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大数据时代中,我们在日常生活基本离不开网络,手机不离手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上至高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小朋友,基本大家都有微信,很多人都喜欢在朋友圈分享记录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晒自拍,分享美食,秀恩爱,甚至深夜抑郁。

有些人的朋友圈记录了自己从注册微信以来的每个朋友圈,可也总有一些人,朋友圈打开之后空空如也,内容寥寥无几,显得神秘且高冷,直叫人好奇心翻涌。

为什么有的人从不发朋友圈?这个世界上有5类人,基本上不发朋友圈。

精神世界丰富且多彩的人

百无聊赖时翻看别人的朋友圈,不难发现这样一种奇怪现象,那些朋友圈频繁刷屏的人,现实生活中通常性格外向,相对开朗。

这种性格的人喜欢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在他们的世界里,随心所欲就是准则,很少用刻板的条条框框约束自己,发朋友圈是一件极其自在的事情,想发即发。

相关资料表明,这种朋友圈霸主的趣味和能量来源于别人的关注与目光。

而那些朋友圈寥寥无几的群体,往往有着较为丰富的精神世界,不需要通过成为焦点或者外界关注获得自身能量。对自我的价值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有着足够高的自我感知水平,精神世界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

比起喜欢分享动态的群体,这类人更加现充,注重于自我建设,那些不喜欢发朋友圈的人,基本都属于这个类型。

事业型群体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搞手头的事业。

这个类型的群体珍惜时间,追求高效率的工作状态,不愿意浪费时间在分享上,只想压榨自己有限的时间,并把它们都利用的有价值的事情上。

这个群体中多位精英成功人士,毕竟,把时间都花在刀刃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我们往往比起工作,会更积极地将时间花费在玩乐享受上,认为这是一种接近于放松的状态。

在事业型精英的世界里,生活从来都是井井有条的,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完全都在自己的计划中,然而发朋友圈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说,就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众所周知的比尔盖茨,从来不会浪费三秒的时间去将地上的100美金捡起,因为他觉得这三秒的时间,他能够创造出100美金的十倍价值。

对于他们来说,节能才是生活的准则,有很多比刷朋友圈还要更重要的事情。发朋友圈不仅浪费时间,还消耗价值,简直是在毫无意义的东西上做无谓的浪费。

内心世界相对细腻的人

互联网上的事情多为真假参半,黑白颠倒的状况也常有发生。

有一些人,他们心思细腻,多愁善感且喜欢伤春悲秋。同一件事,他们董事会想得更多,处处小心翼翼,敏感又畏缩。

担心着自己朋友圈中无意的言论会不会开罪某些人,会不会引起某些人的误会,会不会词不达意。于是,在改了又改,想了又想中,消耗掉了自己对于分享这件事的全部热情,最终干脆选择放弃。

另一方面,自己朋友圈的观看群众除了亲密的家人和要好的朋友,还有很多领导同事,上司和一些不太熟的人。

内心世界敏感的人,考虑问题向来比较全面,一个简单的动态,在别人的眼里很可能就变成了隐晦的暗示。

一个旅游的出行照,担心领导认为自己工作态度不认真。

一个情侣的牵手视频,担心朋友认为自己疯狂炫耀。

为了减少这些不必要的负面情绪,朋友圈的沉默,是他们认为的最好选择。

拥有孤僻性格的人

光不能照在每一个角落,聚会中,餐桌上,总有那么一类人,他们存在感微乎其微,话不多且不与别人交流,独来独往,独断独行,朋友似乎并不是他们世界中的重要存在。

独处的时光对他们来说是享受,在寂静中沉淀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心向往之。所以,朋友圈中他们扮演的角色,基本是一个旁观者。

佛系生活的人

最后这一类人就好理解得多,去留无意的佛系性格,觉得一切只需顺其自然,懒得参与那些虚假的攀比和炫耀,朋友圈根本不能够作为他们生活中的窗口。

其实单一地看发朋友圈这件事,完全是个人的喜欢,只要不防爱别人,都应该被尊重。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