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福语 正文
生日祝福诈骗短信 vip客户生日祝福短信?

时间:2023-03-05 04:58:2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网络诈骗犯罪也不断高发。公安部2021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公安机关在持续深入打击信息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的同时,集中开展了“云剑-2020”、“断卡”、“长城2号”等专项行动,打击了信息网络诈骗。

在这可喜的成绩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到信息网络诈骗犯罪在中国普遍存在的现状。

为何信息网络诈骗屡打不绝?其实原因很多,比如很低的作案成本、远程非接触性特点决定的超强隐蔽性等等,配合诈骗手段的更新和迭代,让信息网络诈骗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早期的“猜猜我是谁”、“冒充领导诈骗”等流行的电诈方式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之后,已经逐渐被不法分子们所抛弃,那么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哪些电诈方式是最流行的呢?就此,安全419同专业反网络诈骗解决方案提供商——无糖信息一同梳理并总结出十大流行的信息网络诈骗方式及案例,以供大家参考。

一、贷款诈骗

2020年,不少人受疫情影响而导致资金紧张,希望以贷款的方式来缓解或度过短时的危机,有些人为了追求更高的额度或者快速获得贷款,从而中了骗子的圈套。

2020年贷款诈骗主要表现为:

1、诈骗人员以帮助受害人包装身份以获得更高的贷款额度为由,收取包装费、手续费等。

2、诈骗人员以帮受害人快速获得高额贷款为由,向受害人推荐虚假网络贷款平台,诱骗受害人在贷款平台上填写银行卡号后通过后台系统修改卡号并告知受害人填写错误账户被冻结,若想解封并取回此前平台下发的钱款必须交纳其他费用,借此进行诈骗。

案例——为获取3万元贷款反被骗16万余元

2020年11月28日,碧江区做生意的张女士,临时出现资金紧张,就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在家中收到一条陌生附带网址短信,信息显示贷款利息低,手续简单,放款速度快,张女士并有89000元的信用额度,由于张女士当时急需资金周转,就按短信网址下载了某某APP,通过注册的虚假APP登记了个人身份和银行卡信息后,提交了3万元的贷款申请,30分钟后,显示贷款申请通过,因张女士银行卡未收到贷款,便与平台客服联系,客服告知张女士银行卡号码输错,导致贷款的钱被银行冻结,需张女士向其提供的银行卡转账9000元,用来纠正银行卡号,解冻后与贷款的钱一起转入张女士账户,张女士打款后,按客服提示提现,结果显示贷款再次被冻结需按1:2的资金比例进行贷款认证和张女士银行卡流水不足为由,骗取张女士向朋友借钱多次转账16万余元。

二、刷单诈骗

刷单本身是一个源自于电商的衍生词汇,但围绕其所产生的电诈犯罪屡见不鲜,尤其是在疫情管控严格期间,有些人觉得刷单这种有网络有电脑或手机就能在家赚钱的方式很适合当时的自己,从而中了一些不法分子的圈套。事实上,抛开电诈部分,刷单本身就属于一种欺骗行为,笔者依稀记得今年某地网警发布的一篇文章甚至用了”刷单就是诈骗,刷单都是诈骗!“的标题来警醒广大群主注意防范。

2020年刷单诈骗主要表现为:

诈骗人员通过发布刷单广告,吸引受害者参与购物刷单,通常在第一单会按约定支付货款和酬劳,骗取信任后让受害者加大投入,然后以各种借口拒绝支付酬劳,从而骗取受害者更多的财物。

案例——相信了”足不出户,日赚千元“ 却反被骗近192万元

据西昌公安介绍,9月12日上午10时许,受害人李某在某微信群内看到一位群友在群内发布一个招聘京东兼职刷单的广告,对于其中宣传的“足不出户,日赚千元”十分心动。随后,李某便根据广告内容扫描该群友发布的二维码链接进入企业微信,联系了一个名叫“李玲”的工作人员,随即该人让李某加入一个企业密信再联系她,并让其添加了一位刷单客服“6010”。李某在这位客服的指导下开始刷单,前三笔通过对方微信收款二维码进行支付,对方通过支付宝分别返还了15.8元、41.9元、134.4元三笔佣金。李某在刷第四单的时候,“6010”客服便以连续刷多笔单才能返现或连续刷多笔单才能解冻资金等为理由,要求她向不同账户转款。李某分五次向指定账户转款940796元。“6010”客服后承诺受害人3至5天后进行返现。

