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一大早,丰台区成寿寺街道成仪路社区居委会,“编外社工”赵武就忙着给居民解答解弹窗相关事宜。因父亲定期透析与社区结缘,让赵武成为“编外社工”,社区解封了,她这个“编外社工”却继续忙活着,并且从“临时工”变成了“固定工”。
赵武是翠庭园小区的一位普通居民,5月30日丰台区对方庄街道、东铁匠营街道、成寿寺街道和石榴庄街道四个街道部分区域实行管控以来,她所在的小区也被管控了。
“我父亲有慢性肾炎,每周二、四、六都要去医院透析,管控后社区专门协调车辆送我父亲就医。”赵武说,她代表父亲到社区表达感谢,发现工作人员忙得脚不沾地,电话声此起彼伏。
“当时已经三点多了,好多人的午饭还摆在桌上没动过。我就想,得搭把手。”赵武说。
在翠庭园住了20多年的赵武,人熟、事熟、地头熟,社区书记简单介绍了情况,她就很快上手了,接听居民电话,解释疫情防控相关政策,为居民们送菜开药……赵武就像其他社工一样,为小区居民忙碌着、奔波着。
在社区支援的几天,赵女士感触颇深:“之前因为一些信息没有及时答复,我和其他居民一样,心里有点怨言,帮忙这几天,我是真正见识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不容易,12个人,要管6个小区和2个平房区,6000多口人!”
社区解封后,赵武跟社区书记申请从“临时工”转为“固定工”,每周末固定半天来社区支援,协助开展相关工作。
像赵武这样留下来的,还有东铁匠营街道南方庄社区的一支19人的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队。服务队的牵头人田洋是个三娃妈妈,在小区临时管控后,她跟发小杨巍拉起了这支队伍。
“我们在这儿住了20年,平时也常常搭把手帮居民做点志愿服务,看着社区工作人员这么忙碌,我们就想着发动身边的朋友,搭把手就把街坊四邻的服务做起来。”小区临时管控的当天,田洋和杨巍在微信群里发出了第一条志愿者招募信息,瞬间就有7名邻居和好友率先加入。
服务队为居家隔离的邻居们配送生活物资,在跑上跑下送菜的过程中,这支服务小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邻居加入,两天后就已经拥有了19名成员。
“虽然我们已经解封,但我们的邻里互助志愿者队伍仍然在线,时刻准备着为居民服务,因为我们的家园在这里!”田洋说。
不仅居民们守护自己的家园,社会力量也留了下来。方庄街道芳星园三区20号楼“掌上四合院”临时“院长”王小丽也“转正”了。
王小丽是方庄辖区海底捞餐饮企业的一名职工,社区封控期间,王小丽入住“掌上四合院”,线上对接全楼279位居民的开药、买菜、就医等各种需求,被居民誉为“全能院长”。
2单元3层的宋阿姨每周需要开糖尿病和高血压的药,2单元2层的侯叔叔每周固定要去医院治疗……10多天的相处,王小丽已经对20号楼各家各户情况了如指掌,芳星园三区解封后,王小丽和其他有意愿常驻的“临时院长”们找到社区书记,正式“转正”,继续在社区和居民之间搭建桥梁,成为基层社区治理的新力量。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石榴庄街道石榴园北里第一社区。这是个老小区,没电梯的老楼多,居家隔离的老年人多,为居家隔离的老人买菜购药、送货上门,人力紧张。
得知社区面临的困难,辖区21世纪不动产的6名员工找到了社区。原来,店长张立强看到社区的忙碌,就动员店里员工一起参与志愿服务。这群20多岁的年轻人,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帮助居家隔离人员和老弱病残居民送快递、扔垃圾,陪同医生入户为居家隔离人员做核酸……社区里到处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社区解封后,张立强还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了老年居民们。他说,通过共同战疫,他们付出了辛苦也收获了感动,融入了社区,突击队不会解散,社区老人们有任何需要,他们随时听候召唤。
6月9日,方庄街道、东铁匠营街道、成寿寺街道和石榴庄街道四个街道部分区域管控措施结束,人们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一支支力量也留了下来,成为社区基层治理共同体的一分子,与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形成合力,助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
丰台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