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乎所以造句—忘乎所以造句和意思?
[教育信]
光明日报编辑部:
冒昧的信是想谈谈自己孩子对语文的厌烦和我的担心,以及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好奇。
当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说“我讨厌语文”时,我的内心是很崩溃的。或许对他刚上五年级就说“讨厌”或者“喜欢”,做父母的不必太当真,但我还是能够从他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上,感觉到他对这门重要功课的真心烦怨。
现在的父母,都知道孩子的阅读习惯要从小抓起。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陪着他买书读书。他上了小学之后,又按照学校的要求,在语文上下了更多的功夫。从目前看,效果却是不尽如人意。
我有时问他:“为什么不喜欢语文?”
他一脸嫌弃地说:“成天抄抄抄,写写写,背背背,烦都烦死了!”
他在阅读老师指定的课外书时也是一目十行,过目就忘。因此我们有时就难免会在语文学习上跟他起冲突。比如他喜欢看一些漫画书,看得忘乎所以,手舞足蹈,而这些书是明令禁止带到学校的。比如我们希望他能够平常多写多观察,写作文时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而不是为了完成作业随随便便凑字数。但他写作文就像牙患病人说话,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一个套路走到底,并且一直在为写到规定的字数而挣扎,其结果可想而知。
孩子对于语文的态度,距离当初我们对他的期望与要求偏离太远了。
我们实在想象不出来为什么他会重复走上我们当年所走的那条路:考试分数似乎还算漂亮,但离真正的语文越来越远?
我一直认为,小学语文的学习一开始当然是给予孩子对于字的认识。但字的认识不只是简单地记住字怎么写,多少笔画,不错笔顺。字是我们文明传承的载体,每个汉字都是有故事的精灵。在让孩子认识这些字的同时,我认为也应该让孩子知道字的来源、演变和字里的故事,以及我们祖先在造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聪明与智慧是多么了不起。这样去培养孩子对汉字的兴趣,远远比抄抄写写来得深刻与有意义,这也是每个字抄十遍二十遍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我希望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讲字的读音,让孩子记住字的意思、会组词会造句,更应该教孩子去了解字的来源、偏旁部首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故事。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小学语文课的学习永远是“三点一中心”——字、词、段落和中心思想。每篇课文按照这个套路去分析、总结,学完也是按这种套路去考,结果套着套着,我们的思路就被套住了,没有了深刻的思考,没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没有了与作者超越时空的交流。学完一篇课文只是记住了一些好词好句,却不知这些好词好句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就犹如从绿枝上被摘下来的花朵——没有背景与环境的衬托,没有了生命,算什么美丽?
我常常问孩子对一篇文章的想法,他却很难具体地说出文章的妙处与自己的感受。他学会了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却自始至终感受不到文字的美,看不到作者写法的妙处,更无从去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风格趣向与表达的情感或思想。而我觉得孩子学习一篇文章,既要读懂字、词、句,更要感受到字里行间作者对文字把握的或浓或淡,或雅或雄,或舒或缓的风格与习惯,还有作者的情绪与情趣志向。考试主导式的语文课堂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繁重的抄抄写写和枯燥的背背记记,他当然会说讨厌了。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就是一个引路牌,老师不只是教会孩子记住字词,更要引导他们学会去自己感受文字与文学的美,教会他们与文字交流,与作者交流,用批判的思维而不是记忆的方式去学习去思考去探求。
当然语文的学习并不只在学校课堂,还有社会与家庭。我记得有一年期末语文考试,有一个区的语文试卷出得非常灵活,许多题目考的是开放式的问题,而恰恰这些问题把孩子们都难住了。最后有家长打电话给教育部门投诉说“今年的语文试卷太难了”!然而在我看来,这才是检验孩子语言文字、阅读写作水平的尺子,才是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测试的方向。语文的学习本来是要跳出课本的框框的,否则我们孩子的语文水平如何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因此,从整个社会氛围来看,考试导向式的语文学习不仅存在于学校,也同样存在于很多家庭之中。而这种功利化的语文教育必然会僵化孩子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等待他们的永远是写不完的字词,背不完的标准答案。
我很难想象,一个能考90多分却讨厌语文的孩子、一个无法体会文章之美的孩子,会热爱阅读?对阅读不热爱的孩子怎么可能会写出发乎心灵的字符,表达出自我的心声?怎么可能有批判式的思维和放飞的思想?因此提高孩子对文章的欣赏水平,远远比掌握多少词语、背诵多少篇文章、考多少分来得重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当年的教训,现在回忆起来依然是深深的遗憾,但那毕竟是一个缺衣少食更缺书的年代。如果再回到几十年前,我依然希望我的老师能像一个美食家一样,教会我们如何从小就品尝食物的美味,并能尝出食物的美妙,也让我们学会欣赏大厨烧菜的技巧与艺术。
学校的语文教学和考试一直都在改革,但我最常听到的却是“考试又改革了,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警示。这才是我最担心的,语文的教与学如果脱离不了考试的指挥棒,脱离不了功利化的终极目标,那对孩子来说,语文将会一直成为负担得一直背下去,而对我们的语文教育来说,这又何尝不是悲哀?!(作者:江月华,系浙江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