9月16日,受害人询问对方何时返现,对方便让其添加另一个客服,对方又以返还金额较大需交纳冲正金等为由,继续诱导受害人转款。李某又分六次向指定账户转款977597.8元。9月12日至9月16日,李某共被骗1918393.8元。

三、疫情诈骗

这种诈骗方式从名称上看就知道是2020年诞生的,在疫情早期,一方面是抗疫物资相对并不是非常充足,另一方面是大众对物资的需求又十分的庞大,在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的时间段中,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其实施电诈,获取不义之财。

2020年所特有的疫情诈骗主要表现为:

诈骗人员会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结识被害人,谎称自己有获取医用口罩、其他防疫物资的特殊渠道或由大量囤货,并使用其他社交账号编造身份与受害人交易,骗取被害人财物。

案例——用网上的口罩照片 六天诈骗近300万元

今年2月,正是新冠疫情防控的紧张时期,口罩、体温枪等防疫物资在社会上相当紧俏。被告人吴某羽是一名热衷于网络赌博的社会闲散人员,没有任何口罩来源。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沉迷赌博的他动起了歪脑筋。

吴某羽从各处收集了不少口罩图片,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虚假出售口罩的信息,宣称自己有大量口罩出售。他利用被害人急于求购口罩的心理,在2月7日至2月12日短短六天的时间里,骗取不同地区的30名被害人向其支付购买口罩的货款,金额累计高达人民币295万元。吴某羽在诈骗得手后,第一时间将赃款全部用于网络赌博。后来,慑于法律的威力,吴某羽自行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四、杀猪盘诈骗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杀猪盘“也在发展,除了一些婚恋交友网站之外,也有很多的类似于短视频、直播等平台上也成为了“杀猪盘”的渠道之一,不过殊途同归,有人甚至将其总结为一句话——“从网恋开始,到网赌结束”,其实这句话说的很对,即便是那些投资于各类理财和股票的受害人,其实也是那种妄图以小博大,一夜暴富的赌博心理。

2020年所特有的杀猪盘诈骗主要表现为:

诈骗人员通过一些婚恋网站、交友网站结识受害人并进行网恋,在受害人深陷其中,对诈骗人员充分信任之后,诈骗人员谎称自己掌握赌博网站或理财投资网站的漏洞,邀请受害人一同赚钱,受害人进行投资消费后发现被骗时,对方便会失联。

案例——在网恋“女友”的指导下 他在赌博网站充值60万“大赚”10万

8月4日,常州受害人李某报警称:今年7月左右,其在某相亲网站认识一名网友自称“叶林”,李某通过添加微信交流发现对方风趣幽默,帅气多金,两人互生情愫,迅速发展成男女朋友。7月28日,“叶林”对李某说他在香港维护某彩票后台时发现该博彩网站有漏洞,可以利用漏洞赚钱,但是因为“叶林”是工作人员,工作时有监控不方便操作,希望李某帮忙,并再三保证这些赌博网站在澳门、香港都是合法的,稳赚不赔。李某按照“叶林”的指示进入一家叫“澳门威尼斯人”的赌博网站,注册账号开始充值,每次按照“叶林”指导都能赌赢,几天下来李某平台上已经赚了2万元。

这时“叶林”要李某在“VIP场”玩个大的,为以后幸福婚姻生活积攒一笔资金。李某东拼西借,还借了网贷一次在网站里的充值60万元,赚了近10万元,但当她想提现时发现不能成功,“叶林”也联系不上。

五、裸聊诈骗

在常人看来,认为裸聊诈骗怎么可能会流行呢?毕竟当今大众已经有了一定的隐私保护意识,但事实告诉我们,它远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比如在去年11月的一则新闻中,通报了浙江温州的苍南警方破获了一个特大跨境网络裸聊敲诈勒索团伙,查获了其团伙500余人,受害者遍布全国,高达十万余人!当时媒体称这可能是全国最大网络裸聊敲诈案。光是看这单一案件的受害人数字,就足够触目惊心了。

2020年裸聊诈骗主要表现为:

