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水到渠成的微信名字】给产品新人的十句话

时间:2023-03-13 19:30:3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编辑指南:决定制作产品时总会有束缚。作者总结了过去7年来自己成为产品经理的经验,为思考10句话要成为产品经理、什么样的产品经理的新人提供参考,希望各位想从事产品经理的新人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2018年,我有幸参加了卡内基的领导力培训,其中的一部分打动了我。通过“给新人写三句话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侧面知道这个人过去的经历和他现在最重视的事情。

受此启发,我今天写了这篇文章。这是对自己过去经验的回顾,也是对自己产品经理7年经验的总结。同时,希望这十句话能对纠结要不要成为产品经理、什么样的产品经理的新人有一点参考。

第一,不要轻易贴标签或轻易放弃

我刚毕业的时候,工作是产品运营。学校招聘的时候对产品经理一无所知,但工作后密切合作,对工作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觉得产品经理工作很有趣。同时听说产品经理的工资比运营高很多,很多因素加起来自然想转行做产品经理。

所以在纠结了很久,酝酿了几天,朋友们一再鼓励后,我终于向老板提出了这件事。

他的回答简短而冷淡。"我认为你不适合做商品."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打击,现在的我很庆幸当时没有放弃。

事情的转折点来自不久后的被动调动。果然,在朋友的鼓励下,以调动为借口,直接找到产品总监,表达了经营转会产品的意愿。

幸运的是,当时在一家开放透明的包容公司里,有支持员工成长的老板。他帮我做了特别的安排。明确告诉我的新主管,除了已经在运营的业务外,我还安排了产品工作。

又过了几个月,公司新成立的部门招聘了产品经理,当时我产品经理经验很弱,但幸运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从事工作,正式从产品运营变成了产品经理。

我想通过这个故事说两件事。

第一,不要轻易给别人贴标签。

面试、工作、其他等等,别人其实不够了解你。真正理解你的是你自己。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即使失败也要做。失败也是一个结果。努力就不后悔。

同样,我们也不要轻易给别人,特别是管理者贴标签。

有时候,我们其实不知道事情的全貌。因为不懂,所以更没有资格判断。(约翰f肯尼迪。)更何况,对别人吹毛求疵总是很容易的。人的一生总是混乱、混乱和萎缩的时候,遇到这种困境的时候,有时候别人不希望得到鼓励,不希望受到审判,这是最大的善意和支持。是你。

第二,机会有时候是自己争取的,不要轻易放弃努力准备和热爱的事情。

如果当时我没有主动找教练,就没有人知道我想转移商品。当然,那位产品经理的工作经验(虽然浅,但也有经验),更不可能在机会来的时候上车。

第二,你的爱别人能感受到。

2015年春天,我和朋友一起去面试同一个产品经理职位。面试结束时,面试官直接告诉我不能录用(因为目前团队计划不录用初级产品经理),之后他推荐我去同一个公司的另一个集团,我的朋友没有被推荐。

n年后,在和面试官吃饭时,我问他。“当时我俩同一天前后面试,为什么你只推荐我?”

他说:“没有特别的理由。只能感觉到你真的想成为产品经理。”

面试时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不知道当时到底说了什么。可能是人生第一需求上线时的动荡,也可能是对当前工作内容的不满和对未来产品经理工作的憧憬,也许在讨论这一切的时候,我眼里有光。

事实上,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真的能感受到你的爱。

如果你的爱能被别人感受到,请勇敢向前冲。

第三,好老师会受益一辈子

产品经理的第五年,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用户产品经理。此时我发现了我的独特之处。对细节和用户体验非常敏感。我一眼就能识别出别人察觉不到的交互设计、视觉还原甚至错别字。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才知道我应该感谢当年的主管。

那时我刚转产品经理不久,总监是一个对经验极度追求的人。不管是错别字“登录”还是“登录”,标点符号大小写,甚至iOS和Android的拼写,这些都绝对正确,不能马虎。

甚至是PRD文件,他写了详细的PRD模板,从各部分的必要内容到小标点符号的运用都做了明确的说明。当时我们对他的严格要求不满,觉得太真实了。

几年后再回头看,正是他的严格要求,今天我在这方面有了独特的优势。而且,我经常受到PRD写的完整细致的称赞。只是因为他在当年PRD模板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感谢他,使他有了良好的习惯和坚实的基础。

当然,他对我的影响还很多。例如,当年刚成为经理的他正在努力学习和实践怎么办。

一名好的管理者(一直在阅读管理书籍,也在践行书籍提及的管理建议:在分配工作内容时提前征求个人意愿、至少每月进行一次1V1、组织小组内的读书会等)。

而当我之后经历过更多的管理者后,也让我明白这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管理做法,实际是弥足珍贵的。

也是因为他,我时刻在想我是否是一个好榜样,是否可以成为他人在未来感谢的那个人。因为我知道,好的师傅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同时好的师傅可遇不可求。

四、如果有热爱,那就坚持吧

因为是从运营转产品,所以最开始做的是公司内部的后台产品(如运营用的配置后台),后来转做toB后台产品(如商家用的管理后台),在向主管明确表达想做用户产品后,开始做同时面向BC的产品(如红包,既有用户端,也有商户/运营配置后台),再之后几经辗转后终于实现只做用户产品。

