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土话”刷屏了。“输的不是液体,而是想着你的夜晚”这句话瞬间成为爆款。

朋友圈也开始了同类格式的“造句大赛”。“我打疫苗了,打的什么苗,爱你的每一秒”;“宝,我做核酸了,什么酸,得不到你的心酸”……

段子手们的创意再次增添了语言的魅力。这些新式词组和句式之所以能够迅速成为公众谈资,与其中蕴含的别致的修辞元素是分不开的。那么,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这类的新近网络语言应当如何看待?可否被应用到作文习作当中?南都记者采访数位深圳资深语文教师,他们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分析了热词背后的修辞逻辑。

流行热词成为“爆款”,背后是谐音双关修辞、虚实转换叙事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语文正高级教师龚志民认为,流行热词之所以成为“热词”,就是因为它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共鸣及修辞特色。“显然,‘输的不是液,是想你的夜’这个词组最重要的特色是因为它的‘谐音双关’,用同音词组衔接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另一个方面,由实而虚,以虚达情,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转换叙事,体现了另类的幽默效果和诙谐效果。”

龚志民进一步提到,谐音双关、虚实结合是中国语言的重要特色,以此而延伸出来的修辞手法非常丰富,学子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临摹和学习,提升语感,丰富自身创作词库,“事实上,虚实结合的能力,在近年的语文高考中经常被考察到,包括作文的审题和撰写,经常考验学生‘化虚为实’的转换能力。”

宝安中学(集团)高二语文教师戴李天彤也认为,谐音修辞手法是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技巧:“例如标题可以巧用谐音字,简洁明了又抓人眼球。新闻媒体的时评文也常用这种方法。”

石岩公学闫燕老师则举例了几个相似形式的谐音修辞句式:“以前还流行过‘喝的什么酒,喝的是天长地久’:你最怕什么神?答:最怕你的眼神。这些都是谐音和双关修辞。

在中国传统汉语中,因“谐音”修辞而形成的歇后语比比皆是,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耕地里甩鞭子——吹(催)牛等等,这也体现汉语语言的多样化特色。

新鲜网络用语是双刃剑,日常语文教学需谨慎使用

当然,新鲜网络用语的出现,引发“大众语文热潮”的同时,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子而言,影响却不一定完全是正面的。“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规范化、标准化,网络用语是很俏皮,但也不能机械地临摹和模仿,对于语文功底尚且不够扎实的青春期学子而言,网络用语和规范用语交替使用,可能会引起混淆,不利于学子正确语感的形成。”戴李天彤的观点,也与许多资深教师不谋而合。

“这种网络语言我们在教学中一般很慎重,很少会引入课堂的教学,因为很怕把学生带偏,我们在讲解修辞手法的时候更多的是选择规范性比较强的例子”,新安中学(集团)高二年级主任赖玉能说,“我们中学的教育还是要强调他们的规范性,网络语言的时效性很强,很多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他不建议将这类用语直接引用到作文写作当中。

深圳科学高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刘芳认为,刷屏网络的新鲜热词,能体现汉语使用的灵活性, 增加语言表现力,但是使用不够规范,学生也容易混淆,日常语文教学、习作训练,都需要谨慎使用。

采写:南都记者周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