山林里,一会儿又从山的另一头冒了出来。

山峦层层叠叠,好一幅宣纸铺就的中国山水画卷。

小车下了高速,向着西南再走90公里山路,就到目的地--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文斗乡中原村--了。一路爬坡,天气越来越冷,雪花飞舞,天空一片灰蒙蒙,好几处年久修的路段,更是要小心翼翼。

周常嵩将车子停稳,推开车门,双脚踏定脚下这片土地。

海拨1500至1700米的山顶上,散居着14个村民小组。山里水气重,村子常年包裹着雾气,湿漉漉的,一打眼,十几米外很难就认出对方是谁。这里属典型的边远高寒山区,全年无霜期只有四个月。村长说,这雪要到清明节前后才能化完。

中原村向南284公里,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

利州市文斗乡中原村,地处文斗西南,距乡集镇12公里,东与北同回龙村接壤,西向毗邻朝阳村和马堡村,南向可达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山里进村的路不好走,泥石夹杂,晴天灰拂面,雨天路打滑,有些路段破败了,深一脚浅一脚,到户公路也没有通。

到村民老吴家家访,他家房子老旧,困难程度一望而知。老吴话也不多,离开时他从自己的衣兜里拿出200元钱,又留下电话,让老吴有事可以找他。

脱贫攻坚,恩施州农行成立驻村帮扶工作队,又挑选三名骨干为驻村尖刀班成员。

他报了名,被认命为驻村班长。妻子说,你从小就不晓得农村是啥样儿,千万莫要半道回头哟。

干实事,信念是关键。要能让村民信任你,还要跟着一起干,首先从加强村支两委,强化阵地建设入手。驻村班子与村支两委、大学生村官、驻村公务员整合,组建新的党支部、村委会,优化资源,形成整体合力。

不多久,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管理学习制度上墙了,几天前,大家议出的新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一条条一款款,也贴在了白粉粉的墙体上。

村民到村党群服务中心聚一聚,坐一坐,也变得更勤了,那可不只是为了烤免费的火哟。

精准识别贫困户,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评议;贫困家庭学生66人享受了学费减免和生活补助政策,高中助学、“雨露计划”、泛海计划,一一精准到人;本村低保对象、特困对象、享受救助政策重度残疾人,精准识别落实政策,大家也都没意见,一致认可。

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分散安置户,2019年全部入驻;危房改造评议公示,厕所革命2018-2019年改造完成。

兜底政策、教育扶贫政策、就业扶贫政策等;村里民当保洁员、护林员,落实退耕还林;外出务工人口,全部落实交通补助和生活补助。

修路,路要修成硬化水泥路,还要修到每一户家门口。

解决村民世代出行难,农产品出山难问题,才能彻底改变群众对扶贫干部的看法,才能帮助村民走上致富路。

老老少少齐动手,和村干部一起,同施工队一道,勘测的勘测,运石的运石,铺路的铺路。

人人鼓足干劲,同心干,齐努力,要修起一条走出大山的致富路。

经过多方努力,修通村公路30千米,新修到户公路6千米,补修旧路10千米。按当地人的说法,老高山有1700米,二高山也有1200米。老百姓住得分散,从前,不停脚也要走上两天才能走完一个村子。精准识别、回访,一户一户落实,花上的时间,就更不用说了。如今,路修成了,还通到了每户家门口,要是村民有个大事小情,开车从村口到村民家,十来分钟就能到。

有一天,凌晨,大约四点左右,接到村民老吴打来的电话,说是自己犯病了,想请他帮忙送到医院去。90公里的山路,村民出一趟村不易,进城更是难上加难,没有大事基本不出村,平常时,小病小痛,也是扛着忍着。

他带领驻村干部组织村民,外出体检,联系州医疗机构组织医疗队入村体检,精准识别出糖尿病II型、心血管疾病等大慢病,有的还有多种并发症,都为他们纳入大病管理,2000元报销门诊和大病报销。

