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便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说,只是,基层村医的生存状态却未必如此潇洒而诗意。
近日,河南省通许县朱砂镇36名村医的集体辞职信引发关注。辞职信称,“工资发放不到位,上级层层克扣,现在我们村医已经生活不能自理。”7月8日,有媒体报道了通许县政府的情况通报。通报称,村医所反映的“新农合要扣30%的报账款,5%的保证金”“基本药物价格成倍加价”“村医工作不堪重负”等问题不存在;但承认了“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等资金方面存在延迟”。
36位村医集体请辞——这显然是触发舆情的“行为艺术”,只是,不到万不得已,质朴如斯的村医何苦拿饭碗作秀?
眼下看似是个困局:村医的说法是,已经面临着生活无法自理的困境,但地方部门却认定问题不存在、情况不属实。孰是孰非,云里雾里。但值得说道的是,继河南省通许县政府发布“关于网传朱砂镇36位村医集体辞职及有关情况的通报”后,该县大岗李乡28名乡村医生集体辞职报告又被曝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究竟是这些村医们集体“癔症”、还是有关部门刻意隐瞒呢?
是非无法自证,真相越辩越明。
一个轻飘飘的不存在和不属实,显然难以打消公众的疑虑。所谓“拨款被层层克扣”等性质严重的悬疑,还得上级部门调研论证。道理很简单,这世间的纠葛与矛盾,除了“存在”和“不存在”两种状态之外,还有万千可能的“不同程度存在”之概率。就拿问题最轻的“村医工作不堪重负”等情况来说,地方政府也一律强调“问题不存在”,恐怕未必能叫人真心信服。
好在,这份情况通报文学化地承认了一个现实:“2019年上半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基本药物补助等资金,县委、县政府责成财政、卫健、医保等部门7月20日前拨付到位。”这句话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这些资金项目究竟是部分账目没有结清、还是压根儿半年过去就没给一分?如若是后种情况,这就不是“延迟”,也就不要怪村医们快要“揭竿而起”了。
数字是最好的说理,证据是最好的逻辑。整整6个月过去,村医们究竟拿了多少钱、地方财政送了几分暖,各自把开支与收入拿出来晒晒就一目了然。
一个法治社会,首先讲究程序正义的基本逻辑。村医该拿多少钱是一回事,说了给又变相克扣或拖延是另一回事。而后者,更指向公共治理的秩序与本心。在36位村医集体请辞事件上,地方部门的通报也许是事实,但此语焉不详的通报,可能还要附加情况说明。当然,上级主管及纪检监察部门更要顺藤摸瓜,起码要把36位村医集体请辞的报告视为“实名举报信”。
村医之重,责任重如泰山;村医之轻,权益轻如鸿毛。目前,我国乡村医生从业人数超过140万,分布在全国3.7万个乡镇卫生院和65万个乡卫生室。村医肩负着我国6.7亿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等基本医疗服务。尤其在留守儿童和老人为主的边远农村,他们的春夏秋冬,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底线,是民生冷暖日子的关键。小村庄里的村医诊所和大城市里的三甲医院一样该得到重视与关注。于此而言,36位村医集体请辞,请严查背后之因、须严惩怠惰之责。(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