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除夕晚上,新年的钟声响起,预示新年,人们迎接新年,互相祝福,庆祝新年,从这一刻开始拜年。

在我们老家,年初一至亲的亲人相互走动,一般是晚辈给长辈拜年,问候新年好!祝愿老人身体健康,幸福平安。长辈也会勉励晚辈学习进步,事业精进,财运亨通,万事顺意。拜年的时候,晚辈往往会带上一些礼物,比如说烟酒以及糕点之类。如果正赶上饭点,主人会热情地留客人吃饭。大年初一给亲人拜年,预示着对对方的尊重,如果时间越往后拖,便稍显有些怠慢了。

当然也有例外的。我离开老家,在外地工作,当地人更时兴辞年,对拜年却不那么重视。所谓辞年,就是在年前腊月二十几那几天,给亲朋好友送去几斤猪肉或是一些饮料礼品,算是辞别旧岁,迎接新年了。

为了联络感情,朋友之间也会相互走动拜年,如果大人无法分身,就往往由小孩子代劳。我们小时候春节的时候就经常出门拜年,至于礼品,家里是提前预备好了的。礼尚往来,人家怎么来,你便怎么去。我们一般会拎上两瓶酒,一袋金果或一盒武穴酥糖,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样的行头算是不错的了。

正月里给人家拜年 ,主人会热情地拿出一些瓜子花生或糖果,有时也会煮上几枚鸡蛋或红枣桂圆招待客人。吃几粒瓜子花生倒也没什么,但那鸡蛋或是红烧肉我们是绝不会去吃的。因为那些在当时都是罕物,主人好客,端出来只是装点一下门面,如果被你吃了,后面来拜年的客人就没有了。而且那时候大人们会嘱咐,到人家家里拜年,不要逗留太长时间,说会儿话儿,喝杯茶,就可以离开了,千万不要给人家讨烦,留在别人家里吃饭。

拜年图的就是一个喜庆吉利,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倒不见得需要捎带上多少礼品。我记得有一年春节,独门独院住在村外的亮子家,派亮子出来给我们这些老住户拜年。亮子怀里揣了几袋金果,到了一家便掏出一袋金果,把手一拱,笑嘻嘻地说,“新年好!拜年啦,拜年!”那一家的主人会说,“来了就是年,新年好!这孩子都长这么高了,你爸妈身体都还好哦?”

那时候我们出门拜年有时会像亮子一样,一上午要跑上好几户人家。一些酒和礼品往往在东家拎过来,西家拎过去。如何分配那些礼品的去向考验母亲的智慧,因为要讲究对等原则,而且尽量不能重复,在一堆礼品中尽量做到合理搭配。即使是这样,有时我们也会惊奇地发现,上午我刚刚拜年拎出去的礼品,下午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我们家。母亲有时会无奈地说,拜年送礼,提来提去的,真有些烦心呢!

长大以后,随着我们搬了几次家,父母原来的一些同事和朋友有的走着走着慢慢就散了,可是不断又有新朋友增加,而留下来的每年春节依然相互走动拜年的,除了主要的亲戚,那绝对是志趣相投的挚友了,那份情谊历久弥坚。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人们拜年的方式也悄然有了一些变化。彼此相隔太遥远的亲人,因种种原因春节不能回来与家人团聚的,只好在电话里或在微信视频里拜年,彼此道一声珍重,互祝新年好!

拜年作为一种传统习俗,体现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它与春节相伴相生,丰富了佳节的意涵,增进了人们彼此之间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