电话号码是他第一次去村民老吴家,走访时留下的。犯着病实在扛不下去了,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村民老吴拨通了他的电话。没想到,这位新来的驻村尖刀班班长,立马就应承下来,看来还真是来给老百姓办实事的。

他亲自开车带上老吴出山,沿着没有路灯的山道,紧赶慢赶,将老吴送到利川市医院。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老吴留下住了20多天院。老百姓对周常嵩说,你是下马栽花呀。

村民住的是老旧木板房,有些被虫蛀鼠咬几成危房,就是没钱修。没有玻璃窗,屋内昏暗,只有传统的火盆常年燃烧,发出微光。昏暗中,一盏电灯,吊在被油渍灰尘裹变色的电线上,从屋梁上垂下,只照见灯下一小块亮光。农行驻村班子成员和村干部每走访到一户,和村民一家人围在坐昏暗的光线周围,影影绰绰,习惯抽烟的,点上一根,屋子里立时烟气缭绕,好似在开“神仙会”。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心要帮助村民们去改变。入户调查,拍照登记,等建成新房,再拍一次,两相对比存档。经过精准识别,确定改建重建对象,在每月一次的州农行党委会上汇报,向州政府报告,争取政策。回头,又带领尖刀班一班人和村支两委,入户协商改建重建工作。

有一户土家族村民一家7口人,家里百年木式吊脚楼,改造规划7万元。家里穷,没有资金建房,改建是要推倒旧房,在原屋基上重建。

山里湿气重,新修的砖瓦房返潮,州农行组织科级以上干部捐款买来了新家具床新被子,说旧的就不要了,你就算是“拎包入住”了。周常嵩自己又拿出4000元买来水泥沙石,找人帮忙运上山,将新房地面做防水改造。

易地散建住房工作也在有条不紊推进,“督战队”也按时来巡察,验收前文斗乡政府组织专班,到中原村检查分散安置工作,验收合格了,再帮助村民搬新房迁新居。

2018年一场大雪将老吴家老旧木房子压垮了,一家借住在自己兄弟家。新房子是周常嵩带着尖刀班一班人组织村民帮着修起来的,新床新被也是用的扶贫资金,老吴一家只须“拎包”入住。搬起新屋的那一天,老吴第一次叫出他的名字,周常嵩班长,他们都讲你是班长,我讲你是好人呀。

他知道这一刻,在老百姓心里他“有名”了,他周常嵩就是他们的亲人了。做老百姓的贴心人,老百姓才会亲近你。那种在这里走了一回,就不想再来的感觉已经没有了,谈起近五年来的驻村扶贫工作,这位从小到大生活在城里的中年男人眼里饱含泪花,老百姓一针一线绣的鞋垫送了好几双。就是平时,老远见着也会喊你去吃个饭。就当成亲戚那样,家家如此。

那会儿,刚到村子的时候,村里没有通电,也没有通自来水,吃水基本靠小水窖存的雨水,还要走很远的山路去挑山泉水,才能保障小水窑不断水。山泉水也是时有时无,泉眼不好找,就算做好了标记,过几天再去,泉水也许就改了向。

山里下雪时间也长,10月底到第二年清明以后雪才化完。冬天吃着饭,几分钟不到菜就结了冰。早上洗脸,破了冰才能用上水。就是六月间,山下暑热,山上也是着簿毛衣。

山里的水是珍贵的。

他不舍得多用一滴这来之不易的珍贵水,换下的衣服集在一起,到了每周一天的回家刻时,就带上这一份特殊“大礼包”。返村时,再带上妻子早早准备好的干净衣服上山去。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2个多月没回家,硬是把换下的衣服反复穿了又穿。

疫情就是命令。2020年大年三十夜,告别家人,他连夜出发。大雪已经封山,车子颠簸在曲折的山道上,夜黑路滑,不敢走得太快。好在2019年就已经完成了全村的村村通公路硬化,水泥路通到每一户的家门口。那一天,当最后一抹水泥抿下,也不知是那位村民张口说了一句,周书记,别人是走马观花,你是下马栽花呀。是呀,是呀,走了一辈子山泥路,这平展展的路,这一脚下去,会不会打滑哟。

