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春节联欢会主持人,连续13年站在春晚舞台上,此后主持了《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广为人知。她是中央电视台一姐3354董卿。

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上,我们见识了董卿运用自如的诗词功力,她仿佛化身为古典美女带我们走进诗歌的世界。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我们又见识了董卿海量的知识库还有对情感的深刻感知,她常常用细腻的语言描画让我们触动情绪。

那么作为央视一姐,董卿是如何修炼出这些技能的?一起来看看乔瑞玲写的《董卿 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这本书吧,通过本书,我们会发现董卿的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她通过读书修炼出挥洒自如的诗词功力、海量的知识库、对情感的深刻感知。

我们一起来看看董卿是怎么读书的吧。

董爸爸和董妈妈的育女读书之路

董卿小时候就被董爸爸用近乎严苛的方式要求着读书,中学时期也被董妈妈要求读书。

董卿7岁的时候,董爸爸就开始让她读书,读中外古典名著,还会时不时考考她。更为苛刻的是不允许董卿看连环画,董爸爸认为看连环画是“没有意义的”,甚至要求董卿在看书的时候如果看到成语或者优美的诗词时,要用笔抄写在纸上,并且大声朗读、背诵出来。

在这样近乎严苛的要求下,让董卿养成了看书并且随时摘抄累积的习惯,随着时间的累积,慢慢爱上了这个习惯。至今,我们还能在她的粉丝论坛里看到她很多的摘抄,电影里的经典台词,唐诗宋词,名家语录等等。

除此之外,中学时期,董卿每年的寒暑假都是在董妈妈列的书单中度过的。

董卿平均3天到5天读完一本名著,读的书除了四大名著和《儒林外传》这样的国内名著,还有一些国外著作,像《唐吉坷德》、《哈姆雷特》、《茶花女》等。

董卿的记性非常好,所以她读书的速度很快,经常让董妈妈觉得不认真,所以董妈妈常常会随机从书里挑选出一部分章节,让董卿罗列出书里的人物关系。可这样并没有难倒董卿,每次董卿都能答出来。这样的抽查罗列方式让董卿养成了读书时学会思考的习惯。

因为董爸爸和董妈妈特别的教育方式,让书成了董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也让爱读书的习惯伴随她一生。

董卿爱读书的习惯已经深入骨髓

董卿有多么爱读书?董卿爱读书的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深入到董卿的骨髓中。

曾经有人问过董卿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假如让你去荒岛上生存,只允许你带3样物品,你会带哪3样呢?

董卿是这样回答的,她说:首先要带的是书,因为书可以丰富她的精神世界,让她可以在荒岛上看见希望的存在;然后是种子,荒岛上有种子就代表有粮食,就能生存下来;最后是恋人,这些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董卿把书放在第一位,可见书在董卿心里有多重要。

著名的编剧麦家在《朗读者》节目时和董卿接触过,他觉得董卿是一个特别的人,是电视台少有的会读书的人,一有空就拿起书给自己充电。

后来董卿自己也说过:即使在工作非常忙的时候,她也会像挤海绵里的水一样挤时间出来读书。几天不读书,都会让她觉得浑身不舒服,无法忍受。

董卿通常十一二点结束工作回家,然后上网看看实时新闻,深夜一点到两点是她的读书时间,读完书之后凌晨三四点左右睡觉,这已经成了她的生物钟。董卿将睡前读书一小时变成她的必修课,每天睡觉前都会去读书。

在读书的道路上董卿不断坚持,所以董卿拥有了深厚的诗词功力、海量的知识库,是读书让董卿变得更出色。

读书让董卿变得更出色

董卿始终相信她从小一字一句读过的那些书,总会在某一刻为她带来帮助,让她更加出色。

《中国诗词大会》的每一次开场,董卿就向我们证明了她深厚的诗词功力。

就像第四季的第一场,先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我们体会古时人们过节的喜悦,然后一句“人面桃花相应红”又将我们带入到春天盛开的桃花林里,“稻花香里说丰年”,在一片蛙叫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喧嚣热闹的夏季;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是霜后比花还美的秋枫,“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蕴含着冬去春来的期盼。

短短一句话,用了四句名句,引用的看,听,叹,盼,这些词语用的非常的贴切,诗词功力可见不凡。

董卿特别喜欢唐诗宋词,她说在反反复复的阅读和理解中,感觉唐诗宋词已经像身体的一部分,慢慢的和血液融在一起,一点一滴的影响着她的言行举止。

《朗读者》的舞台上,董卿更展示了她如海一般的知识储备。

在《朗读者》的一期节目中, 著名的艺术家叶锦添先生要朗读出自《红楼梦》中的《葬花吟》时,董卿感慨道: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最让人意犹未尽的是《红楼梦》,因为这本书如果简单的阅读它写的是一个大院子里的情感纠葛;这本书如果细品它写的是一个朝代从兴盛到没落的一个过程。

关于书的事儿,不管是内容还是感悟,董卿总能对答如流,她脱口而出的这番话就是对她丰富的知识储备最好的展示。

这么出色的董卿,书可没少读。从董爸爸董妈妈那样严苛的教育模式下走来,到自己坚持读书,最后在舞台上大放异彩,董卿的修炼秘籍就是读书,工作再忙也会用读书来给自己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