诈骗人员会在各渠道进行推广,主动与受害人发起会话聊天,使用话术诱导受害人进行裸聊,随后诱引受害人下载指定APP(木马程序)获取受害者手机信息,以公布受害人信息和不雅照片、视频为手段敲诈受害人,勒索钱财,或制作虚假网站发布受害人信息和不雅照片、视频,迫其就范。

案例——面对手机镜头 40岁男子脱下衣服聊出去3万余元

2020年2月27日晚,在横县做生意的农先生忙了一天,刚准备休息,QQ上便收到一条美女加好友的请求。“陪我污会吧?”加好友后,对方竟主动向农先生示意到。忙了一天的农先生也想放松放松,索性便同意了。于是对方发过来一个APP链接,称先下载这款直播APP,注册后单独创建房间私聊。“快点下载,我等你。给你一个大惊喜哦!”美女诱惑到。

“人到40,寻求一些安慰有何不可?”农先生心想。于是他便按要求下载了这款直播APP,并用自的号码注册了一个账号进入房间。直播房间里,美女款款脱衣,尽情挑逗着农先生一起脱掉衣服。当农先生褪尽衣服几分钟后,美女突然关掉视频,并在QQ给他发过来几段他和美女“赤裸相对”的视频和他的手机通讯录。

如坠冰窖的农先生顿时后悔了:“要是被传出去,我这脸还怎么放,生意还怎么做!”他选择了向对方妥协:转了20000元钱过去“息事宁人”。然而对方看到农先生这么爽脆一次性拿出了20000元,经一再要求农先生转账。农先生前后共转了3次钱给对方,被敲诈33000多元。

六、销户、征信类诈骗

如果说杀猪盘、裸聊这种电诈方式对于自律的人而言,往往都还可以做到免疫的话,那么对于销户、征信类诈骗而言,就未必拥有同样的抵抗力了,毕竟征信在当今社会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涉及到多个方面,因此在遇到这类电诈的时候,受害人由于紧张的心理而增加了落入诈骗份子圈套的可能性。无糖信息的报告指出,“注销网贷账号”、“解除征信”等类似骗局是2018年出现的新型诈骗,在2019年开始被诈骗人员大规模使用。

2020年销户、征信类诈骗主要表现为:

告知受害人其身份信息在某贷款平台下申请了额度,如不注销会影响个人征信,受害人在对方的引导下对账号进行注销,但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向其他的网络贷款平台借款,并且将借款转入诈骗人员的账号中。

案例:接到所谓“京东金融客服”电话后 李博士一顿操作被骗7万余元

李先生博士毕业,在厦门一家单位上班。8月10日,他接到电话,“我是京东金融的客服人员,你是不是李先生?之前是不是在这所学校上学。”对方一开始就准确报出了李先生的个人信息,包括毕业学校和在学校内注册的贷款平台名称。在校读博期间,李先生确实在“京东白条”注册过账号,对方又准确地说出了他注册时填写的家人信息。取得李先生信任后,“京东金融客服”告诉李先生,如果不马上注销白条账号,会影响之后的银行贷款和个人征信。李先生添加了对方的QQ后,这位“客服”不仅给李先生发来了一张京东金融的名片,还有“学生网贷关联账户解释说明”和李先生名下账户信息无法核销的截图。

李先生与对方通过QQ语音通话“了解”如何“注销账号”。 对方让李先生到指定的网贷平台注册并贷款,声称这些钱只是“注销认证资金,无需本人偿还”。

于是李先生便到借呗、微粒贷、360借条等平台注册并共计贷款了77000元,并将这些资金提现到了自己名下的银行卡中。随后对方又发来了两张所谓“中国银监会认证对接账户”的截图。对方告诉李先生销户要往“银监会”账户里转钱,但只是流程需要。李先生信以为真,将借贷的77000元转到对方指定的账户里。转完之后,对方告知李先生后台要审核才能成功注销账户,可直到下午下班,李先生仍未等到回复信息,这时发现自己QQ被对方拉黑了,才发现被骗了。

七、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

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其实也并非是什么新的诈骗方式,在近些年的反电诈宣传中也是经常被提及,但由于群众对于公检法以及其他一些政府机构存在天然信任,犯罪分子利用这种信任对受害人进行诈骗仍会屡屡奏效,因而这种诈骗方式在社会上仍然广泛存在,需要重点防范。

2020年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主要表现为:

