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访友,谈到孩子教育。朋友孩子的年纪小我孩子一轮,正处在初升高的奔跑期。听她谈起那些心事,我也曾经历。

朋友说的“这一个”让她交关头大:成绩不错,但爱玩,作业做着做着会分心,书看着看着会睡去,又听不进劝,学业考分易波动。因了这些,一家仨相处得比较僵;丈夫与小儿的关系更有些那个,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

此种情景我能想象,弄不好就是没完没了“连续剧”。

想及孩子当年,我试着给她劝慰,一起探讨。比如说,亲子关系不好时,教育效果会不会好?比如说,多数孩子学习状态和考试分数是变量,父母的心态、热度跟着变,是否会加剧青春期叛逆隔应?还有,孩子“起跑”,家校一起怎么放轻松地助跑……希望对他们有点用。

返回路上,听车载调频播报新闻。邻省江苏无锡的一位中学校长唐江澎正巧在向记者谈“好的教育”: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琢磨一下,此中“四者”以另一种理念、视野对应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联想起来,有些嚼劲。

孩子成长中的一个焦虑,也许要算“起跑线焦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伴我们很多年。放于家庭、学校教育层面,我理解“起跑线”的意义在于提醒各方更好、更多地关注孩子们起跑以及持续奔跑的综合素质。可有的过度利用或曲解“起跑线”——别的可放低起跑要求,惟成绩考分不可以……孩子身处这样的环境里,极可能郁闷、困倦、沉重。于是,有些遗憾或无法承受之结局就在孩子发育生长的过程里,暗暗“长”在了那里。

教育的遗憾往往是,我刚醒悟,你已长大;欲有改变,木已成舟。

说起来我们都懂。

教书育人语境中的“起跑”,包含多重意义。每个人不过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个体。前述唐江澎校长以直观性很强的学校孩子体能和近视佩镜学生占比为例,表达深切忧虑,把“终身运动者”列为优先项;“体”为首,紧接“德”“智”“美”。他认为,“孩子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高考;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大考”。是的,孩子们不但要“起跑”,还要免于“跑偏”“偏跑”。因为怕他们“输”而做过了头,可能会真输的啊。那么想想,给孩子们怎样的陪伴?

你不觉得孩子笑起来奔跑有多美!

换一个理念,还孩子奔跑的自由自主,或许“不管胜管”;换一种思路,让孩子在学习本身的起落之中养成享受得到、感受幸福的能力,或许“不诲胜诲”。可以肯定地说,孩子们希望陪伴身边的,一定是温暖领跑人、助跑人以及为奔跑鼓掌的人。

鼓励以辛劳换成绩,于孩子是基本价值观。而只拿考试成绩说话,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买账,或算得了账。学校与家庭的互动互补也就大有讲究。今天,人们会在家校互动、互补中发现,就孩子独立个体成长而言,各有各的“起跑”和“奔跑”。无条件地理解、陪伴孩子一次次勇敢地“各就各位,预备——跑——”才是激发、保护青春少年魅力的真意。经历不止一次起跑,他们才会遇见自己的好与更好,也才有健全、优秀的人格。“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起跑”不只在考卷和考场,他们每天都将“起跑”。

我们希望自己是对的,但我们并不都是对的。生活便是老师。就如朱光潜先生所言:“生活本身就是方法,生活本身也就是目的。”不仅孩子,我们一样要“起跑”——静下来问问自己,落后没有?

我的忘年交、一辈子干教育一件事、早年就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的许炳松校长,常跟我提一句话:“抢在春天里播种。”一个“抢”字,够让人琢磨着。播下体、德、智、美的一粒粒种,便是春天的话题,更是春日的行动。

祝愿孩子们笑着奔跑!(严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