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会儿一会儿造句’用一会儿一会儿造句二年级…
萤火虫
“萤火虫,萤火虫,向西飞,向东飞。
好像星星眨眼睛,好像盏盏小灯笼……”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学过关于萤火虫的歌谣吧。确实,很少有虫子能够像萤火虫一样带给人无限遐想,让人从俗世中暂且脱身。夏天的夜晚,清风徐来,溽热渐消,再看那点点萤火在草丛林间飞舞蹁跹,则更有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在文人笔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借扑流萤以打发时光,排遗寂寞,整个画面又是那样凄美。除却文艺的想象,真实的萤火虫是怎样的呢?萤火虫属于鞘翅目萤科,是一种甲虫,但它的体壁和鞘翅较柔软,摸上去有点茸茸的感觉,不像一般甲虫那样硬和滑。其身形扁平细长,黄褐色,头较小,没有天牛那样厉害的口器保护自己。为了防止成为掠食者的食物,萤火虫的身体里含有一种防御类固醇,所以摸过萤火虫之后,手上会留有让人不舒服的味道。萤火虫腹部末端下方有发光器,其发光细胞内有一种名叫荧光素的物质,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荧光素会与氧发生一连串复杂生化反应,这个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就是黄绿色荧光,又由于萤火虫不同的呼吸节律,便形成时明时暗的“闪光信号”,这也是萤火虫得名的由来。萤火虫的光是世界上转化效率最高的光,由于化学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几乎都用来发光,只有极少部分能量转为热能,这种光被称为“冷光”,所以当萤火虫停在我们的手上时,我们不会被萤火虫的光给烫到。传统的白炽灯只有10﹪左右的能量转化为光能,其余90﹪都通过热量的形式散失了,所以灯泡亮一会就会热得烫手。如果萤火虫的能量转化效率跟白炽灯差不多的话,那它发光就相当于火烧屁股。人们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发明了日光灯(黄县话称为“灯棍儿”),提高了发光效率,现在白炽灯已经基本不生产了。
古人很早就知道萤火虫发光的现象,“囊萤夜读”的故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家贫没有灯烛,就满哪跑着捉萤火虫,然后装在能透光的纱布袋中,用来照明读书——看来那时的萤火虫是相当之多啊。萤火虫在古代又称为“熠耀”或“宵行”,典出自《诗经·豳风·东山》:“町疃鹿场,熠耀宵行。”意思是户舍旁的空地上,到处是鹿的足迹,夜空里是闪烁的萤火。《本草纲目·虫三·萤火》:“《豳风》‘熠耀宵行’,宵行,乃虫名;熠耀,其光也。”在黄县话里,萤火虫叫作“勾斗虫”,这是因为捉住萤火虫的时候,它的屁股会一勾一勾的,萤火一闪一闪的,有点像人在打勾斗。过去没有电灯,点的是豆油灯,后来改成煤油了,为了省油,一般把火苗调得很小,黄县人形容灯火昏暗会说“跟个勾斗虫样儿嘞”。民间有两则歇后语,“萤火虫嘞屁股——没多大亮(量)”“蜧歪(青蛙)吃萤火虫——心里明”,据野外观察,还真有个别青蛙会吃掉大量萤火虫,搞得自己灯火通明的。
萤火虫白天伏在草丛里,夜晚才飞出来。古人看到这个现象,误以为“腐草生萤”,说萤火虫是草腐烂了生出来的,这当然像“雀入大水为蛤”“鱼是草籽变的”一样可笑了。实际上,萤火虫之所以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是因为要在这里产卵繁殖,而且它的幼虫要捕食的蜗牛、蛞蝓也大多生活在这样的地方。
蜗牛
