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晚到早晨,微信里充斥着春节的祝福信息,五彩缤纷的颜色。
微信时代到来,这些裹挟着善意的祝福而来的群发短信,扑面而来的第一感觉却只有:Ta还没将我从通讯录里删除。因为甚至不用打开,光看着开关文字或是动画图案,就已经知道了内容,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落款的真姓名。一条条地删除,一遍遍地念叨:他没删,她没删!……
今年,我没有群发这样的信息,因为,我知道,收到的人会和我一样的认可,不真诚的感觉每个人都会有,与其这样,倒不如不给人家增加讨厌的感觉了。
曾经在短信一毛钱一条的年代,为了给领导、朋友、亲戚“真诚”地发出祝福,也常常咬着牙,删了改,改了删,文绉绉地自编了若干条祝福短信,又郑重其事地每一条重新落款,对领导的自称“小王”,对朋友就称“冬哥”,对亲戚则谓“晓冬”,分门别类地发送出去,试图以此区别于那些群发的短信。
可笑的是,有时,那些自创的短信,绕了一圈,改了名又重新还了回来。至此明白,因为在群发时代,无论怎样高级的文采,不带着人情关怀温度的祝福终究触动不了他人的内心,真诚的祝福也许只需三个字就能明白,虚伪走过场的话语三千字或许也打动不了。
现在,有人把这群发的祝福称为“无效的社交”真是很有道理。
群发信息无非是向大家证明你的存在,群体社会生活的本能而已。明知不真诚却还为之,只是你不想偏离社会,偏离群体,只是想告诉周围,我不另类,我很驯服,绝不尴尬与生涩。
最近新加入的一个微信群很有意思,有意思的原因是其中的一个人,群内20个人,每天他都会发几次红包,每个红包都有不同的名头,如起床包、集合包、吃饭包、晚安包等等,看名称就知道发的时间或是事情,但每个包都有一个相同点,红包总金额都是0.21元,人均0.01元,即一分钱,最后一人两分钱。
就是这样,每天一两块钱分N次发的红包把这群的人召来唤去,此群当然也有不同于其他群的那般热闹。时不时他还来一句:哎哎哎,那个谁,你今天还有三个包没领。集合开会你没到啊!起床包没领呀!睡懒觉啊?
几番下来,人人都知道这个“秘密”,但虽明知只有0.01元,总还是自觉不自觉地点开那个红包。嘴里心里都念着这不是抢红包,这是在刷存在感。
群发信息时我们常常在按下发送键时就已经完成了“社交的使命”,释放了自己需要社交的“原始激素”。至于有无回复已不重要,所以清楚,这种纯单项的社交是无效且无意义的。
而一分钱的红包重要而生动的意义在于是“互动”,人与人之间行动、语言、情感的互动才是“高效的社交”。这样的交流,如同正负磁极互相吸引,会牢牢地黏合在一起,虽“身不由己”,但被召唤,被认同,趋之若鹜却是必然。
所以,才会说,群发的祝福信息还不如一分钱的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