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70后,记忆中的居委干部是知百家事,串百家门,热心调解邻里家庭纠纷的老妈妈。近几年工作关系又和居委干部接触多了,尤其是疫情期间,居委干部风口浪尖,舆论偏指责的多。由于平时做民生事业,居委干部接触较多,形形色色的居委干部都有,平心而论,现在的居委干部和90年代居委干部相差太大,最大的差距就是对自身定位的认识,现在的居委干部更多的把自己看成干部,来领导居民的,要权意识强烈,群众工作能力不强,设置障碍能力较强。举个例子,我是做民生事业工程的,疫情结束复工复产,进小区施工。涉及公用事业单位和居委之间要签防疫责任书。我们作为夹在中间的施工单位只能求居委盖章,本人认为本身责任书就是个形式主义,结果居委不肯,施工不能进行。事情本身就是个形式主义的防疫责任书引起的,在和居委交涉中,我发现这个居委主任(居委书记防疫期间被问责辞职了)解决问题出发点就是怎么不担责任,而不是怎么变通把这形式主义的事妥善处理掉,民生工程早日完工,老百姓早享福。
平时和居委干部接触较多,也有热心,有担当,有能力的居委干部,这点不可否认。不负责任,不肯担肩膀的居委干部占大多数,更有些干部设置障碍能力较强,“勾兑后”态度马上转变。通过上海此次疫情,是时候好好建设我们社会最基层的组织了,用做建筑的话讲,基础不牢,天动地摇啊!让一些有文化的年轻人到基层锻炼,做好了老百姓口碑好了,可以给予参公机会。居委是政府最基层面对群众最多的窗口,弄好拉进群众的关系,弄不好,你看看此次疫情抖音就知道会造成什么信任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