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宝山路杨京港桥附近每天都响起无数声音,汽车轮胎和沥青地板的摩擦、路边卖场的喇叭、载着食物的塑料袋哗啦啦地响着,伴随着自行车铃声,人们互相打招呼聊天。
盒子Mamini北洋顶点店长,37岁的陈燕山习惯了这种噪音,也见过这里最安静的样子。从3月28日5时开始,附近住宅区因新冠疫情实行封闭管理,整条街陷入沉默。
在那段时间里,陈燕山和同事们推着小车给居民送食物,车轮和地面互相合力,发出了整条路上为数不多的声音。这样一个人深夜送食物,他们坚持了两个多月。
白天,店里要想尽一切办法,获得居民暴涨的购买量。晚上要下班的时间店长和店员一起为周围18个封闭小区送物资,每辆车一辆车运行,截至6月1日,上海全面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陈延山说,他们像“孤独的勇者”一样努力咬牙切齿,但同时也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上海盒末71家店铺坚守阵地,小区居民也要来做志愿者。陈燕山和店员收了很多感谢信、锦旗和新朋友,在食品店认出了他们,不肯攒钱。“疫情期间,你们救过我们。”他们的毅力得到了最好的反馈。
陈延山工作照片。回答者公岛
急
陈燕山从每天收到的订单中可以感受到居民们的紧张感。
从3月中旬开始,他所在的Mamini北洋店订单量暴增,每天早上10点左右,全天容量都满了。平时每个只能卖一两包蔬菜,当时顾客以10包、20包的数量囤货。
线下也不例外。有些顾客特地从浦西赶过来抢购,为了避免过度聚集,店员不得不控制店铺顾客数量,剩下的人在门口等着入场,至少排了二三十米的队。最紧张的时候,补充人员要从后面仓库抱着商品进前面的店,商品还没摆在货架上就全拿走了,平时也能卖两三个星期的盐,每天都变成缺货。店里原来只有6台自助收款机和1台人工收款机,为了拆除购物场所,陈燕山只能临时再增加4台移动POS机。他粗略统计了一下,店里的接送、包装、配送等工作量瞬间上升了4倍。
陈延山为居民运送物资。回答者公岛
3月28日,浦东新区全境封锁前三天,Hamma Mini北洋店客流量达到高峰。陈燕山和同事只能延长营业时间,从原来的21:30拖到22:00,直到最后一位客人离开。商场所在商场的保安等不及,有时一到下班时间就催关门,陈延山只能安排一位同事代替保安站岗。
很快陈燕山发现自己的门店面临着最严重的问题——人。
原来为100人的队伍因起诉和隔离,至少有10人,裁员达90%。他们需要为门店方圆3公里内的约30万名客户服务4个写字楼、1个独立公寓和20多个旧社区。
“一旦配送力跟不上,保证的生命线就会崩溃。”陈延山知道结果后,千方百计动员可以外出的配送员尽快到达工作岗位,最终将配送组补充到23人,基本等同于每日配送数量。
软轴旋转
在那场传染病发生之前,店里建了两个“盒子社区”,用于推出新产品,里面都是商店的常客。3月以后,人群中@他,或者直接打电话来:“我们小区被封锁了,现在不点菜,也不给我们送货。我靠近你们的门店,你能帮助我们吗?”
