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照片由全国总工会提供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也是最美丽的劳动者。劳动模范反映的“热爱工作、创造一流、艰苦奋斗、大胆创新、淡泊名利、奉献”的老母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重温劳动节几位模范劳动者和先进劳动者代表的感人事迹,走近这一崇高的灵魂,向伟大的老母精神致敬。
吴云卓
“只要我活一天,我一定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把一切献给党》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自传小说,讲述了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感人故事。它问世以来,不仅在我国进行了多次审判,教育不仅影响了几代人,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传遍了全世界。这本书的主人公和作者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吴云涛(图1)。
吴云浩,祖籍湖北武汉,1917年出生于江西平乡。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奔赴安徽南云岭,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担任新四军司令部修理厂车间主任、淮南抗日根据地煤枪厂厂长、军务部副部长、华中军处炮弹厂厂长、大连联合兵工企业新工厂厂长、驻兵工厂厂长。
1947年,吴云卓奉命到大连设立新冠工厂,担任厂长。测试弹药爆炸力时发生事故,他全身受伤。几个月来,他读了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受到了鼓励和鼓励。受伤痊愈后,为了更好地工作,他努力学日语。他能下地的时候,请领导买化学药品和仪器,把病房变成实验室,开发高效炸药。
战争年代,他多次受伤,失去左眼,左手和右腿残废,经过20多次手术,仍有数十颗子弹。他以顽强的意志战胜障碍,在生产、科学研究第一线坚持战斗。他说:“只要我活一天,我一定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孟泰
被劳动者称为“身体不离开劳动,心不离开群众的干部”
孟泰(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的劳动者榜样。河北省丰润县人1898年出生于贫困农民家庭。他喜欢工厂如家,艰苦创业,为安康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8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孟泰于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鞍山解放以来第一批发展起来的产业工人党员之一。他带领很多工人翻过了日本帝国主义时期留下的几个废铁堆,建造了当时著名的“孟太仓”。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主动成为庇护所队员,把行李扛在熔炉里,冒着空袭的危险,随时准备用身体护送熔炉。
孟泰的研究精神和努力工作的精神一样有名。著名的《孟泰业务法》是他多年来在高炉业务实践中摸索的一系列业务规则和操作技术。“十五”计划开始后,他以主人公的姿态带领工人对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亲自制作熔炉,巧妙地制作了“抓桥型”。他自己设计的成功的双循环水由于冷却热风,使燃烧筒的寿命提高了100倍。
在鞍钢停产的情况下,他组织了500多名技术合作活动家,开展从炼钢到珠江的龙厂间合作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个技术难题,终于亲自制作了大型压路机,填补了我国冶金公司的空白,被誉为“为鞍钢作曲的自力更生的凯歌”。
在担任鞍钢钢铁厂副厂长的8年里,他被工人们称为“劳动和不离心的干部”。
王振熙
“我宁愿少活20年,也要拼命占据大油田。”
王振熙(图),1923年出生,甘肃省玉门县人。石油周转初期被称为“铁人”,是大庆工人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新中国成立后,在玉门钻井队工作,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7月,在全国石油现场会议上,为了加快玉门油田的建设,王振熙首先提出了“(钻井口尺)月数千(米)、年数万(米)、玉门标杆”的奋斗目标。同年9月,他率领1205钻井队,创造了每月5009米的最新记录,并摸索出了优质快速钻井的经验。这是1959年创业年钻探入尺7.1万米的全国最新记录,一年的颗粒相当于旧中国42年钻探入尺的总和。同年,王振熙以1205钻井队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全国军营会,并参加了新中国成立10周年边境观礼。
“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拼命占有大油田!”这是王振熙不止一次说过的话。他时时刻刻都在实践自己的誓言。
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钻完以后,王振熙指挥摆架子的时候,脚被滚进钻堆的钻头砸倒了,当时晕倒了。醒来后继续指挥,摆架子搬家。领导知道后,硬是把他带到医院,他又从医院跑到第二口井的井场,指着双脚指挥打井。钻进去约700米的时候,突然冒出一口井,井场没有压井的重晶石粉。经过研究,决定采取加入水泥的方法,提高泥浆密度,喷射水井。水泥放在泥塘里,地板会下沉,搅拌机也没有。王振熙扔掉拐杖,不顾身体,跳进泥坑里,用身体搅泥。在王振熙的带领下,其他同志纷纷跳进泥塘,经过全队工人的奋斗,终于压井守着钻机和油井。
邓稼先
他临终时还在嘱咐。"不要让人们离我们太远。"" "
邓家善(图)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问题上。抱着学习更多技术建设新中国的意思,他在19
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195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嘱:“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徐虎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晚上7点,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是全家团聚、共享晚餐的温馨时刻。然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西北部一片陈旧的居民区里,却总能见到一个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男子,背着工具包,骑着一辆自行车,穿梭在那窄窄的街巷深处。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华灯初上之际,这个骑着自行车的背影,温暖了无数上海人的心灵。他名叫徐虎(图⑤),被人亲切地称作“19点钟的太阳”。
1975年,徐虎从郊区农村来到上海城区,成为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一名普通水电修理工,“工作就是通马桶、修电灯、换电线,每天重复。”
1985年6月23日,3只有醒目标示的“水电急修特约报修箱”出现在徐虎所管辖的地区居委会、电话间、弄堂口,上面写着“凡附近公房居民遇到夜间水电急修,请写清地址,将纸条投入箱内,本人将热忱为您义务服务,开箱时间19点”,落款:中山房管所徐虎。
晚上7点,从此成为徐虎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时间。1985年后的10多年间,他除了外出开会、住院开刀,从没有失信过。在这片陈旧居民区的6000多户居民看来,只要有徐虎在,他们就不会陷入缺水断电的困境。“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这是徐虎给自己定下的人生信条。
在上海各行各业的服务热线中,24小时“徐虎热线”的知名度、美誉度始终名列前茅。他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理念传授给徒弟,形成了广泛的“徐虎效应”。
王顺友
“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
一个人、一匹马,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投递员王顺友(图⑥)在大山里一走就是几十年……在不通公路的深山里,王顺友是老百姓的信使,是党和人民的纽带。
王顺友生于1965年。20岁那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缰绳,成了一名马班邮路投递员。王顺友负责从木里县城到倮波乡邮路的投递工作,往返360公里,走一趟要14天,一个月要走两班。一年里,王顺友有330天都奔波在邮路上。
每一趟邮路,王顺友先要翻越海拔5000米、一年中有6个月冰雪覆盖的察尔瓦山,接着又要走进海拔1000米、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雅砻江河谷,中途还要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和山峰沟梁。
在邮路上,王顺友饿了吃几口糌粑面,渴了喝几口山泉水,困了就睡在荒山岩洞。他从没抱怨,反而越来越感受到邮路的意义——它向山沟沟里的群众传递了信息,把党的声音和政策带到千家万户。
王顺友还热心为农民群众传递科技信息、致富信息,购买优良种子。为给群众捎去生产生活用品,他甘愿绕路、贴钱、吃苦,和沿途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
看到邮路上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王顺友真的很高兴,又想唱上几句山歌了:“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
本报记者易舒冉整理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01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