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二十节气之冬至节令,也是数九天寒的起始日子,冬至交织数九,故民间也将数九称为交九;无论是冬至还是数九,都是民间非常看重的日子;因为冬至不仅是二十节气之一,它还是民间传统四时八节之一,旧时的冬至是新的一年起始的日子,民间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这一天,民间除了有冬祭,吃饺子,喝羊汤,团汤圆,数九的习俗之外,还有出嫁闺女回娘家给爹娘送冬的地方习俗。
何为送冬?
送冬,是流传在北方部分农村的一种冬至习俗;是指出嫁了的闺女,在冬至当天上午赶回娘家,为爹娘送去亲身缝制的棉衣棉帽和棉鞋等御寒衣物,或者提前到集市上为父母购置一些即合身又暖和的过冬棉衣棉服;并为双亲顺带一些酥软可口,营养价值丰富的地方特色美食;因出嫁闺女必须在冬至当天送到爹娘手中,故取名送冬。
出嫁闺女为何需在冬至送冬?
因为冬至是数九的起始日子,是隆冬季节的起始阶段;冬至的到来,意味着温度越来越低,风寒料峭,雪花纷飞,冰封万里,到处呈现出一派白皑皑的景象;虽然冬至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但“一九二九不出手”的数九歌还是能让人感到立冬节令寒意已深,寒凉侵身,需要添加厚实的棉装抵御严寒了。
但是过去的生活条件不如现在富足,很多农村老人御寒条件差;而且年迈老人身体素质差强人意,耐寒能力也有限,不抗冻;这些老人在冬至到来之后,往往猫在屋子里点燃一盆柴禾烘烤取暖;而一些年龄大,身体素质差,或者患有疾病的老人往往熬不过冬季严寒就辞世而去;所以,每到冬至后,农村存在老人去世多的现象;故此,农村老人在冬至后的生活状况,常常会引起出嫁闺女的担忧和牵挂。
为了让爹娘在严寒时节吃饱出暖,为了解除或缓释对爹娘的担忧和牵挂,也为了体现儿女的善孝常情;所以出嫁闺女习惯在交九第一天,也就是冬至这一天,带上为爹娘准备好的棉衣,抱儿牵女,由夫婿送到娘家;并将亲手缝制的过冬棉衣,或者提前到集市上为爹娘购买的宽松暖和棉衣,亲手送到爹娘的手中,为爹娘一冬抵御严寒以备用时之需,以此帮助和保障爹娘身体安康;因此民间有“冬至送冬,父母安宁”的说法;因送冬体现的是出嫁闺女善孝之情,得到民间的广泛认可和传扬,于是很多出嫁闺女纷纷效仿;所以送冬的习俗在部分民间得以延传至今。
冬至回娘家,彷死老公公
不过,有不少人会发现:在很多地方的冬至禁忌上,会明确约定出嫁闺女禁忌回娘家;因为民家有“冬至回娘家,彷死老公公”的说法;至于为何有这样的说法,据民间解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冬至在民间算是一个大节,大到可以和春节相提并论;所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既然冬至在民间和过年一样重要,那么,在过年时存在的一些习俗或禁忌,一样适用于冬至;比如,很多地方存在出嫁闺女不能在娘家过大年初一的禁忌;所以,有些地方也约定俗成,遵从冬至忌讳出嫁闺女回娘家的禁忌。
出嫁闺女忌讳冬至回娘家的另一原因是,旧社会是一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旧时观点认为,出嫁闺女一旦出嫁,即成为夫家的人,不再属于娘家的人了,旧时有“出嫁闺女泼出去的水”的说法;所以,出嫁闺女再回娘家时,已经成为亲戚;在旧时民间,亲戚是不可以留在家里过节的;因为出嫁闺女已经成家,夫家在过节时也要营造团圆圆满的氛围;如果出嫁闺女跑到娘家过节,夫家就不能团圆,而且夫妻双方在各自原始家庭过节,也为夫妻不能圆满白头偕老,蒙上一层不详的征兆;所以,民家为了劝阻和训诫出嫁闺女回娘家过节,特地用一句诅咒的话语,“冬至回娘家,彷死老公公”来警示过节回娘家的人。
冬至回娘家为何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习俗和禁忌?
其实不难发现,冬至送冬是要求出嫁闺女在冬至当天回娘家,而冬至民间禁忌是要求出嫁闺女不要回娘家;在冬至送冬和冬至禁忌这两项习俗中,为何会出现两种意义和行为相悖的解释呢?这里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存在这两项习俗或禁忌的区域有所不同;因为这两种说法都属于地方习俗,老话说“十里不同规,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存在的冬至习俗和禁忌不同,所以对出嫁闺女在冬至回娘家的要求上也有所不同。
比如一些地方存在出嫁闺女送冬习俗,就不会存在出嫁闺女冬至不能回娘家的说法;反之,如果某地民间存在出嫁闺女忌讳冬至回娘家,那么当地民间就不会存在出嫁闺女送冬的习俗;所以,出嫁闺女冬至送冬与出嫁闺女冬至忌讳回娘家行为并不矛盾;既然各地不会同时存在和重叠出嫁闺女冬至送冬和忌讳回娘家的习俗;那么,也就不存在出嫁闺女在冬至时回不回娘家的选择问题;要么厉行孝道冬至送冬,要么遵守冬至不回娘家的民间禁忌。
概述
老话说:“惦记爹娘夜难眠,老人可该添衣裳;有道送冬不送终,盼我爹娘寿比山”;欲行孝,趁亲在;由此可见,出嫁闺女冬至送冬是民间良俗之一;因为冬至送冬表现的是,孝顺的出嫁闺女关爱父母,厉行孝道,善待双亲的传统美德;而出嫁闺女忌冬至回娘家的忌讳,仅是封建社会残余的繁文褥节,它抑制了至善至美的常情人性,阻碍了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在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它已经成为不合时宜的糟粕之物,理应摒弃,不足为惜。
#三农高质量创作大赛第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