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北京大学2021年毕业典礼于7月13日、14日举行。北京大学校长郝平为毕业生送上毕业寄语。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
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同学们即将踏上人生新的旅程。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学位,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悉心指导你们的老师和各职能部门的员工,以及各位家长,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7月1日,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百年前,在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驱的引领下,一批北大新青年在北大红楼会聚,从亢慕义斋出发,传播马克思主义,探索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之路,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参观北大红楼时指出,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总书记还指出:“这是北大的骄傲,也是北大的光荣。”我们北大全体师生要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不负时代,砥砺前行。
全校师生员工收看了建党百年庆祝大会的盛况,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1500多名北大青年参与了庆祝大会和文艺演出。结合“四史”教育,同学们对党和国家“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北大的校史上,你们也是一届特殊的毕业生。你们见证并亲历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时刻。2018年,在建校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看望师生,你们高唱起了《歌唱祖国》的动人旋律;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上,你们组成“凝心铸魂”游行方阵,让“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再次响彻天安门广场;2020年,在抗击疫情期间,你们奋战在医疗防疫、社区服务、筹集物资、流行病学调查、心理危机干预等各种志愿岗位的第一线,并克服重重困难,不因距离的阻隔而懈怠学业和科研,以各种方式投身于抗疫斗争,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北大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使命担当。这些都将成为你们前行的动力和人生的财富。
你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力量,是与伟大时代同向同行、被历史和人民寄予深厚期望的一代人,从前是、现在是、未来是。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曾经说过,“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感情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今天,你们就要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开启新的征程。临别之际,我把这段话作为毕业寄语赠给你们。
希望你们筑牢理想和信念之基,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勇敢担当起时代的重任。
理想和信念是生命之光。有了这束光的指引,同学们就可以把自己的人生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著名光学家蒋筑英便是一位终生追“光”的人。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以后,他到长春光机所学习、工作,把国家对于光学事业的需要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年仅26岁时,他就在同事们的协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解决了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到:“一个人总应该有信仰,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过好生活,而要为社会负责。”
刚才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物理系1952级校友曾庆存先生的致辞,使我们深受教育、深受鼓舞。正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成为曾先生至今仍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的持久动力。
在北大“光荣在党五十年”的1611名老党员中,最年长者正好100岁,她就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左启华教授。几十年来,她开创了我国小儿神经病学的多个第一:开设第一个专业门诊、培养出第一名硕士生、举办第一届全国进修班、出版了第一部专著等等。她说,我现在不能为党和人民做具体工作了,但希望年轻一代继承和发扬前辈的光荣传统,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李大钊先生曾说过:“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求学于北大,只是你们人生追求真理的漫长旅途中的短暂一站,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你们把在北大习得的知识、领悟的方法、培育的精神和树立的信念化为前行的动力,勇敢担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重任。
希望你们像一粒种子一样,永远扎根热土、造福人民。
有了远大的理想,还要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 前些天,我参加了毕业生代表座谈会,很多同学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未来,许多发言令我印象深刻。
基础医学院的藏族毕业生王萍来自西藏林芝,到北大求学前,父母就嘱咐她,学到知识后一定要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刚到北大时,她甚至拿不稳实验器具,老师手把手教她做实验。如今,学成后的王萍即将启程回到故乡,扎根雪域高原,为祖国西南边疆发展作出贡献。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毕业生战鸽同学讲了一个令他终身难忘的故事:在一个周六的早上七点钟,当他一个人穿过安静的校园,来到实验室准备做实验时,看到黄春辉院士早已在办公室工作了。那一年,黄院士已经是83岁高龄,还坚守在稀土研究第一线。战鸽说,黄老忘我工作的身影,是他投身于科学研究的不竭动力。
同学们,你们中的很多人将去往广袤的基层边陲,建设你们情系着的城镇乡野;很多人将走向海角天涯,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也有很多人选择继续深造,或将投身科研一线,为祖国的创新自立、科技自强默默燃烧自己的青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每个人都会找到施展才华的人生舞台,但无论将来你们选择什么岗位、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始终脚踏实地、勤勉耕耘,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
希望你们不畏艰难,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去迎接和克服各种挑战。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我们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逆转,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前进的道路总是布满荆棘,绝不会一帆风顺。勇敢地迎接和克服各种挑战和困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北大的“冰川教授”崔之久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地貌学家。24岁那年,还在北大读研究生的他,随贡嘎山登山队进行冰川考察。登山过程异常凶险,有4位队员相继牺牲。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了继续完成“死亡攀登”,回来后写下了我国第一篇研究现代冰川的专题论文。在攀登慕士塔格峰时,他的右手手指全部被冻得坏死。然而之后的五十年,他并没有停下冰川研究的脚步。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麦麦提·斯马义马上就要返回新疆工作了。刚来到学校时,生活习惯的差异、语言交流的困难、学习科研任务的繁重,一道道关卡摆在他面前。但他没有退缩,而是以顽强的毅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成果。
北大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坚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只有直面问题、正视挑战、克服困难,保持强大的韧劲,扎实做好每一件工作,才能在新百年的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健康成长。
希望你们学无止境,永葆学习热情和开拓精神。
我们处在一个加速变化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进程。从前,人们用“摩尔定律”来定义科技创新的速度,现在,有科学家指出,我们迎来了知识更新速度更快、挑战前所未有的“后摩尔时代”。
一个人,把学习和创新作为不竭动力,并为此奋斗终生,便成就了伟大。“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先生,1948年来到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任教。他一生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在他93年的生命中,有长达68年都与航空工业相伴随。他形象地说自己也是一台“发动机”:早上提前1小时上班,晚上11点多才回家,一周内除了陪老伴儿看场电影,其他时间都扑在工作上。他常常说:“我有看不完的书、学不完的技术和做不完的事情。”
曾担任北大副校长的王竹溪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倡导文理兼容。西南联大期间,担任教授的他,和中文系的同学们一起选听文字学家唐兰先生的课程。他在课余时间把《康熙字典》47043个字从头到尾数了一遍并逐一研究。此后他又花费40多年心血,编纂《新部首大字典》。他的治学与研究精神令人折服。
希望大家将来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学习一生,思索一生,深谙“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哲理。永远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保持对新领域、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的好奇心,发扬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努力成为引领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的奋斗者。
同学们,到2049年,我们国家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你们都将成为这一民族复兴伟业的建设者、创造者、开拓者、奋进者,你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蔡元培校长鼓励北大师生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挺身而出,他大声疾呼:“我的同学们,老师们,我问你们,你们有没有这个勇气和力量?”我想,今天,面对同一个问题,大家一定会像百年前北大的先辈们一样,毫不犹豫地作出最坚定的回答!
在新的百年征程中,你们一定能够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中华大地上、在人民热土中,深深扎根,健康成长,绽放绚丽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谢谢大家!
来源:“北京大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