首先,一线诈骗人员冒充公安局、人民法院、通信管理局、运营商、医院、保险公司、社保中心等机构拨打受害人的电话,谎称受害人涉及一起违法事件,如名下银行卡涉及洗钱、名下电话号码涉及发送违法信息、社保卡涉及骗保等等。受害人否认后,对方会迅速相信,并告知受害人身份信息可能泄露,被别人盗用了身份信息进行违法行为,要求受害人向外地公安局报案以撇清自身的关系;然后,电话会转接到冒充公安干警的二线诈骗人员处,谎称以受害人身份信息办理的银行卡涉及严重的洗钱案件,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调查是否是黑钱,以此骗取钱财。

有时,部分诈骗人员还会通知受害人电话、电视即将停机,随即告知其身份信息被冒用,引导受害人向指定账户补齐欠费,否则将停用受害人名下的其他业务,受害人转账后被骗。

案例——一通“刑侦队警察”打来的电话 让林女士损失6.5万余元

近日,市民林女士接到一名陌生男子电话,对方自称刑侦队的民警,现在查到林女士涉嫌参与多起诈骗案件,需要配合警方进行调查。林女士随即按要求添加了对方的QQ号,并提供了自己的身份证照片以及银行、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软件的账号密码。没过多久,“民警”称林女士名下的借记卡在几分钟前有19866.06元进账,怀疑是一笔赃款,现在需要对其个人资产进行清查,看是否存在不法收入。

林女士一开始并不相信对方,但查看银行账户后发现的确多出了1.9万余元,便以为自己真的被卷入了某起诈骗案件。为了自证清白,林女士在对方的指导下下载了一款名为“安全防护”的APP,并根据提示填写了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

填写完信息后,林女士发现自己的银行卡余额被人分三次转走了6.5万余元,这才反应过来被骗,随即报警。林女士仔细查询银行账户的交易明细后发现,借记卡多出的1.9万余元,其实是从最开始自己提供的信用卡账户提现的。

八、冒充网站客服诈骗

这种诈骗方式也是同受害人信息遭泄露有关,在当前尤其是一些知名电商网站,他们的用户群体以及订单数据庞大,其一旦这些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都会令消费者转眼变成受害人。在2020年疫情影响下,数字经济反而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各种实物或虚拟物品电商愈加流行,这种冒充网站客服诈骗的数量也更是只增不减。

2020年冒充网站客服诈骗主要表现为:

诈骗人员私下获取网购平台客户信息,在客户下订单后联系客户,告知其在平台上购买的货物质量问题或商品受损,现可办理退换和给予赔偿,而后引导受害人向诈骗人员的账户转款,并谎称随后款项会退回到受害人账户中,受害人转账后被骗。

案例——为了几百元所谓的“退款” 刘女士险些被骗15万

刘女士接到一自称淘宝售后人员的电话,称她在淘宝购买的纸尿裤有质量问题,要给她双倍退款。随后对方先给刘女士提供了一个二维码,刘女士扫码收到了500元退款,之后对方又提供了一个二维码,这次却是扣款码,刘女士扫码后支付给对方500元,此时,对方称是操作失误,再次发了一个扣款码给刘女士,并谎称是收款码,扫码后可收回500元,因余额不足,刘女士此次转账并未成功。

之后,对方又以账户异常需要激活为由,要求刘女士用花呗在淘宝购买“天猫超市购物卡”并转赠给他,之后将一并退还,于是刘女士先后购买了25张共计价值5000元的电子卡,正准备转赠给对方时,被回到家中的杨先生及时制止,并拉着她前往派出所报案,此时刘女士方意识到被骗了。

九、返利诈骗

虽然方式不同,但是内涵却是异曲同工,返利诈骗这种方式同样是利用一部分人的爱占小便宜或赌博心理,一步步让受害人进入诈骗分子布下的圈套,这种一点都不新鲜的诈骗方式依然在2020年中非常流行。

2020年返利诈骗主要表现为:

返利诈骗常见类型以生日祝福返利、粉丝反馈、消费返利、充值返利、红包返利、一元购等套路为主,吸引受害者添加诈骗人员社交账号,再在社交平台中以转账即可返利为诱饵,引到受害人向其转款实施诈骗,诈骗人员通常会在受害者转款后直接删除好友。

