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颜晨
奋勇争先的兰州,劈波斩浪,千舟竞发;矢志发展的兰州,风起帆扬,英才齐聚。
近年来,兰州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整合优势资源,集成政策效应,立足省会城市人才制高点和集聚区优势,多点发力、多措并举,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充分发挥了人才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战略优先布局:打造人才制度体系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近年来,我市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把人才引进工作作为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战略保障,着力打造具有兰州特色的人才制度体系。
2018年,我市紧密契合兰州产业发展主导方向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研究出台《关于全面加强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制定7个配套办法,破除户籍、住房等限制因素,通过项目扶持、税收减免、服务保障等优惠政策组合拳,使人才培养、引进、流动、激励的机制更加完善。
体制机制落细落实,不断释放政策红利。近年来我市制定出台《加快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优化全市人才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兰州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兰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等制度办法30多项,实现人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健全资金保障机制,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坚持多元投入,建立了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市县财政共同分担,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经费投入机制。逐年加大投入,2017年市级财政列支人才专项资金5786万元,全市各级财政投入人才工作专项经费2.2亿元,从2018年起追加投入1亿元,有力保障了人才引进工作开展。
良禽择秀木而栖。要想“栽下梧桐引来凤凰”,必须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真正实现“既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各类人才公寓536套,面积37304.53平方米,为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考虑的太细致了。我们没想到的,他们全想到了,就连垃圾桶这样的小设施,都已经摆放到位。”入住兰州市人才公寓的各方英才纷纷表示,公寓不仅居住条件好,设施也非常完善,接入了宽带、有线电视、固定电话,安装了电子监控管理系统,配备了家具家电,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让引进人才在兰州“落户扎根”,只是全面优化服务环境的一个缩影。我市坚持优化落实政策,明确财政金融、项目扶持、职称薪酬、保险医疗、住房保障、来兰落户、配偶就业安置、子女入学、服务保障等9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了“1+9”政策保障体系。设立“一站式”服务通道,近两年共兑现人才优惠政策近百项、千余人,为引进的各类专家人才兑现奖励资金、安家补贴、生活补贴、差旅费、租房补贴等1000余万元。
与此同时,构建长效宣传机制,开辟兰州人才信息网、“金城人才”微信公众号、兰州日报“人才专栏”,解读人才新政、宣传优秀人才、发布引才公告,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创新引才方式:全力构建人才高地
初春的下午,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杨志团在办公室里伏案耕耘。尽管时值周末,但这位来兰工作已有七年的高层次人才,还是一如既往的忙碌。
2012年,作为兰州市第一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杨志团从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地铁项目总负责人的岗位上引进到兰州市轨道交通管理办公室,担任总工程师,从西安来到兰州工作。在他入职之初,兰州市轨道公司仅有10名员工。
7年来,兰州的轨道交通从一张空白纸到规划蓝图、再到开工建设、直至即将开通运营,杨志团全面主持和参加了各阶段的技术决策和技术管理工作,为带动和突破我市轨道交通关键性技术、解决轨道交通技术难题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持。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近年来,我市立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精尖紧缺人才的需求,创新引才方式,吸引各方英才来兰创新创业,真正实现了海纳百川“引人才”。
精准聚焦按需定引,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大课题和重大工程,汇总编制全市人才需求目录对外发布。近三年先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3663人。组织开展急需紧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作,先后认定四批次33名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国家高层次专家王珠银成功研发世界空白多肽信息压缩技术,在兰创办天启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集多肽新药研发、生产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刚柔相济汇聚人才,制定兰州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对急需紧缺专业研究生和重点院校本科毕业生通过考核方式引进。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思路开展柔性引才工作,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入股、有偿咨询、课题研发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向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集聚,近三年柔性引进国内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等375人,其中院士29人。
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王家耀,在伯骊江3D打印公司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国内最先进的快速制造工艺和地理信息前沿理念助力公司发展。引进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哈维德夫医院托本摩根森院长,带来国际最先进的外科快速康复技术,在我市两所医院建立了快速康复中心,填补了学科空白。
高端项目凝聚人才,自2014年起,组织开展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扶持计划,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1.9亿元,支持包括“国产重离子加速器治疗肿瘤的基础和临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项目在内的442个创新带动能力强、人才引领效果好、社会效益显著的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单项最高扶持200万元,带动研发投入21.8亿元,实现销售额69.7亿元,实现利税10.88亿元。
