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怎么不发朋友圈了——为什么不发朋友圈怎么回答
每天努力工作的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昨天,当笔者翻阅朋友圈时,发现自己只用了三天就能看到的朋友圈空荡荡的,往上只有半年前转载的自己写的心理学文章。
在这半年的时间,其实有伤心也有难过,可是不管是什么,好像都没有记录在朋友圈中。
一时好奇,我打开了朋友圈的年记录,最后发现在30岁以前,自己很爱发朋友圈,尤其是在18岁前。
一天还能发2到3个朋友圈,不是发生活,就是发感受,甚至连吃个什么都会发,出现分水岭是在出生社会以后,独居一人在外,工作租房两点一线,忙里忙外,朋友圈变成了几天发一条,几个月发一条,再到后面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朋友圈的数量就开始真正变少了,
不禁感叹,这就是自己的青春啊,充满了生命力,,这些朋友圈仿佛用呐喊穿透了岁月:“我生活过!我拼搏过!我奋斗过!我流过血!流过汗!流过泪!”
而现在的我在朋友圈越来越沉默,好像忘记了自己以前很喜欢发朋友圈一样。在稍年轻一点的同事们看来,我好像变得不那么热爱生活了
其实不是我们不热爱生活了。而是因为,30岁以后的我们,有很多事要做。
把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人。人从十几岁到三十岁会遇到很多人,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中,绝大多数的都是点头之交。
而大多数都沉寂在了微信好友列表里面,实在没有的交集的也会被我们定期清零,到最后,能够真正成为至交好友的只有那么两三个人,过了三十岁家庭稳固后就会发现,除了三五知己外,最重要最亲密的还是自己的亲人。
我们每天会花大部分时间在自己的家庭上。
工作、生活的种种压力扑面而来,再加上遇到新朋友后还要巩固,那些交情不深的老朋友,那些曾经重要的好友,都逐渐地失去了联系,而这些老朋友也有了自己稳定的家庭,面临着和我们同样的情景,所以,朋友圈的互动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最重要的是,过了30岁,我们慢慢成熟了,才会明白,朋友圈其实只是一种虚拟的生活,它不是真实的生活,对我们真实的生活没有什么帮助,也无法改变我们当下的现状,更不能决定什么。
唯一能带来的作用就是看看有哪几个人无聊给你点赞,评论,看看有多少人关注我们罢了。与其把这些时间用在这些无聊的人身上,不如把时间留给身边最重要的人。
学会自己消化情绪,30岁以前的我们,是充满活力的、热情洋溢的,喜怒哀乐都愿意分享的,30岁后,我们会发现,怎样的外界情绪出口都不靠谱,都无法改变当下真实的现状。
无论是向朋友吐槽,还是自己暴饮暴食,又或者是放纵自己,都改变不了当下惨痛的现状,那些我们需要独自面对的,最终依然要去面对,甚至要在宣泄后加倍的还回来。
30岁后,我们的心智愈发成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情绪管理的方法,使我们在情绪崩溃时不至于“决堤”,我们不再一味将希望寄托在外界身上,而是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自己识别自己情绪背后的想法。
控制好情绪,不一定能使你增加一些朋友,但一定会可以使你减少一些敌人。一个人,只有先消化了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30岁前的男人或许有很多烦恼,但他们起码会给别人吐槽分享,但是30岁后的男人,欲说还休;中年成家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这个社会就是如此,会强加给男人很多责任和义务,会对他们进行道德义务的绑架:不许流泪,女人和孩子对男人期待值很高。
所以男人们习惯了自己消化情绪,出门受了委屈回家也要憋着,甚至都不愿意向妻子倾诉。
30岁后的女人压力也不小,夫妻关系的不协调,孩子的学业负担都无一不影响着自身的情绪,那些年轻时我们逃避的情绪问题,终将暴露出本质,我们必须慢慢学会自立自爱,合理地消化负面情绪,才能高效地和周围人相处。
学会自我保护,发朋友圈的重要目的之一,其实就是炫耀。
曾经有个靠种植经济物的发财的农民,因为运气一时好发了一笔横财,喝醉酒后他发了几条朋友圈,炫耀自己的成功,结果几天后,他就意外发现自家有贼人。
院里的种植物都被人摧毁了,自那以后,农民学会了自我保护,即使日后他在国外有千万资产,也会给亲朋好友吐露出对现状的不满意,尽量和周围朋友保持“同频”不露富。
人性就是如此,永远不希望别人过的比自己好,当看到身边的你突然变好,势必嫉妒仇恨心四起,给你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而那些不愿意惹你麻烦的人,也悄悄屏蔽了你的朋友圈,避免扰乱心智,所以遇到好事的你原本想分享出去,但是你永远也想不到会得罪到哪些人,索性不发朋友圈来了。
过了30岁后,我们会慢慢读懂人性,减少年轻时的一些天真幻想。
也会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和周围人搞好关系,就不要随便分享自己的开心喜悦、成绩、荣耀,因为这样不能增强彼此的感情,反而会让他们嫉妒和恨你,最好的方法就是:假装、示弱,去迎合人性的规律。
人过了三十岁后最好少发朋友圈,你会发现真实的世界更加有意义。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