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后一条朋友圈的朋友圈〕朋友圈怎么设置一条朋友圈可以看?
\ & ampquot江山给你,我玩够了,再见。单击
2019年6月29日,25岁少女的朋友圈,这个年龄的活泼可爱。
让人看着也不禁露出会心一笑,可是下面的评论,却又让这笑容凝固在了嘴角,一时间心情复杂起来。图1
“没几天了,提前告个别,不用问了。”
这是她最后一条朋友圈,也是二十五岁的年华,留给世间的最后一条讯息。
死亡倒计时
2018年9月,大学刚毕业两年的吴思收到了一封诊断书,她被确诊为子宫未分化肉瘤,子宫癌的一种。湘雅医学院毕业的她,深知自己的生命已经开始进入死亡倒计时。
图2
害怕?或者绝望吗?好像都没有,人们害怕的不是怪物,害怕的是未知。
而毕业于湘雅医学院,一直让老师引以为傲的吴思,对自己的状况了如指掌,知道自己所患的病治疗手段极为有限,也知道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吴思经过短时间的调整,接受了这个事实。
图3
吴思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选择了坦然面对,去嘲讽命运得无常。她将自己治疗的过程,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一个个可爱的细胞,在她笔下,发动着癌症的战争。每一个细胞都有自己的表情和想法,好像她的体内正藏着一个世界。
图4
吴思还将自己的一点小心得分享给大家,在化疗的时候,感觉到恶心,吃什么都想吐,这时候闻闻橘子皮,对治疗恶心很有效果。
图5
在恶心的感觉消失以后,她又快乐地吃起了饺子,在她的照片里,饺子也跟她画的细胞一样,有了独立的人格,每一个都是可爱的。
图6
即使是治疗后期导致头发脱落,吴思也会化上妆,给自己拍一张美美的照片。照片里吴思的头发已经完全脱落,但她仍旧眼中带光,嘴角含笑。从不会让任何人看到她憔悴的模样。
图7
因为她一直是一个善良又乐观的人,进入死亡倒计时后,吴思开始写日记,来记录她在生命最后的点点滴滴,也算是给爱自己的人,留下了一个念想。她在日记里面写到:
“一路遇到的都是很好的人,我想尽可能去感谢所有人。”
她的善良和乐观,和她这一路以来遇到的“好人”也息息相关。
图8
在吴思确诊后,她选择告诉了大家这个消息,让大家有个心理准备。在全国医疗系统中的朋友们得知后,都为她录了一段鼓励的话语,剪辑到一起,放在ipad里,送给了她.
平时会有点小矛盾的室友,在繁忙的考研生活中,也亲自为她缝了一个平安符寄给她;同事纷纷发了红包盼望她早日康复;连管床的小学妹拔管的动作都十分轻柔。
收到了全世界善意的吴思,依靠着这股善意,继续对抗着病魔,直到病情恶化,癌细胞扩散。
检查结果出来后,她开玩笑说:恭喜肿瘤君喜提双肺、肚子、屁股多地新房N座。她每天自言自语安慰自己,鼓励自己的器官忍一忍,跟自己一起努努力。
图10
但这背后,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她决定做最后一件事,在自己遗嘱的第一条里,写下了要将自己的遗体捐赠给母校,为毕生挚爱的医学事业,尽最后一份力。
2009年6月29日,吴思发了最后一条朋友圈:“江山给你们,朕玩够了,拜拜。”,还是以这样幽默的方式,跟朋友们道了别。
最后,只剩下了自己,在身体严重缺氧的情况下,吴思跟医生要求:“不进ICU、不插管、不做一切有损身体完整的治疗。”,以一种悲壮但又伟大的方式,吴思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图11
医魂永存
捐献遗体,并不是吴思做的第一个决定,在大学的时候,身为一名医学生,她深刻了解医疗资源的缺乏。心地善良的吴思就已经在网站上,登记了捐献器官。
在她去世以后,她的眼角膜被捐献给了一位10岁的女孩子,和一位17岁的男孩,帮助他们重见了光明。
图12
这位年轻的姑娘,用她短短的一生,完成了对医学事业的贡献。
做一名医生,是吴思从小的梦想。不是因为医生的社会地位或者福利待遇,而仅仅是出于医生最原始的职业使命:
“我想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帮助病人减少痛苦,还他们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图13
对于吴思的任何决定,吴思的母亲都是一如既往支持的,所以在完成高中的学业后,吴思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身自己热爱的医学事业,考入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对于湘雅医学院,在疫情的这几年,大家一定不陌生。“北协和,南湘雅”,这是医学生心中的学术殿堂。这是吴思花费了巨大的努力才得到的。
图14
即使考入了这所学校,吴思也从未懈怠过学习。她深知,考入大学,只是这段路程的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大学里,吴思对自己的功课深入钻研,除了专业知识外,吴思还站在了一个病人的角度,去思考他们还需要什么帮助。
俗话说“身病易治,心病难医”,许多患者都是输在了自己的心理素质上,而心理状况对病情的影响特别大。
图15
为了改善患者的这一情况,吴思在大学期间还课外报名了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并考取了相关的证书。
图16
没毕业之前,虽有一身本事,还不能走入医院,但吴思已经开始履行医生的职责,帮别人减少痛苦。
在大学期间,吴思加入了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经常去孤儿院里面,和孩子们玩耍,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欢乐。
图17
还会去养老院里面,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给他们表演节目,老人们都很喜欢这位总是面带笑容的姑娘。
