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旅游收入申报区别】多彩贵州 文旅迈上新台阶

时间:2023-05-03 23:32:5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外,贵州省旅游总收入保持30%以上的增速,成为该省历史上旅游业增速最快的时期。10年间,贵州接待旅游总人数从2011年的1.7亿人次增加到2021年的6.4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从1429.48亿元增长到6642.16亿元,贵州从文旅大省逐步迈向文旅强省。

红色文化赋能贵州文旅

贵州省山奇水秀,气候宜人,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旅游资源极具特色,既有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又有历史悠久和极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2019年,贵州被委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的重任。2021年,贵州省出台《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文件指出,围绕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实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馆等重大项目,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贵州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工农红军的足迹遍布贵州60多个县(市、区),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贵州全省有77个县入选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县。

据了解,贵州现存重要长征遗址遗迹750余处,包括遵义大捷、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和娄山关等战斗遗址遗迹,还有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陈列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等。

为做好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2021年,贵州制定了《贵州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2)》,并紧扣党史学习教育,公布了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息烽集中营等604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红军歌本》王昭均抄本等112件(套)可移动珍贵文物;发布遵义会议伟大转折之旅、四渡赤水出奇制胜之旅等12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展“百名讲解员讲百年党史”“重走长征路”研培体验等系列活动;扎实推进首批23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为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径。

此外,贵州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依托红色革命阵地传承红色基因、讲述党史故事,以抒写伟大时代为使命,着力打造艺术精品力作,推出了《雄关漫道》《遵义会议组歌》等精品剧目。38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的播出,在社会各界也获得了强烈反响和好评。

因地制宜 山地旅游蓬勃发展

贵州境内山地、丘陵占比92.5%,被誉为“公园省”。全省遍布着峰林、天坑、峡谷、溶洞,是发展山地旅游的理想之地。山地旅游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抓手。

近年来,贵州着力打造“双一流”目的地(即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2015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贵州省兴义市举行,构筑起国际山地旅游交流合作的新平台。2017年,由中国发起、全球第一个以山地旅游为主题定位的国际组织——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在兴义市成立。贵州在海内外持续推广“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全面提升该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2020年,国际山地旅游联盟设立的“IMTA山地旅游奖”在联盟年会上揭晓,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申报的“贵州山地旅游样板”获得了“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奖”。

2021年,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其中提到,要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加快推动“中国温泉省”“山地索道省”建设,提升特色山地旅游产品和品牌,持续提升“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影响力。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人们对自然、户外的向往和需求,为贵州山地旅游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如今,山地旅游几乎覆盖了贵州全域。贵州大力探索“山地旅游+”,贵阳和安顺“山地旅游+集散地+避暑度假”旅游功能区、黔西南“户外运动+度假康养”旅游功能区、毕节“山地旅游+度假康养”旅游功能区等9个融合发展的山地旅游功能区定位更加清晰,贵州山地旅游品质效益进一步提升,逐渐形成了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旅游产业。

非遗发展与乡村振兴双丰收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底蕴深厚,民歌、舞蹈、银饰、蜡染、刺绣等形成了独具贵州特色的亮丽风景。作为非遗大省,贵州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9个、省级非遗项目628个。近年来,贵州大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验游、研学游、村寨游等“非遗+旅游”模式,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贵州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文件的出台和实施,为非遗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年6月,黎平县肇兴侗寨举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黔东南州主会场暨“世外桃源·人间样板”肇兴景区非遗民俗展示活动,浓郁的侗族文化、精湛的传统技艺让游客尽享非遗生活之美。

2013年,黎平县肇兴景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村民人人拥有景区股份,实现了景区共建、环境共管、利益共享。黎平县肇兴镇党委副书记杨勇富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肇兴的文旅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据了解,黎平县肇兴镇群众年均收入从2012年的2850元增长到2021年的11888元,肇兴景区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675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657万元。

近年来,位于黔东南州的丹寨万达小镇频频“出圈”,它宛如一个非遗“聚宝盆”,吸纳了丰富的非遗项目,包括8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2个省级非遗项目。小镇开业5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40亿元,拉动丹寨20个产业和50个子行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实现了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也助力了乡村振兴。

今年,多彩贵州非遗周末聚已经进入第七季。活动以“传承非遗 文化惠民”为主题,集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和文化惠民于一体,推动展演活动进社区、景区、机场、校园、军营等。目前,非遗周末聚已经展演了520余场,成为贵州拥有深厚群众基础和广泛影响力的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品牌。

同时,一批依托非遗资源创作的舞台艺术作品如苗绣主题杂技《绣琳琅》、京剧《锦绣女儿》、花灯戏《红梅赞》、侗戏《侗寨琴声》等屡获荣誉。黔剧《天渠》《腊梅迎香》分别连续两届参与角逐文华奖。

此外,贵州在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选拔、培训、政策扶持、身份认可和经济支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截至2021年,贵州共获得国家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共计46264万元,其中重点项目补助24453万元,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补助1190万元,传承人普及培训2893万元,传承人抢救性记录2160万元,民族文化生态区补助563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补助8720万元,普查、数字化记录及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补助等1668万元。

目前,以中国历史发展为大背景、贵州基本历史文化脉络为主线的“人文山水 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正在筹备,展览作为贵州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将全方位展示贵州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及其对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重大贡献,增强贵州历史和文化自信,助推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和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建设。(李荣坤)

来源: 中国文化报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