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本周早些时候,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重申,中国已准备好在下个月呈现一届“简单、安全、精彩”的冬奥会。巴赫感谢中国为本届冬奥会开展的“出色而顺利”的筹备工作,表示他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是一届“安全、顺利、成功”的盛会充满信心。

习近平主席和巴赫都用三个以“s”开头的英文单词来描述下周五开始的冬奥会。不仅如此,他们还选择了同一个词——“安全”。

关于奥运会安全,我有一次个人经历,至今仍困扰着我。那就是“慕尼黑惨案”。这是1972年夏季奥运会期间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色九月”在巴伐利亚首都发动的袭击,该组织劫走了以色列代表团九名成员作为人质。警方反应迟钝导致17人死亡,其中包括11名以色列运动员和教练。

那时我是西班牙北部一所大学的学生。我当时在一家咖啡馆吃早餐,在报纸上读到关于这次袭击的头版文章。这个消息很快成为热议话题,不少人问我这怎么会发生在德国。当然,我没有答案,但我深感震惊和羞愧。

尽管发生了伤亡惨剧,但慕尼黑奥组委做出了决定:继续举办奥运会。而其他任何决定都意味着向恐怖主义屈服。

此后我就确信,如果没有个人和集体的安全——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团结、热情好客和在一起”的崇高奥林匹克理想就毫无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我对西方媒体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备工作的无端负面报道感到失望,例如奥组委实施的严格安全措施,其中包括一个闭环管理系统来抵御新冠病毒,以及一些西方国家将北京冬奥会政治化的企图。

恐怖主义是1972年慕尼黑夏季奥运会的“敌人”。COVID-19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敌人”。两者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威胁——但恐怖主义和流行病都是对人类生命的威胁,需要采取非常严格的安全措施来遏制它们。

从政治上看,美国发起的对北京冬奥会的“外交抵制”已被证明是一场败局。据美国新闻网站POLITICO报道,只有9个国家加入了拜登注定失败的(抵制)倡议,仅占联合国193个成员国的5%。法国总统马克龙完全正确地将抵制斥为“微不足道”。

奥运会决不能被政治化。我赞同国际奥委会的“政治中立”立场。这包括人权的固有争议性性质,其中涉及文化价值观、宗教信条、政治信念和社会经济条件。众所周知,这些问题性质内涵在全球范围并不相同,而且对它们的不同解释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的。

我也赞同国际奥委会去年做出的决定:将“团结”的目标添加到传统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中。我们应该超越不同的政治观点和制度,努力实现全球“团结”。

我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前景感到乐观。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约3000名运动员将参加角逐。不久之后,北京还将举办冬残奥会,《澳门邮报》会继续关注报道。

这就是我对北京冬奥会所有参赛选手的祝愿。(作者是《澳门邮报》社长夏礼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