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单板滑雪选手特萨蒙德在自己第一次参加冬奥会时没有获得奖牌,但可能没有想到受到了中国网民的广泛关注。(莎士比亚、滑雪板、单板滑雪、单板滑雪、单板滑雪、单板滑雪、单板滑雪、单板滑雪)。

开幕式那天,她随美国代表队一起入场,受到夹道志愿者的热情欢迎,一位身穿粉色衣服的志愿者张开双臂对她说“welcome to China(欢迎来中国)”。这一幕被特莎·莫德用手机录下来,上传至网络,她表示自己被志愿者的友善打动。

数据显示,共有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参与了北京冬奥会。除了在赛场上拼成绩、破纪录,更多的时间里,他们要在赛场外生活、交流、互动。互联网时代,记录赛场外的点滴并分享至社交平台,是许多外国选手的必选“操作”。

自筹备阶段起,讲好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故事,向世界展示鲜活明快、真实可爱的中国形象,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主题之一。随着冬奥会的进行,越来越多像特莎·莫德一样的外国运动员通过自己的朋友圈,让世界“看到”中国。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为一名外国工作人员提供咨询服务。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马耳他单板滑雪运动员珍妮丝· 斯皮泰里完成比赛后等分的间隙,从兜里掏出一个豆包,在全世界的镜头前来了场“吃播”。有的选手每天都要吃饺子,还给自己国家的网友种草了担担面、江米条——这是中国饮食的魅力。

美国选手尼娜·奥布莱恩在比赛中摔倒骨折,出院前她在社交平台上感谢及时对自己进行治疗的医护人员——这是对专业服务保障的认可。

多名运动员晒出自己感受针灸推拿治疗或是随着冬奥村电子屏幕播放的太极拳视频操练的短片——这是神秘的“东方力量”的出圈。

外国朋友在北京冬奥村了解中医药文化、学习太极。图源:新华社

中国冰壶混双组合凌智和范苏圆在与美国组合比赛结束后,向对方赠送了“冰墩墩”奥运纪念徽章,惊喜的美国组合很快晒出了礼物照片——这是为中国同行的友善点赞。

与不少外国运动员过去从网络、新闻报道中得到的大量信息相比,一个豆包、一顶“熊猫帽”、一次志愿者的服务与微笑,看起来微小,但却更真实、更具说服力。

凌智和范苏圆向美国运动员赠送“冰墩墩”奥运纪念徽章。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一直以来,“更快、更高、更强”以及去年新增加的“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广为人知。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在100多年前发起这项活动时就指出,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仅是为了锻炼体格,还是为了教育人,培养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理解、合作和友谊,为人们在社会其他领域树立一个独特而光辉的榜样。

今天,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一方面让包括运动员、工作人员、媒体记者在内的数万名外国人走进中国,从吃穿住行、传统文化、赛事服务等方面亲身感受中国,并通过他们的镜头、文字使更多人关掉“滤镜”、看到真实的中国;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运动员之间、运动员与服务人员之间乃至运动员与网友之间,也能在互动交流中消弭隔阂、增进友谊。

2021年10月18日,北京冬奥会火种在奥林匹克运动发祥地采集成功。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2月12日,特莎·莫德启程回国。在社交平台分享在中国的最后一天时,这位18岁的姑娘表示要离开中国“很难过”。这段视频引来了大批网友留言,有人邀请她以后再来中国,有人感谢她记录并分享的一切。

围观冬奥盛会,感受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交流法则:善意会被回报以善意,尊重会被回报以尊重。细看通过网络传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冬奥朋友圈”,大都充满了欢笑、惊叹、感谢。它们无关竞赛,甚至无关坚韧与热爱,但毫无疑问,它们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生动闪现。

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