村民的笑声是那样的甜美。

第一次进村时的那种“来了第一次,就再也不想去”的感觉,在一回回走坡过坎时,在一户户精准排查时,在一口口水窖添满时,早已被抹去,就象最后那一抿子水泥,平复进了这山乡的土地里。他已经是村里人了,村里人也早已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回村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大家开会,迅速成立村疫情防控工作小组,统一指挥。尖刀班及村支“两委”为核心,负责分组包片,二十一名党员、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为骨干,分户到组,群防群控,协调联动。大年初一,中午前,全村设立卡点,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人不出户,车不上路,封闭式隔离管理。精准摸排,名单管理,对照返乡清单,定向发力。

他问村长,有一位腊月29回村的外出务工人员,排查情况怎样。村长见他问起,也没觉得诧异,村里哪一户的事情,哪一个人的情况,这位周班长不知道呢?村长心里想着,口里说道,回来的下午就去了隔壁村他姐姐拜年去了。

他作出决定,必须接回来!自己的人自己要管好,不能形成隐患。当即带上农行尖刀班两名队员,连夜出发去接人。又连夜往回赶,快到村口时,已是夜深十点多钟,村口亮光微微闪烁,大家心情也特别地好。忽然,车子用力晃了一下,他赶紧地猛打方向盘,再回正,车子平稳向前。

第二天,去看“出事”的地方,离深沟不到十几公分,杂乱的车辙碾出一大片新泥。碾断的杂草树枝,散得到处都是,众人一阵后怕,身上暖和的羽绒服也抵不住背脊上一阵寒意。

村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安排那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居家14天隔离,又交待村民不要与之接触。群众工作重在宣导传达,获得群众支持才是打赢疫情攻坚战的关键。微信平台、流动宣传车、广播、海报标语,将疫情动态、防疫知识、政策规定等广而告知,人人懂政策,户户知形势。直到解封,中原村无一感染,无一例疑似,无一人无一车冲关进出,更无一户因禁足而生活受困。

解封复工,第一项工作就是安装路灯,解决村民夜间出行难问题。村委会广场,设有“百姓大舞台”,是村民们经常组织文化活动的地方,有了路灯,晚上的集体文化生活就更丰富了,还能象城里人那样,跳一跳广场舞。村民一致同意出工安路灯,这是一种太阳能与风能相结合的新型路灯,山里风大,能弥补只有四个月无霜期、雾多雨量大,造成的电力不足。州农行还组织了资金,帮助中原村安装起这种太阳能路灯39盏。

山里夜呀,第一次有了长长的光带,多了一份温馨,添了一份安全。

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原村却是一块高山水少的贫困山区,世世代代,吃水靠水窑,收集的山泉水、雨水。这也不能保证不断水,维持日常用水需求十分好艰难。

找水,一定要找到水源。

老百姓分散住在老高山和二高山,中间还有一些高低小山头,1200至1500米的海拨,依靠从城里引来自来水成本太高,难度也太大,只能发动群众去找水源,早日用上蓄水池的自流水。

这里的山,与恩施州城里那种“不挖是石山挖开是沙土”高山还不一样,也不是外省周边地区那种岩石山体。泥土里裹着块石,坡度大,有些泉眼还被山洪冲起的泥石拱“护”着,动土就垮塌。泉眼时有时无,有些隐藏在草窠里,有些泉眼今天在这里,一阵大雨塌方了,就压歇了,或改了出口。村民自己也有事,不会在一个地方久等。每找到一个泉眼,做上标识,就会给他打电话。他和队员带上胶鞋和砍刀,披荆斩棘,有时要翻几个山头,才能找到村民做过标记的地方。