陈燕山听了心里着急。
“我看不到别人受苦。别人遇到困难时,无论如何都要帮助。特别是疫情期间,居民需要的恰恰与我的工作有关,应该更好地服务。
他知道商店的架子满了,但居民们不能来,运气也不足。商店附近住着很多老人,他们不习惯手机操作,不使用盒马app,更不用说抢食物了。
一个想法在陈燕山的脑子里形成了。“我想到了‘社区团购’——可以在下班后将当天剩下的商品提供给需要帮助的人。”后方箱末总部也表示,除了继续在线配送外,还需要制作社区家书。也就是说,社区居民有物资需求,集中订货,牵头人交给盒马相关对接人员,盒马工作人员需要将物资在时限内送到小区。
对于人手不足的北洋顶点来说,这无疑是个难题。陈延山咬着牙,挑选了五名精壮的店员负责社区集长配送。白天他们忙于本职工作,每天晚上21:30网上订单关闭,店铺工作结束,店铺外的工作开始。
他们首先要保证18个家庭密度大、物资需求大、老年人多的封锁区。每天这些小区一个50 ~ 60包,130包,每包的量大约是现在其他网上订单的4倍,一包后面是一家人。由于物资量庞大,陈燕山每家店调出了8辆液压车,每辆车
能扛下上千斤的物资。深夜里,陈延山(黑衣者)推着液压车爬坡,为社区运送生活物资。受访者供图
每晚,店员们会先将挑拣好的物资按门牌号分装、打包、消毒,再装进筐里、在液压车上摞好,用胶带绑紧。等到全部装车完毕,他们就拖着液压车,步行送到小区门口,交由牵头人分发。等结束全部工作,往往已是凌晨。
第一天配送结束,已经工作一天的店员们累得站不起来,他们不理解,跟陈延山抱怨:“眼下就这么点儿人,保住门店的线上、线下服务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做社区集单?”陈延山明白他们的压力,他把大家叫在一起,开了个短会。
在这场短会上,陈延山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瓶可乐。“我知道你们心里有苦水,喝点儿甜水,或许会舒服一点儿。”他安慰着。
他告诉店员们,盒马每天做的事,就是把顾客放在第一位,“保住门店线上、线下是为了什么?我们总说‘比远亲更近,比近邻更亲’,现在才是真正考验这句话的时候。如果你们住在这个封控小区,找我要物资,我肯定去送。同样,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加班加点也要给居民们送过去。”他决定自己也加入社区集单配送队伍,每天徒步送菜。
劝解和行动鼓舞了店员们,没人再对此有怨言。第二天,大家一早就到了店里,在“盒社群”里积极对接推广,社区集单很快步入正轨,向着更多、更快、更好运送物资的目标运转。
“孤勇者”
要达成这个目标不是易事。
液压车并不好走,上面堆着几百斤货物,有时遇上减速带或者路面稍微带些坡度,只能一个人在前面拉,一个人在后面推。小区门口的居民盼着物资像放学的孩子见到家长一样,一看到陈延山和同事们,立刻欢呼雀跃地喊:“盒马来了,盒马来了!”
陈延山觉得心酸,“我只能提醒大家注意间距、做好防护。后来我就更加坚定,一定要送得快一点儿、多一点儿,希望疫情早点儿过去。”
为了节省时间、确保安全,3月中旬起,陈延山就睡在门店。那时上海还没回暖,他在办公室地上铺了一些纸板,伴着消毒水味,盖着外套入眠。住在门店的店员越来越多,陈延山就把这间唯一的办公室腾出来,自己在店外的车里睡了3天。一次天快亮时,他迷迷糊糊觉得上班时间到了,还以为自己躺在床上,一脚踢到车窗上,把自己惊醒了。
办公室只有3平方米,勉强能挤进三四个人,剩下大部分人就睡在货架中间和商场楼梯转弯处,有时彼此小声聊着天,还没等后半句说完就打起了鼾。
没过多久,陈延山所在门店就收到了总部送来的睡袋、被子等后勤保障物资。店员们很高兴——门店面积不大、冷链较多,到了晚上,冷气就更让人难熬。他们十分珍惜这些物资,天气好的时候,再忙也会记得晒晒被子,打扫干净。
拿到物资的第一晚,陈延山却失眠了。他担心店员们被子没盖好,反而会感冒。不管多晚,他都会挨个儿巡视一遍,帮他们掖好被角,自己才放心躺下,往往在天将亮时睡着,六七点时就被送货车吵醒。
为了及时沟通协调,他的手机一天至少充电三遍,始终响个不停。有时他休息片刻,再张嘴时,嗓子发不出一点声音,这是他人生第一次累到说不出话。
凌晨一两点是陈延山在“盒社群”最活跃的时刻,这也是他唯一得空的时段。他会认真回复上千位居民的提问,问题零零总总,他全都耐心看完。有人建议他安排其他人专职回复,他不同意,“得让小区居民感受到店长的态度和责任,而且我也想让店员们多睡一会儿。”
他担心店员,也担心家人。
陈延山的父母、妻子、孩子都住在浦西,和其他人一样,很长一段时间里,也需要守在网上抢购物资。这让陈延山很自责,但家人们给了他最大的支持,让他放心去工作。每晚睡前,陈延山也会给家里报个平安,这是所有店员在疫情期间的“必修课”。
他们送过最远的社区距离门店近20公里,那本不是他的职责片区,但对方在网上搜到了他的手机号,他就一并应承下来。