诈骗人员在QQ群或是微信群发布高额返现的虚假信息,然后以虚假成功返利截图为诱饵吸引受害者。受害人如果发送小金额来尝试,诈骗人员很可能会按照所说进行返利,诱骗受害人投入更大金额。当受害人发送了数目较大的金额后,诈骗人员则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进行推脱,进一步进行诱骗。而当骗局被受害人识破时,诈骗人员则会将对方删除或拉黑。

诈骗人员抛出的活动看起来非常诱人,部分受害者都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先投入很小的金额,有了回报后,投入越来越大,给了诈骗人员有机可乘之机。

案例——充100元返1000元?想着天上掉馅饼却反被骗2万余元

今年5月5日,上完网课后的小红玩儿手机时,在QQ空间中看到了一位好友发布“充100返1000,充200返2000,以此类推,活动有限。”的信息。还有这样的好事?小红心动了,当即用自己微信零钱扫码支付了100元。当小红等待对方返利时,对方却发来一张截图显示返利失败,并告诉她银行卡中需有2000元以上才可以返利成功,同时发送给小红一个收款二维码和操作流程。随后,对方一步步诱导小红“玩一把大的”,一次支付9999.99元,并声称会返更多钱。

面对“高额返利”诱惑,小红信以为真,先后用母亲的微信账号支付了9999.99元和13123元,一直没等到对方的返利和答复,小红害怕了,赶紧将此事告知了家长。

十、游戏类诈骗

游戏类诈骗早在PC互联网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各类网络游戏,在诈骗分子眼中,他们的目标“鱼塘”也随之大幅扩大,因而游戏类诈骗长期以来一直是信息网络诈骗中的主流方式,在2020年也同样如此。

2020年游戏类诈骗主要表现为:

诈骗人员在游戏、游戏论坛等平台发布游戏账号、道具、商品、金币等虚拟物品的交易信息,在交易过程中使用各种套路如付款不发货、手续费、保证金等方式,诈骗钱财。也有诈骗人员搭建游戏交易平台的虚假钓鱼网站,发布到游戏平台引诱受害者进行充值,从而骗取钱财。或是在网络上发布游戏代练的讯息,受害人联系并支付代练费用后,对方失联;亦或是诈骗人员索要了受害人的账号密码后将账号限制登录,以解封账号为由向受害人讹钱;甚至直接登录受害人的社交账号,向账号上的好友借钱。

案例——买游戏账号被“钓鱼” 损失上万元

12月2日南京鼓楼分局鼓楼派出所接到一起报警,报警人称在网上售卖游戏账号时,进入了骗子设置的钓鱼网站,被骗上万余元。

经了解,报警人小李当天下午3点在宿舍玩游戏时,一陌生玩家通过游戏内的聊天弹窗,向小李询问其游戏账号有无出售的意向,并提出以350元的价格收购。二人经协商,最终以400元的价格达成一致。之后,对方添加了小李为好友,表示为安全起见,需要通过一个第三方平台进行账号买卖。小李登录对方发来的网站,发布游戏账号交易信息。在对完成购买后,小李准备提现,却发现账户被冻结。

小李联系客服,客服表示需充值一定金额才能解冻,并以银行卡号不正确、姓名显示有误、提现要带零头、充值成为VIP会员才能提现等各种理由,诱导小李共计充值11700元。小李察觉到被骗,选择报警求助。

通过了解上述主流电诈方式和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只需要做好以下防范措施,就能远离多数电诈场景:

1、不要轻易相信来自于任何包括知名机构在内的任何陌生电话、即时通信(微信等)消息,尤其是涉及到资金、账号等相关财产内容的,无论对方真实与否,都应该首先去进行相关的核实工作,比如拨打相关机构的官方电话等。

2、不要轻易点击任何可疑的链接、网址,不要轻易拨打任何可疑的电话。

3、不要认为天上会掉馅饼,不要幻想不付出或者通过很少付出就能得到巨大回报的事情会平白无故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反而应该在遇到这类事情的时候应该有极高的警惕。

最终,万变不离其宗,诈骗分子的最终目的还是金钱或其他财产,因此,但凡是通过电信、网络渠道而来的陌生人信息,无论过程让你如何相信,只要涉及到金钱或其他财产时(哪怕是交易),都一定要先多核实和确认,不要马上盲目操作,方能尽可能的避免被骗。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