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10年里,“一张天空照片”成为北京市民乔伊无法撼动的“标签”。
他就是大家口中“固定”蓝天的人。
3000多天来,乔伊每天早上拿着手机拍窗外的天空。
他拿着两张月度照片向记者作了总结。“看,是2013年2月,28天中有16天是受污染的天气。让我们再看一下近10年后的2022年。同样是2月,未遵守规定只有1天。”
“把这两个月的照片一起比较一下,就知道这是‘北京奇迹’。这是中国的击球成绩单。”乔伊的语气坚定地说。
2013年2月和2022年2月北京天空“视觉日记”比较
蓝天答卷藏在那些照片里
繁华的北京东三环,熟悉的吉兆走了无数次。那些北京的天空照片拍摄地点源于此。
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乔伊坚持了十年。
“每天拍照后,我会同时发送到微信朋友圈和微博,每月制作月报,每年制作年报,还会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刊登。”楚伊的介绍说。
2022年12月29日乔伊发表的图文早报
今天人们看到的是3652张照片,看不见的背后是数百万张天空照片。
10年的记录和证词以《北京一目了然》聚集在一起。乔伊的照片上看到越来越多的深蓝色。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在北京的故宫、鼓楼、高大上等地拍摄了美丽的“星轨”。
这不是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真实写照,住在这里的人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呼吸的变化。
数据最有说服力。2013年北京PM2.5年平均浓度为89.5微克/立方米,到2017年降至58微克/立方米。
2021年北京的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减少了63.1%,这种改善效果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被称为“北京奇迹”。
截至2022年11月,北京PM2.5平均浓度已达到31微克/立方米,保持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用乔伊的话来说,“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心里知道,这蓝天不是照的,而是踏踏实实做的,是通过每天不懈的努力换来的。
通过不懈的努力,讲述了精彩的蓝天故事
让我们在2022年重新聚焦。感动乔伊的场面是这件“小事”。
10月份有党的20多岁召集。在此期间,北京语言大学将与Joy联系,由北京留学生举办“拍下北京蓝天向世界展示”活动。“请留学生代表和我一起拍照,体验一下近十年来《北京一目了然》是如何完成的。”
留学生和北京蓝天照片
当天,乔伊带着留学生沿着他每天的路走。
线走了一圈,还登上小区的屋顶,近距离拍摄北京的第一高楼——中国尊。“蓝天下的北京简直太美了。”留学生本赫力法·法杜娃留下了她与北京蓝天的合影。全球32个国家近600名留学生在线上交流了跟拍全过程。“我希望,外国朋友也能多了解北京、了解中国的生态环境改善的故事。”这是邹毅最朴素、最真实的想法。
这一年,邹毅也欣喜地看到,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践行节能降耗、减排降污与清洁生产。
“这对进一步巩固十年PM2.5取得的成绩有着重要意义。各种措施叠加产生的正向效果不断涌现,让我们对未来十年充满信心。”邹毅如是说。
正如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所言:“北京的变化只是我们国家空气质量变化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地,这十年空气质量都显著改善。”
停不下来,要用镜头记录更美的中国
从无意之举,到有意为之,邹毅走过十年时光。
“这期间,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记录、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这背后,是无数人奋斗拼搏牺牲的故事。”邹毅感慨道。
未来,蓝天还会继续拍下去吗?还有哪些设想?
邹毅告诉记者,如今,拍蓝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放眼祖国各地,蓝天白云已成为优美生态环境的常态和“标配”。在此基础上,为未来十年找一个更新、更大的话题,邹毅想要去拍“美丽中国”,用镜头留下绿水青山的倩影。
邹毅心中,还想为北京巩固十年蓝天成就“作点贡献”。
“我将与其他机构一起,发起‘骑助力自行车助力北京天更蓝’活动。这是一次专门为685万辆机动车车主设计的科技绿色出行活动,旨在通过机动车的‘减量、减污、减碳、提速’,有针对性地治理北京首要空气污染源——交通污染。”停不下来的邹毅,依然忙碌着。
仰望天空,当有朝一日,天天都是蓝天,“那这就不是一个问题了。”采访的尾声,邹毅这样说。
作者:张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