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气将军是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沙场硬汉是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的意气书生也是他。
他曾亲率五十人闯入数万敌军驻扎的大营,将叛徒带回来,送往临安处斩;也曾多次撰写御敌之策,上书北还抗金。
他是宋高宗亲封的江阴签判,也是宋孝宗时期的著名爱国英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集爱国、勇敢、才华横溢于一身的英武少年,到了中年却做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下。
根据历史记载,南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的某一天,四十三岁的辛弃疾非常高兴,因为这天,他迎来了自己第三个孩子。
随着产房里的一阵啼哭过后,接生婆抱出一个孩子,辛弃疾便立刻兴冲冲地迎了上去。
孩子是个男婴,那小鼻子小脸,仿佛快要将人的心都融化了。
“老爷,取个名字吧!”产婆说道。
“取,立马取,取最好的!”辛弃疾高兴地回应道。
孩子乃是我辛家第三子,可不能马虎,该叫什么呢?
生子当如孙仲谋,要不就叫他仲谋吧?
不行,不行,跟名人撞名多尴尬呀。
生子当如李亚子,伯仲叔季,孩子又排行老三,要不就叫辛叔亚吧?
不行,不行,读着不通音韵……
一阵头脑风暴过后,他决定了,这个决定一度使得后世无数不明所以的读者啼笑皆非——他决定为孩子取名铁柱。
什么?铁柱?狗……狗剩?
是的,这位才华横溢的父亲在权衡再三之后,最终给孩子取名“铁柱”。
为此,辛弃疾还有诗为证:
《清平乐·为儿铁柱作》
灵皇醮罢。福禄都来也。试引鹓雏花树下。断了惊惊怕怕。从今日日聪明。更宜潭妹嵩兄。看取辛家铁柱,无灾无难公卿。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道士做完法,福禄这些吉祥的东西就都来了,将鹓鶵(yuān chú,一种传说中的瑞鸟)引到花树下,从此就将平平安安不担惊受怕了。从今往后一天比一天聪明,兄弟姐妹之间也会相亲相爱。未来我家铁柱无病无灾,顺顺利利做官做到公卿。
从字里行间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中透露的都是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美好祝愿和关爱。
至于为什么取名叫“铁柱”,或许是类似民间喜欢给孩子取贱名吧,因为古代人认为这样的孩子好养活,且不会被阎王爷注意到,也就不会被黑白无常给勾走了。
铁柱虽土,但饱含的,却是一个父亲满满的爱。
此外,说起诗的末句“无灾无难公卿”,其中饱含的深沉父爱,也让笔者突然想起另外一位比辛弃疾时代早一百年左右的父亲——北宋大文豪苏轼。巧的是,两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诗人。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流放到黄州担任充团练副使的闲散官职。
在这期间,他的爱妾朝云于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为他诞下一子,苏轼在为儿子“洗三”(一种生育习俗)之际,作诗一首,于是便有了这首《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意思是:别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虽然我从小就聪明,但却因此遭人嫉妒被害一生,所以我反而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庸愚鲁,无病又无灾地做官做到公卿。
这大概是苏轼消极心境的最好写照了,苏轼二十岁便进士及第,可谓少年成名,然而,他的一生却是始终起起伏伏——先是中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晚年又因为党政之争被贬惠州、儋州,好不容易等到了宋徽宗时期的大赦,却又在返回京城的常州中途病逝。
如此境遇,着实令人唏嘘。
在撰写此诗的时候,苏轼正逢人生的低谷,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步自己的后尘,宁愿孩子愚笨些,也不希望孩子遭遇灾祸。因此他给孩子取名“遁”,寓意“藏锋”,希望孩子不要像自己一样锋芒毕露,而是学会藏拙,大智若愚。
回过头来,我们把目光放回辛弃疾身上,他可谓是非常之爱惜自己的孩子。除了《清平乐·为儿铁柱作》之外,还先后写了《最高楼》《西江月》等诗句,告诫自己的子女将来要好好做人。
谁又能想到,写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豪放诗句的辛弃疾也会有如此温情的一面?
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铁骨柔情”了吧。
参考资料:《宋史》《稼轩长短句》《全宋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