这些义务工作,即使在吴思毕业之后,依旧不曾停止。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都从未动摇过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之心,在大学的解剖课上,她曾听到老师感叹,现在用于医学解剖的遗体捐献数量太匮乏了,毕竟对于一向矜持内敛的中国人来说,死后的遗体还要被许多人看,甚至动刀子,实在无法接受。但那时候,要捐献遗体的想法,已经出现在了吴思的脑海中。
图18
只是她没有想到,这一天如此快的就到来了。住院的时候,吴思就跟母亲说了好多次捐献遗体的事,这一次,母亲依旧选择含泪支持女儿的决定。
善良的吴思,害怕自己去世后,母亲会因为同意自己的决定,遭受大家的非议。
图19
她又自己录了一段录音,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和决定,希望家里人理解妈妈,不要责怪妈妈。
每年全国捐献遗体的资源,分配到湘雅学院只有五十个,而2019年,吴思就是这五十分之一。
图20
在吴思去世以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三名老师,从湖南一路驱车一千多公里,将吴思的遗体接回了母校。完成了她生前最后一个愿望,她又将继续在这生前她最热爱的事业上以特殊的方式发光发热。
是同学更是女儿
如果说吴思这一生还有什么遗憾,大约就是还没来得及回报父母。还没有和朋友们度过更多愉快的时光。
吴思的母亲,一直都是一位非常开明的母亲。从取名的时候,似乎就已经可以看到父母对于这个小孩的殷勤期盼。吴思,无私,父母的善良,才养成了吴思这样积极乐观的性格。
图21
从小到大,对于吴思的决定,吴母一直都是支持的,在吴母的回忆中,吴思一直都是一个开朗外向,并且富有爱心的孩子。
生活中,同学朋友遇到哪怕只是一些小事,吴思也会去热情地帮忙。在路上看见街边乞讨的乞丐,吴思也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这些可怜人。
乐于助人或许只是简单的一句评语,但是吴思却把它一步一步实现在了自己的生活中。
图22
当吴母问吴思长大之后的梦想是什么,她说想做医生时,吴母觉得在意料之外,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医生这个行业,似乎是最适合吴思善良的性格的。对于这个崇高又伟大的梦想,吴母感觉非常骄傲。
吴思也一直在为这个梦想努力着,从小成绩就很优异,顺利地考入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在学院里,热情善良的吴思人缘自然也是非常好。
图23
在吴思的最后一条朋友圈的评论里,有一个人评论“思哥 抱抱你”。
思哥,就是吴思的同学们,给她取的外号。她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同时又热情善良,同学这才亲切地称呼她“思哥”。
思哥在学校里的人气很高,去食堂、拿快递、去上课,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同学们都会叫上思哥,毕竟像这样热爱生活的女孩子,谁不喜欢呢?思哥每回也都是随叫随到的。
图24
吴思好像有分身术一样,在学业压力最大的医学院,还可以自学心理咨询师和营养师,同时自己做着兼职赚钱给家里减轻负担。课外活动也没落下,同学和老师经常可以看到吴思去参加社会活动的身影。
每次见到吴思,她都是带着笑容的,从来没说过苦和累。对于吴思的病情,她的朋友们自然是万分不舍的,即使大家同为医学生,也都知道结局是什么,但这一刻,大家好像都变成了信佛的人,愿意为吴思的康复去祈祷,亲手做平安符给她。背离自己的医学认知,说着等她回来一起吃饭考试的鼓励话语。
图25
在吴思心中,她觉得自己遇到的都是很好的人。在她同学的心中,何尝不是觉得她也很好呢?
感动湖南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院长和老师们,对于吴思同学将遗体捐赠给母校的行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赞她心怀大爱。湘雅的学子和医务工作者们,也会一直记得这个无私奉献的女孩子。
吴思的精神感动了全中国的人民,在2019年度“感动湖南人物”的评选上,吴思的脸出现在了大屏幕上,照片中,吴思比着可爱的剪刀手,依旧是那个开心乐观的她。
图26
图片下面有一行字:世界以痛吻她,而她报之以歌。
吴思的妈妈接受了采访,即使已经过去了半年,但是每次提起自己的女儿,她依旧会泪流满面,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可能她需要用一生去接受这个事情了。
对于女儿的离去,虽然吴母悲痛难过,不过她仍然骄傲于女儿的高尚品格,并且说,“自己以后也会向女儿学习,未来也会成为捐赠遗体人士其中的一份子”。
图27
吴思不光帮助了两个年轻的孩子重见光明,她的事例,也鼓舞了很多同她有相似经历的人。在吴思的新闻报道下面,很多人留言:
“真正的正能量,够乐观的女孩子。我想收藏一下这个帖子,每当在我人生迷茫和烦闷的时候看看,肯定能让我对生活充满希望。”
“好姑娘你感动了我,我要好好治病,认真活下去。谢谢你。”
“我还在呢!哪天我坚持不住了,我也会捐献。”
图28
就像她学心理咨询师的初衷一样,去医心。虽然她的生命定格在了25岁,但我想,她走的时候应该是坦然的,就像她曾层分享的《一片叶子落下来》里的一段话:
“如果我们反正是要掉落、死亡,那为什么还要来这里呢?是为了太阳和月亮,是为了大家一起的快乐时光,是为了树荫、老人和小孩子,是为了秋天的色彩,是为了四季,这些还不够吗?”
许多人活着的时候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不停地追问自己,学着别人去西藏、去新疆流浪,探寻内心真实的自我。总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些“大事”来增加生命的厚度。
但也许生命的意义本没有那么深奥,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本身,过好生活的每一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帮助别人,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