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是祸害 祸害老师的朋友圈
昨天,一个朋友对我说:她认识一个女人,每天送十多个朋友圈。
在朋友圈里,她每天都活得非常精彩,常常出去旅行,每天读一些历史名著,经常去健身房。但实际上,她和这个女生私下里交情很好,她实在无法忍受这种【虚伪的朋友圈】了。她说出了实情:
这个姑娘前年出去旅行了一次,照片到现在还在发;
女孩“读书”的照片全部都是摆拍,每次都是到图书馆拍一张照片就走;
至于健身,就更不用说了,去健身房拍了一大堆照片,隔两天就发一张,到现在她都一百三十斤了,还在发自己P出马甲线的照片。
01
我听着她的描述,不禁想起了大学时的自己。
曾几何时,我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渴望得到存在感,喜欢分享自己的点点滴滴在朋友圈上,喜欢和朋友一起互动交流。
不过现在好像很少有这种朋友圈沉迷爱好者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或者有些人干脆从某天就开始不再发任何朋友圈了,甚至都没有再给别人的朋友圈点过赞了,这是为什么呢?
仔细地回想以前热闹的朋友圈:
有人吃了一顿美味的饭会分享在朋友圈上;
有人会因为看了一部经典的电影会把自己的观后感分享在朋友圈上;
有人会突然看到天空很美要在朋友圈抒发一下情感;
有人会因为没有完成工作而在朋友圈发表难过的心情...
在以前的朋友圈里,可以看到好友的“喜怒哀乐”。
而现在的朋友圈,或者充满了微商的气息,或者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发布公司的资讯,或者是为了营造自己精致人设而每天经营的空间,曾经那个真实而美好的朋友圈,慢慢变成了一个让人毫无打开欲的地方。
后来,我从朋友口中了解到,其实她并非不想分享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是现在的朋友圈已经被很多人污名化了,导致很多人即便是认真发朋友圈也得不到理想的“回应”。
“我用心编辑了很久的朋友圈,发布之后,却没有人点赞”
“我确实遇到了很不开心的事情,却被别人说我矫情”
“因为我分享了我最近新买的包包,被别人说我在炫富”
“和朋友出去吃饭聊聊天,被别人认为是晒自己人际关系”
不管发了什么东西,总会有人站在他的角度去想着不美好的那一面,有人看了你的朋友圈之后,还到处和别人说你在“装”,恶意的中伤你,好事不出门,坏事就传千里。
02
还有些人不发朋友圈,是因为觉得朋友圈里的人不能算是“朋友”。
虽然和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相识,但未必都可以交心。
当越来越多的人涌进了微信好友列表里,真正深交的人却越来越少,绝大多数的,不过是“点赞之交”,敷衍应付所谓的“友谊之情”。
等你回过神来,这个叫朋友圈的地方,早已经不全是朋友了,而越是这样的地方,越是让人觉得言多必失、人言可畏。
正如鲁迅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在这年头里,最不缺的就是看笑话的人,最缺的是愿意给你雪中送炭的人,更何况这些算不上什么真朋友的人。
随着年纪越大,会慢慢明白,每个人终究都要靠自己度过那些艰难的岁月,扛起生活的烦恼,咽下所有的苦与累。
于是就悄悄地收起了朋友圈,再也不在公开场合展现自己的那些情绪,正如杨绛先生说的那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当然,还有些人不发朋友圈,纯粹就是因为懒,懒得去编辑文案,懒得花几个小时去修图,更懒得去发出去之后还要回复留言,他们觉得一个人舒舒服服的生活,培养自己的爱好也挺好。
03
其实无论发不发朋友圈,都是个人的选择,它并不代表生活的全部,也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与其在朋友圈里发emo文案,不如去和那些真正在乎自己的家人交流,与其在朋友圈里一个一个回复朋友留言,不如找他们私聊来得实在。
把经营朋友圈的时间,投入到精彩的生活当中,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去提升自己,而不是将努力浪费在对朋友圈的关注上。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有着太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去处理,倘若不懂得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那又该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呢?
以前的我也是一个很爱分享的人,拔智齿很痛也发在朋友圈“宣告天下”,吃到了好吃的零食立马高兴到飞起,但后来我慢慢明白,有些事情如果分享错了人,就不如不分享。
我不会因为不发朋友圈就与世隔绝,依然还是会和好的知己聚聚会,畅谈人生,我也明白没有人会是孤立的个体,但生命本来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喧嚣和热闹,有些事情,自己知道就好。
到了一定年纪,我们终将懂得,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日子安安静静,平平淡淡的,就好。
人生路漫漫,本来就很艰难,所以别纠结别人到底发不发朋友圈,自己觉得开心就好。
你最近一条朋友圈是什么时候发的呢,说的又是什么呢?
在评论区告诉我答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