通过项目实施,引进国家级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人,博士后19人,博士232人,硕士141人。集聚了一批能够推动重点产业提升、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团队。其中,北科维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引进两院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为公司提供地理信息建模关键技术支持,极大提升公司产品研发能力;引进的2018流数据库国际标准制定主导者刘睿民,帮助公司申请“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实现大数据国际标准产业落地。
聚焦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汇聚人才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近年来,我市坚持拓宽渠道,科技引领,立足功能优势“聚人才”。围绕全省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探索建立人才资源共享、创新成果共享的全域人才引聚路径。
用好高端人才“智囊团”。2018年7月,我市联合兰州大学、中国绿色催化专家智库理事会举办兰州自主创新高峰论坛,邀请20多位院士和一批顶尖专家学者共商创新驱动大计,进行产业化对接。联系欧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院院士、国际知识产权专家余翔,对接甘肃省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助推省地共建知识产权领域平台发展,实现了高端智力资源共享共用。
搭建产业集聚高平台。为在兰企事业单位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牵线搭桥,已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8个,引进和联系院士27名、专家54名。依托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国家实验室,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成立稀土功能材料、生命科学技术、金属纳米材料、新能源等4个产业研究院。
发动科技创新新引擎。出台《兰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等多项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对人才的吸附作用逐步显现。在凹凸棒石研究领域享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研究员王爱勤,从产值已达20亿元的江苏盱眙基地回到兰州创业,为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动力。世界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前200强榜单,兰州市位列第91,在中国排名第19。日前,《人民日报》对兰州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
拓宽人才引进新渠道。赴国内一流大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建立人才储备中心,设立100多名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拓宽优秀人才引进渠道。打破教师招聘固定模式,创新实施“同工同酬同待遇”教师招聘,聘用教师1149人,有效破解“大班额”、教师编制严重不足问题。
搭建创新创业好平台。重点打造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三维大数据产业园、兰州3D打印产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生物化工孵化器暨大学生创业园、丝路电商产业园等双创优质平台,组建了由87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组成的众创孵化联盟,设立了20亿元的兰州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兰州科技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投放贷款43.94亿元,发挥产业平台对人才的带动作用,实现平台与人才的有机对接,使我市成为优秀人才加速汇聚的强力磁场。
实施人才工程:多措并举用好人才
“我邀请你们到我的家乡兰州来,那里山美、水美、文化更美。”2018年12月8日晚,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汪小平在中国电影华表奖的领奖台上说。作为本土原创电影《丢羊》的导演和总策划、兰州市首批“金城文化名家”,他不仅为兰州人捧回了中国电影最高荣誉——华表奖,还在全国观众面前发出了属于兰州电影人的声音。
近年来,汪小平拍摄制作了本土“丢系列”电影《丢羊》《丢心》《丢人》等,作词创作了新时代红色歌曲《不忘初心》,撰写了《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梦相通》等文章。2017年荣获省委、省政府表彰的“甘肃省文艺突出贡献奖”。
“精致的城市要有精致的人和思想,兰州这个城市不缺乏文化,也不缺乏优秀作品。因此,在推动文化创作蓬勃发展的道路上,挖掘这片热土,讲好兰州故事至关重要!”说起自己心爱的文化事业,汪小平感慨地说。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近年来,我市坚持引育并重,组织实施了一批具有兰州特色的人才工程,稳定现有人才,激励干事创业,为本土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实施“金城萃英人才计划”。评选“兰州市领军人才”、金城“金蓝领优秀高技能人才”、金城“乡村致富之星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金城“骨干人才”、“金城文化名家”、“金城创新创业非公企业家”千余人,对评选出的各类优秀人才给予每人每年2至6万元工作津贴,对考核优秀的领军人才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培养留住本土人才,激发干事创业动力。
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行“凡晋必下”制度,明确规定对晋升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须有在县及县以下对口专业岗位服务一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实施人才精准扶贫工程,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支农计划、科技人才挂职服务计划,每年选派200名左右的科技人才到贫困乡镇挂职,选派100名科技特派员到贫困村开展“零距离”技术服务,推广先进技术、培养实用人才。
探索院地交流合作新机制。出台《在兰科研院所、高校产学研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关于深化院地人才交流合作的实施方案》,与上海张江、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北大、中国科技大、瑞士洛桑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建6个技术转移中心,与中科院、中科院近物所、化物所等19家科研院所,与瑞典隆德大学、北大、清华等40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
支持兰州市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合组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基地51个、企业研发机构20个。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项目合作引进国家知名专家张志东,助力企业在动物疫病防控领域攻坚克难,企业技术工艺、设备水平、自动化程度、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等多项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