然而,在转型为用户产品的这条路上,其实并不顺利。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主管的“劝阻”。不止一位主管对我表达过“用户产品是没有前途的”、“用户产品是没有未来的”、“现在需要的不是用户产品,需要的懂商业逻辑的产品”。

除此之外,还有自我的怀疑和犹豫。在权威主管的劝阻下,再加上我其实也没有太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想做用户产品,所以自然而然会有很多纠结的时刻。

然而,人们往往是感觉先于理性:每次做用户产品的项目我都格外开心,但是其实我不知道这份开心源于什么:是因为自己是视觉动物、还是因为觉得可以影响到他人、还是因为我可以去炫耀和吹牛。

好在,我一直是一个跟着自己感觉走的人。虽然不知道成为一名用户产品经理的兴奋点到底在哪里,但是我依然选择跟随自己的内心。也因此,在每一次有选择的时候,我都会优先选择这条路。

我想我还会坚持下去,虽然这很难。

五、埋头干活,抬头看路

工作2-3年的时候,是我非常迷茫一个阶段。当时迷茫主要是我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产品经理工作技能且能够独立负责一些需求,但是“我是谁、我在哪儿、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却不是那么清晰。

在和前面试官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既要埋头干活,也要抬头看路”。

所谓“抬头看路”,我的理解是,到了一定阶段后,不仅要看自己手里的事情,也要知道整个大项目“将驶向何方、选择了什么路径以及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路径”。同时,在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更需要额外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工作与项目方向相结合。

在很多年后的2021年,我在小米十周年的书籍《一往无前》里读到了“顺势而为”的概念,小米创始人兼CEO雷军很坚定地认为一定要顺势而为,就连他的投资基金也命名为“顺为资本”。

我们要顺着时代的潮流,顺着公司的方向,顺着项目的目标,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六、做就对了

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

也不知道到底是被这句话所影响,亦或是因为我是实干派所以喜欢这句话,总之,在当下,我坚信“产品经理一定要是实干派”。

其实,和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行业最大的优势是快。这个快,体现在产品的上线快、有问题修复快、修复成本小。换言之,互联网产品可以快速验证。

而产品经理一定要合理利用互联网行业的这个特点。很多事情不要纠结,做就对了。

当然,我说的“做就对了”不是一上来什么都不想就直接干,而是在想清楚逻辑的前提下,把产品快速的上线做去验证,小步快跑嘛。

有时候,只有真正开始做的时候,才会发现那些之前从未想到过的问题。也只有做了,才不再是纸上谈兵,实践出真知。只有做了,才是不论成功失败都有一个结果。

七、要有大逻辑,也要有小细节

都说产品经理要有逻辑,可以逻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我认为,产品经理的逻辑性不仅体现在如何避免逻辑学里的各种逻辑陷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简单的逻辑学》做简单了解),更体现在是否能够MECE(全称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就是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

那么,是否只要有逻辑就OK了呢?我的答案是NO。产品不可以只有大逻辑而不顾细节。那些被我们忽视掉的细节,最后就会演变为不同程度的用户体验问题,而这些是不可接受的,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不重视细节的例子:请问我该看哪里我该点哪里?

一个重视细节的例子:网易云音乐的歌单定位功能,点击右下角小浮窗后,可以直达该歌单中当前正在播放的歌曲。

八、产品经理是一门经验科学

产品经理需要综合运用逻辑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也因此产品经理的工作不应该只是写需求画原型,而是应该像医生一样,识别问题所在并开出处方,这个处方可能是一个产品,也可能是一些运营手段。总之能解决问题的产品经理才是好的产品经理。

所以,我认为产品经理是一门经验科学。

更为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当前没有一门学校课程教授产品经理如何去识别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产品经理去更多的学习、实践、反思,从而积累经验。

换言之,多做需求,面对不同的问题知道该做哪些事情,知道做这件事情能够拿到什么样的效果,这就是一名顶尖的产品经理。

九、做有温度的产品

2019年4月,滴滴宣布成立司机服务部并计划在年内设立2000名司机服务经理。在此之前,滴滴内部的部门或业务名称一直为“平台治理”或“服务管控”。从这微小的文字上我们可以感受其心态的改变:从“司机被治理、被管理、被控制”转变为“服务好每一位司机”。

在今年最受关注的则是被困在算法里的外卖配送小哥。逻辑不难理解,左手是用户对快的要求,右手是骑手对赚钱的渴望,平台自诩中立但实际并不中立(送啥都快的口号、速度优先的配送算法、配送延时的处罚)。

在这一刻,我们发现产品好像缺少了些温度。

根本不用搬出心理学的理论,一般人都很容易理解这个事实: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被尊重。那么,身为产品经理的我们,该如何去做产品?

我希望我们都可以做有温度的产品,去连接世界的美好,去传递微小的善意。

滴滴在2019年上线了一个名叫“滴滴夸”的产品功能,其初衷是鼓励乘客对司机师傅的服务给予肯定。我喜欢它的创意,但我不喜欢它的具体实现,因为当前的夸奖有注水和强制的嫌疑。但是不论怎样,这一个好的开始。

另外一个让我深受感动的设计来自网易云音乐,云村的村民会在评论中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听故事的人,则可以给TA一个抱抱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