一天晚上,他正准备吃饭,一位年轻的母亲突然打来电话,希望陈延山和店员们可以送些吃的。“她说家里已经好多天断菜断肉了,大人可以不吃,但孩子太小,不吃东西不行。”陈延山的孩子也刚上初中,听到那边的哽咽,他也没控制住眼泪,“就算不吃饭,不睡觉,我也想办法把物资给你送过去。”
配送完返程时,店员站在液压车上张开双臂。受访者供图
最晚一次,他们送到了凌晨3点40分。
那个小区本不在他们的工作范围和计划中,但考虑小区已经被封控了一个多月,居民着急,陈延山和同事们决定,再多走一段路。
“不管多晚都会送到”是那段时间,陈延山跟居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居民们总是回他:“再晚我们都等你。”
小区距离门店只有一公里左右,但中间要经过一座洋泾港桥,自带一点儿坡度。平时走路不觉得累,一旦拉上液压车,在本就疲惫的状态下,陈延山和同事们觉得寸步难行。他心里急,“第二天还要继续战斗,得尽快送去,早些回去休息。”
他和另外3位同事互相鼓劲:“我们几个一鼓作气,一起把车拉过去。”后来生活重启,陈延山每次经过这里都会感叹:“当时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量,现在让我去拉车,那个身体状态,根本拉不动。”
那晚,因为物资太多,他们来回送了好多次,最后一趟送完返程,陈延山终于放松下来。有位同事站上了液压车,张开双臂,陈延山忍不住打开手机,边拍边说:“回来的时候就是这么惬意,还可以搭顺风车。”他没录下来的是,剩下的路,这位同事困得抱起双臂,蜷在车上休息。
后来每次提起这段经历,陈延山都会想起那晚——街上只有他们拉着车走,两侧是刚领完菜回家的居民们点亮的灯,还有人从窗口拍下他们的身影,发到网上表示感谢,那是他最累却最幸福的时刻。
之前大家互相打气时,说起过《孤勇者》这首歌,陈延山最喜欢的歌词是“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那天他又想起了这首歌,觉得自己和同事们就像“孤勇者”,“如果社会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我们也不孤独了。”
一个好人
两个多月过去,盒马mini北洋泾店的店员们累瘦了,也晒黑了。头发不知不觉长了,店员们学着互相剪头发。店里8辆液压车全坏了,电瓶车轮胎爆掉,变压器电机烧坏,后备箱被液压车把手撞坏。上海逐渐回暖,他们却因为没法回家,只能穿着冬天的衣服和鞋,满身是汗地送物资。
后来,陈延山知道,他们并不是一个人——其他盒马店的战友们还在上海的71家门店坚守阵地,覆盖上海将近5200个小区;在总部的协调下,店员们住进了保供人员专用的酒店,终于可以洗上热水澡。
社区集单微信群里居民们的发言。受访者供图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居民热烈的反馈。
辖区食药监局一位工作人员强烈要求来店里做送菜志愿者;盒社群里,居民们主动呼吁多多体谅店员们的辛苦,他们评价,“泾东这次因盒马而骄傲……”还有老主顾发来满满两个手机屏的感言,陈延山反复读过几遍,嗓子有点紧,眼眶也不由得发湿。
6月1日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后,陈延山又收到了居民们送来的许多锦旗、感谢信、奖杯和奖牌。工作上即便出现小瑕疵,顾客们也会耐心包容,到了节假日,有些顾客还会打电话问候陈延山。他结识了很多新朋友,每次见面,他们都热情地招呼陈延山和店员们。一次盒马所在商场的大门坏了,旁边小区的住户知道,直接带着工具过来修好。有时他们穿着工服在外面吃饭,店家们摆摆手,不要他们付钱,“你们是盒马的,疫情当中,你们救过我们。”
直到现在,当初为集单建立的“盒社群”每天依旧活跃。只要陈延山在群里发布新品,居民们都很捧场,常常一抢而空。陈延山发现,后疫情时代,上海人已经从精致消费向精明消费转变,健康意识增强,更加看重有机、绿色的食品。
恰恰是在这种观念衍生下,附近居民对盒马的信任度大大提高。与那轮疫情前的两个多月相比,疫情后两个月,盒马mini北洋泾店的新用户增长了17%,对于一家用户基础已经十分雄厚的老店来说,这个数字非常了不起。
盒马mini北洋泾店员工合影。受访者供图
在做社区集单之前,陈延山只想着一定要把它做好。这个信念,直到现在也没变过。
正因为这份信念,他收获了店员们的信任——工作上他们彼此关心,遇到问题不再藏着掖着。他把员工当成家人,封控期间,他最大的愿望是和店员们拍张“全家福”,纪念这份合作团结的精神。
他也收获了居民的信任。许多人见到他,都热情地夸他:“你是个好人。”陈延山很满足,“好人是最基本的,说我是个好人,就行了。”
他变得更加自信,再困难的事,也相信自己可以凭着一颗真心做好,就像他在社交平台上写的那样:“少年有怕过,但从未输过!”
新京报记者 左琳 编辑 刘倩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