蜗牛属于腹足纲柄眼目蜗牛科,用于爬行的足位于躯体的腹面,故名腹足。柄眼的意思就是眼睛长在柄上,蜗牛头部有两对触角,前触角短,作嗅闻用,后触角长,顶上长有眼,可以像潜望镜一样翻卷伸缩。蜗牛是农作物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喜欢吃农作物特别是菜蔬的细芽和嫩叶。它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锯齿状的舌头上长有26000颗牙齿,科学家称之为“齿舌”,与其说它吃菜叶倒不如说是“舔”菜叶,摄食时用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以刮取食物。蜗牛只有在阴天下雨的时候才出来活动,晴天时就吸附在墙上,避免水分流失,所以黄县话称其为“吸儿”,此处“吸”读如“许”,“吸铁石”“吸海锥儿”都是这个读法。有个笑话,老师让用“也许”造句,有个小学生造的句子是这样的:“放学回家,妈妈买嘞海锥儿,妈妈许,我也许,我们一起许。”此处应为“吸”,但在黄县话里“许”“吸”读音相同,小学生把它们搞混了。蜗牛又因为它的薄而透亮的外壳,被称为“玻璃泥浆儿”。蜗牛受惊时头身会一起缩进螺壳中,一般的捕食者奈何它不得。蜗牛最大的天敌是萤火虫的幼虫,蜗牛身上的唾涎,能制约蜈蚣、蝎子等,是自我防护的手段,但在它爬行的时候,黏液会在身下留下一条长长的银白色痕迹,萤火虫的幼虫会循迹追踪——它的身体分节起棱,看上去像截断掉的鳄鱼尾巴,扁长的身体末端也会发光,有着三对足用于爬行。
萤火虫幼虫
追到蜗牛(这好像难度不大),就用三对足抓着壳,用它针状的上颚攻击并注入麻醉液,直至蜗牛失去知觉。
萤火虫幼虫在捕食蜗牛
再分泌些消化液,将蜗牛肉分解成流体状的肉汁,然后喝稀饭一样吸入肚子里。我们经常看到的空空如也的蜗牛壳,十有八九就是萤火虫的幼虫干的。
蛞蝓
蛞蝓属于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和蜗牛有亲缘关系,二者特别像,只是蛞蝓不像蜗牛,整天把蜗居背在背上。记得我第一次在山上的石板下翻出一只蛞蝓,当时大吃一惊,以为是裸奔的蜗牛,后来查了书才知道别是一科。因为蛞蝓身上黏黏的,像是一大团鼻涕,所以俗称“鼻涕虫”,《哈利·波特》里的魔法师搞恶作剧,就经常变出一堆鼻涕虫恶心人。不过萤火虫的幼虫对此并不介意,没有了蜗壳的保护,鼻涕虫是更容易到手的猎物。
与肉食性的幼虫不同,萤火虫成虫不会进食,最多喝点露水,偶尔吃点花粉花蜜。有些雌虫没有翅膀无法飞行,只能藏身于草丛中,到处飞的多是雄虫。
雌萤火虫在释放信号
天刚擦黑,雄虫就开始飞出来寻找爱情,雌虫趴在草丛中,撅着屁股释放着爱的信号,一闪一闪的萤火就像是摩尔斯电码,对上暗号有情人才能终成眷属。
夏日的夜空,萤火虫无疑是最浪漫的存在,空中飞舞的小绿灯笼引得孩子们雀跃不已,东扑西捉,捉到了就小心地拢在手里,那时玻璃瓶子很金贵,就拿个鸡蛋,把蛋黄蛋清倒出来,把萤火虫放进去,系上线提着在街上“谝什”,蛋壳里透出朦胧的光,像是个小巧玲珑的鸡蛋灯笼。如今光污染越来越严重,树林和草地也越来越少,不知是灯光遮蔽了萤火,还是萤火虫失去了栖身之地,突然之间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萤火虫了。那些夏夜的小精灵们,不知你可安好?
补记:萤火虫是著名的环境指标生物,它对植被覆盖率和水体清洁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光污染对于萤火虫的生存无疑也会雪上加霜,很多城市都在搞亮化工程,大量彻夜不断的强光照射会影响到萤火虫的正常生活与繁殖(眼都花了,怎么暗送秋波怎么找对象呢?),这和噪音污染对鲸的生存造成灾难性影响道理是一样的。近些年,有些地方的旅游景区或房地产开发商利用人们追求浪漫的心理,开始举办不同形式的萤火虫放飞活动,往往一次性购买几万只萤火虫进行放飞,吸引游客或购房者前往赏萤。这类的放飞活动是对萤火虫生命的漠视和亵渎,其所谓的“野放”,是从自然界捕捉萤火虫并运输到城市,在生态系统脆弱的公园或小区等地方进行以观赏为目的的放飞。如此一来,萤火虫在原栖息地的求偶、交配、产卵等行为就无法正常进行,而放飞地或者不适宜萤火虫的生存,或者其生态系统无法容纳这么多数量的萤火虫(这对本地的生物来说,也相当于一种生物入侵),这样做的结果基本上萤火虫是十死无生。其他形式的放生、放飞活动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是非常愚昧和愚蠢的,每年都有大量的生命被以爱、美、善的名义戕害,被放生的生物不是死于捕捉,就是死在路上,或者是死在放生地。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维护、恢复好适合萤火虫栖息的环境,萤火虫的种群数量自然就增加了,不需要太多人为干预,这才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而萤火虫喜欢生活的地方,也才更适合作为人类的家园。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