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孔子说武王做得不好。,可能还有不满。
”先生曰:“在武王自合如此。”
曰:“使文王未没,毕竟如何?”
曰:“文王在时,天下三分已有其二。若到武王伐商之时,文王若在,或者不致兴兵,必然这一分亦来归了。文王只善处纣,使不得纵恶而已。”
词语解释:
①尽善:出自《论语.八佾(yì)》,原文是“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帝舜之乐。武,武王之乐。
译文:
陆澄问:“孔子认为周武王没有做到十全十美,恐怕是对他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吧。”
阳明说:“评价周武王,这样说还是公正的。”
陆澄说:“假使周文王还在,最终的结局会如何呢?”
阳明说:“周文王在时,已经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要是到了武王讨伐商纣之时,周文王还在世,也许不用兴兵。余下的那一份也来归附了,周文王只要处理好纣王,让他不再纵恶就行了。”
解读:
这段阳明主要谈了一个非暴力不合作而达到革命成功的问题,武王伐纣的故事凡是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我也不再多说。那就来谈谈阳明的这种思想的意义。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谈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得不说到印度的圣雄甘地。甘地一生的丰功伟绩我不再多说,不了解他的人可以查资料。
甘地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真理,非暴力。那么阳明在这一段里阐释的思想,其实也就是“真理”和“非暴力”,纣王无道,天厌殷商,必须改朝换代,这是真理。但是据史料记载,武王伐纣的战争打的是很惨烈的,惨烈到什么程度呢?血流漂杵,就是说,流的血把树木都漂起来了。那么阳明在这里其实是站在儒家“仁政”的立场上,希冀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能够在少流血,甚至不流血的基础上完成一种合乎天理的政权更迭,这种希冀中饱含着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我认为这种追求,是超越了历史和国家民族的局限。无论在任何的时代和社会下,人如果放弃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那其实他已经不配再被冠以“人”这个称号了。
一直以来,我们的主流观点就是革命必须要流血,枪杆子里出政权,而且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种理论是对的,但其实这也仅仅是一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坐在胜利者椅子上的屁股发出的观点。这种观点的基本特征是:凡是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情,必然就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规律的。这种观点成立的基础是建立在“存在即是合理”这一名言之上的,但是这种观点的缺陷也就是放弃了人类追求更符合人道精神的历史发展进程的憧憬与梦想。
在冰冷的历史车轮面前谈憧憬和梦想,是不是过于文艺青年了,历史是冰冷的,没错,但是历史也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来书写的,由人来书写的历史,而完全放弃对人性仁与善的追求,我认为这种思想才是真正可怕的。庆幸的是,甘地先生的伟大业绩,证明了历史其实是存在着这种不流血而完成革命的可能的。甘地不仅仅改变了印度的命运,他的精神和思想还影响了马丁.路德.金和曼德拉等人。直至今日,这种思想在人类更加趋于文明的当代,其拥趸者也终会越来越多。
阳明先生没有看到甘地先生的事迹,但是,从他自己内心的天理出发,他要为后人立言,立一个标杆,就像我前面所说过的那样,在一个逐渐繁荣的小城镇上,人们从来没有遵照红绿灯的习惯,但是,还是有人在马路上立起了红绿灯。虽然刚开始人们依然无视红绿灯,交通依然很混乱,但是,那些闯红绿灯的人看到的只是眼前个人的方便和实用,但是那个立红绿灯的人,看到的是大众的万世的方便和实用。
欢迎关注我:
“一生伏拜王阳明、曾国藩,想交一起知行合一、修身养性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