找到泉眼,还不能马上动土,要先看周围地势,是否适合引泉入凼。有些泉眼,还要观察多次,特别是看天放晴的时候,如果没有泉水涌出,就只能放弃重新找了。

泉水的收集也是一个细致活儿。靠着肩扛手搬,将沙石水泥运上山,在距泉眼三五十公分的地方,围起一个小的半圆型的集水口,顺着地势,将自流铺散在地面的泉水汇拢收集在一起。在这个集水口的下方约几十米远的地方,筑起一个120立方米的小型蓄水池。在每个村组选一处高地,建上一口2000立方米的大水池。两个大小蓄水池用一根优质防冻裂的黑色胶管相连,利用水位高差,自流动力,完成梯级传送。

州农行先后筹集资金组织修建水池水窖十五口,供全村基本生活用水。

这一滴珍贵的山泉水哟,从泉眼自流进小池,又从小池自流进大池,从大水池引向每家每户的水窑水桶。

多么甘甜的山泉水哟,一定要用水龙头控制用水,每一滴都是那样的珍贵呢!

户户通水的问题解决了,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种依山就势,走山过坎,牵引水管,引来的自流水,没有电力增压设备,水流到一定时候,会形成气泡,产生断流,气泡的压力阻止了水的流动下行。有时发生在晴天,有时发生在雨季。只要有村民报告水不能正常使用了,他就带人上山,一路爬陡坡,斩荆棘,找气泡,排堵点。顺着水管,一米一米地提,一寸一寸地查,每查到一处,就用充电手钻钻眼,放水排气,再用螺丝钉将水眼堵上。有时,刚排查完一处,另一处又出现堵塞;有时,一路查到泉眼处,石碛、乱枝、败叶被雨水冲刷,堵住了集水口。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天走上好几趟,回村时,已是灯火星斗,夜深人静。

这一滴珍贵的山泉水哟,汇聚起来了!汇聚起来了!当分散着的力量汇集起来时,将会激发出无穷的动力。

生活用水解决了,水浇地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尖刀班和村支两委多次召开村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深入研究,组织人员外出学习,到别的驻村尖刀班学习工作经验,誓要把村里林地荒地资源有效应用起来,适种经济作物发展起来。大家决定主导发展烤烟、金银花项目,将山里的野猕猴桃、野当参、八月瓜等,扩大种养,集中采摘,加工包装,组织外销,丰富村民经济来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关键。说干就干,他带领全村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经过村民大会,将土地流转承包给种植大户,村民除有稳定的土地租金,还能进种植园当工人,领工资。成立“利川中原村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金银花,引进农业开发公司签订保底回收协议,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入社。

周常嵩也找人制了一只蜂桶。竹篾紧箍两头的圆木桶,桶壁钻三个并列的小孔,就是蜜蜂们进出的门了。木桶立在户外,两头各放一块活动木板,方便将来取蜜。

分巢入驻的蜜蜂,十分忙碌,也不和这位农行扶贫工作队尖刀班班长说话,对他好奇观望而微弓的身躯也视而不见。只一味地快节奏振动双翅,“嗡嗡嗡”地展示着它们的勤劳。

路边荷花开了,山头金银花,暗香迎风,野蜂群住进了新蜂箱,采下的野猕猴桃,精心包装,运出山外了。致富路,宽又广,昔日穷山乡,今日奔小康。

有一个承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有一个承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

有一个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这是一汪甘甜清泉,沁润人心田。

清晨,站在高山顶,彩练般的晨夕之下,一垅一垅的地块覆着白色地膜,间着一条一条深褐色浅土沟,多么象一床大被单将山罩了起来,那里紧裹着孕育着村民们致富的希望......。

周常嵩从小就生活在州里一个比较繁华地段,上的也是当地最好小学--舞阳小学。当过三年消防兵,退伍后进了农行工作,入党,成了家,一直过着安逸的城市生活。可就是凭着消防兵退伍不褪色信念与干劲,他硬是在村子里扎下根,一干就是五个年头。

中国乡村,正向着乡村振兴奋进。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