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的成语]关于水的成语aabb
农历7月15日,被称为中原节、祭祀节,也被称为“制造节”,在我国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也就是说,上古时代中原节已经形成。
每年到了阴历七月十五,都会有祭祖的习俗,如果在外地不能及时回家,也会选择在十字路口烧纸钱。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中元节逐渐变成了“鬼节”,俗语有“七月半,鬼乱窜”的说法,意思是说到了七月十五这天,鬼会出现乱窜。而关于“鬼节”,民间也流传着很多说法,无一例外,听后都会看到毛骨悚然。
而七月十五和“鬼”相关的谚语,民间也流传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七月半,鬼乱窜”,还有一句谚语流传更广,这就是“不怕七月半鬼,只怕七月半水”,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半”指的是一半,一个月30天,一半就是十五。“水”指的是降雨,所以,这句谚语意思是说,不害怕七月十五的鬼,但是却害怕七月十五下雨,这是为何呢?为什么这天下雨比“鬼”还要可怕?看完下面的解释,大家心中就有答案了。
说到“鬼”,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感到害怕,从小时候开始,大人就用“鬼”来吓唬小孩,比如小孩哭闹不止,大家就会说“再苦就叫鬼把你抓走”。久而久之,从小时候开始,人们脑海中就对鬼留下了害怕的印象。
“谈鬼色变”这个词,说实话一点也不为过,尤其是独自走夜路的时候,总感觉后面有人跟着自己,想回头又不敢,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还有,晚上睡觉的时候,如果屋子里就自己一人,灯全部关闭后,赶紧用被子蒙着头睡觉,还时不时担心床下是否有东西,或者窗户旁边是否有“鬼”。总之,提起“鬼”就会让很多人感到害怕。
既然“鬼”都让人这么害怕,为何七月十五这天下雨比“鬼”更可怕呢?其实,这是人们从农业种植角度所总结出来的谚语,或者说是在实际生活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
如果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当地出现了降雨,则说明后续雨水较多,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很容易导致减产。相关的谚语有“七月十五雨不休,毛毛细雨落一秋”、 “七月十五雨淋淋,阴雨连绵到秋收”、 “七月十五落一沟,牛毛细雨滴到秋”、“ 七月十五响雷公,大雨漫平田间垄”等。
这几句谚语基本上都是说,如果七月十五下雨,则后续一直持续到秋收,可能降雨就较多。从农作物具体长势分析,七月十五中元节以后,多种农作物生长进入中后期,此时是提高千粒重的关键时期,也是增产的关键时期,如果持续降雨,势必会造成减产。
比如常见的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玉米进入灌浆成熟期、大豆进入鼓粒成熟期、花生进入饱果成熟期等等,需要充足的光照,保证正常的光合作用,促进干物质的积累,这样才能提高千粒重,最终形成高产。
如果降雨较多,其一,病虫害增多,由于田间湿度过大,给了病虫害繁殖危害的条件,同时,农作物生长处于中后期,也不太容易防治,减产几率增加。其二,降雨较多,田间容易出现积水,如果遇到刮风天气,很容易发生倒伏,一旦农作物出现倒伏,减产是肯定的, 只是减产程度不同罢了,严重的可能导致绝收。其三,长时间的连阴雨天气,影响农作物干物质的积累,同时,由于光照不足,可能会导致作物晚熟,不仅产量降低,品质也会下降。
从上面内容可以看出,如果七月十五中元节出现降雨,秋收时庄稼会减产。大家都知道,其实,鬼是虚拟不存在的,但是粮食的产量是真实存在的,在以前,如果粮食产量低,可能会饿肚子,一个是不存在的事物,一个是每天都离不开的食物,两者相比,肯定是后者比前者要重要。因此就有了“不怕七月半鬼,只怕七月半水”的说法。
从当前的认知来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论是七月十五中元节不存在的“鬼”,还是七月十五当天下雨,都不在害怕。这天是否下雨,和庄稼的产量关系不大,不能仅仅依靠一天的天气,就决定产量的高低,想要产量高,从种到收一系列的管理最重要。还有一点,谚语具有区域性,可能适合在某些地区,但不适合全部。
因此,关于“不怕七月半鬼,只怕七月半水”所表达的意思,大家了解即可,不必过度解读,“鬼”没有降雨可怕,降雨也没有“鬼”可怕,因为都没有科学依据。当然,也有朋友说,既然谚语能流传到现在,就有它存在的意义,也不能完全否定,用一句话概括,信则有,不信则无。
问问大家,你对“不怕七月半鬼,只怕七月半水”这句话怎么看呢?赞成这个观点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