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直、巧妙、不健谈。

True straightness seems crooked.True mastery appears clum eloquence seems inarticulate and awkward.

最大的完满好像有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

最大的充盈好像有亏空,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最大的正直好像弯曲,最大的灵巧好像笨拙,最大的辩才好像木讷。

虚静胜过躁动,寒冷胜过炎热。清静是天下的正道。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所说的五个“大”——“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从大自然现象中发现的辩证规律,这里所说的五个“大”——“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则主要是从人生现象中发现的辩证规律。

“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是最完美的、最理想的人格形象,分别指最圆满有成就的人、最充实富有的人、最正直无私的人、最灵敏善巧的人、最雄辩有口才的人。这些都是指人的本质内涵,可它的外在表现却恰恰相反,最圆满的人看上去好像有欠缺,最富有充实的人看上去好像有空亏,最正直无私的人看上去好像弯曲不直,最灵巧的人看上去好像很笨拙,最有口才、最雄辩的人看上去好像说话迟钝。

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和光同尘”(第五十六章),自己虽然太圆满、太完善了,但并不锋芒毕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们总是隐含才华,与众人打成一片,与众人相融合,这样才是真正的圆满、完善。这是在俗世中保持圆满的一种策略。

二是因为“物极必反”,月满则亏,日盈则昃,人太圆满了也会盛极而衰,走向反面,所以经常有意地有欠缺,做人做事留有余地,不要达到极点,万事不要做绝,这正是在自我人生中保持圆满的一种策略。

“静胜躁,寒胜热”这两句,王弼通行本原来是“躁胜寒,静胜热”,可是其他章节中“躁”是和“静”相对,“寒”是和“热”相对的,所以蒋锡昌、严灵峰、陈鼓应等人就将它改过来了。我认为两种说法都符合老子的意思。“躁胜寒,静胜热”,可以理解为活动可以胜过寒冷,安静可以胜过炎热。意思是反面能胜过正面,“反者道之动”,“相反相成”。而改过来“静胜躁,寒胜热”,也是这个意思,在文义上两两相对,从而强调了“静”和“寒”能够分别战胜“躁”和“热”。这就自然引出“清静为天下正”。

“大直若屈”中的“直”指性格正直。为道的人,“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在世俗的眼光看来,不像常人那样说教,不像常人那样功利,所以其品性反而不能为常人理解,正是因为其不随众从俗,才便是“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表达的意思是,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天地万物,再巧也巧不过天地。“大巧”即指行道之妙,是合乎大道的,故“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的意思是说,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本质上说的是生存的技巧和策略,其主要特点就是掩藏自己高明的面目,不表现出强硬和锋芒毕露的样子,而是隐藏自己的实力,不与人争。

“直”和 “屈”,“巧”和“拙”,“辩”和“讷”本来就是相生相成,相对而言的。它们之间没有完全明确的界限,“直”可以变为“屈”,“讷”也可以变为“辩”。老子告诫人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事物,看到它"直、巧、辩"的时候,就应想到“屈、拙、讷”的一面,反之亦然。这样在人才、事物利用上,才不会出现偏颇。同样地,人们处理事情,也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想着应如何以屈求直,如何以拙胜巧。如卢良彦先生在《老子新解》中说:“要完成大目标,小的迁就是必要的。如果不愿做小的迁就,而坏了大目标,就贻害无穷,这就叫大直若屈。”

因此,我们要懂得用辩证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也要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基础做起,从底层做起。随着阅历的增加和认识的加深,我们自然会看到一些以前习以为常或容易忽略的事实真相。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获得家庭更幸福,事业更成功!

感恩万佛之祥光照耀,感恩神天共佑!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谆谆教导!

感恩大家帮助,愿大家身体健康,心想好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