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幼儿教育思想家蒙台梭利说:“0-3岁的发展比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要好于3岁以后的总和。”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3-6岁婴幼儿的教育一般由幼儿园负责,而3岁前这段“流金岁月”,则是由父母和宝宝共同完成的一段圆舞曲。
面对花样繁多的早教宣传,年轻爸妈们难免眼花缭乱,以至重视有余,方法不足。
让我们把“早教”一词放在历史长河中,会发现,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哲人提出早期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但都注重言传身教、日常的耳濡目染,以及习惯的慢慢培养。只有在商业社会,早教才悄悄演变成不同模样,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营销手段,才让家长们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早教该教些啥?1000个爸妈心中有“1001”种答案
提及早教,年轻爸妈无论主动被动,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然而,对于早教的理解和态度,不同家长眼里却千差万别:追捧的家长将其捧上神坛,深陷“起跑线之战”;粗线条的家长则把它视如敝履,推崇宝宝自然生长;而介乎两者之间的,是普遍抱着宁滥勿缺、试试心态的宝妈奶爸。
有上海双高管家庭,在宝宝4个月的时候,就将其送进国际早教中心,接受高大上的潜力开发;也有30多岁的作家举家搬到大理,只为让宝宝接触蓝天白云、阳光微风、昆虫鸟兽,沉浸在更慢也更轻松简单的生活氛围里。
不同的家庭,同一种梦想。父母都期望宝宝在自己推崇的教育方式下,成为未来最特别的那个角色。但正如纪伯伦《先知》里所说的:“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忘了为何而出发。”早教在社会媒体、身边人、以及个人局限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变得不像在“早教”,而像是父母一厢情愿式的付出和要求。
如何去正确早教,如何实现教育初心,这是一条漫长、且需要随时反思、修正的路。
3岁“华罗庚”,4岁“郎朗”,鸡妈群里牛娃当道
没当妈以前,总觉得“海淀妈妈”真的只存在北京海淀,“牛娃”永远是育儿江湖上的传说。当妈后开启宝妈交流,身边的同事,老家的亲戚,远方的同学……从北上广到三四线,不同的城市,同一个育儿圈。
山西太原的季凡,是当地一所民办幼儿园园长,她的孩子今年三岁半,刚刚送进幼儿园。按照常理来说,身处婴幼儿教育从业者的她在育儿路上应当更理性从容,然而,她平时一不刷抖音,二不逛淘宝。闲暇之余,总是饶有兴致地刷着微信里一个“鸡妈群”,看到群里妈妈们分享着自家“小天才”以及育儿心得……不过,她从最初的跃跃欲试到备受挫折,仅仅两个月。
“群里有个小孩,3岁多就会多位乘除法。我家的比人家还大俩月,十以内的加减法还算不利索。” “前几天还看到有个4岁的小男孩,拿过好几个国家大奖,我家孩子却只对平衡车感兴趣。”
(4岁宝宝 做小学四年级数学题)
即便手握多项育儿专业证书,在幼儿园里为年轻家长们答疑解惑头头是道的园长季凡,在自己当妈的角色里,面对身边众多鸡娃“成功”案例,仍旧按捺不住“望子成龙”的欲望。她很清楚地知道:“宝宝3岁多能识得数字是再正常不过了,喜欢平衡车也意味着孩子大运动发育好,身体协调性强”。但她仍旧忍不住周末带孩子试听一门又一门早教课程,直到三岁半的儿子表现出了对英语浓厚的兴趣,季凡焦虑的情绪才得到了些许缓解。
季凡的故事绝非个案,随着早教概念越来越渗透到广大家庭、参与早教的家庭越来越多。2017年,我国早教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早教行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其推出的课程产品越来越纷繁复杂,功能与意义堆叠得越来越多,其标榜的育儿理念及教学内容,非教育出身的成年人都难以看懂。最重要的是,“早教”开始弥漫着浓浓的功利化气息。
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的《上海幼儿早期教育(0—6岁)状况调查》显示,有57.1%的家长为孩子报名幼儿园以外的早教课程。其中,0至3周岁幼儿有39.9%参加过早教课程,4至6周岁孩子有73.5%参加过。59.3%的孩子至少报了2门课程,孩子每周上课时间平均超过2小时。值得注意的是,0至3周岁参加早教的孩子中,41.6%上的是拼音、英语、奥数等学科类课程。
至于这样的培养方式真的科学吗?别问,问就是那句长盛不衰的鸡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纵然成才是每对父母本能的期望,但不知何时,“期望”绑架了父母,“成才”成了宝宝的KPI。
当年那些在奢侈品店里一掷千金的女人,现在改道早教班了
胡蓉是个精致的上海女人,当妈也要当个精致的妈妈。当妈前,她的嗜好归纳起来大概是:赚钱、保养、买包。当妈后,她还是没能改掉花钱的习惯,只不过挥霍场地由商场一楼奢侈品专柜上升到了五楼母婴馆。经年一只老花购物袋,带娃风风火火赶各种早教班,上午冰球,中午就近吃口饭,下午直接排乐高,视孩子状态再决定晚上是否要加课。
根据《中国早教蓝皮书》调查显示,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早教支出越多,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家庭平均每月早教支出在1000元以上。其中,一线城市的家庭早教投入在500- 1000元/月,二线城市家庭平均早教投入300-500元/月,三四线城市则以100-300元/月的早教投入为主。
而按年来计算的话,一、二线城市已经是两万起步,而这仅是一门课程的消费。
为了教育不计成本地付出,背后是父母的深深的爱与期待。但天价早教,真的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吗?
付出大量金钱,父母势必对早教机构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希望对方能够倾注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但这不仅有可能伤害宝宝的自主性,还可能会背离早教的初衷——父母离宝宝越来越远。初心已失,早教恐怕真成了一座无法走出的迷宫。
接受天价早教,也埋下了机构爆雷、学费打水漂的风险。近年来,由于经营不当,盲目扩张,多家早教中心宣布破产,家长投入的巨额学费也无法追回。不仅当初美好的希望破灭,金钱损失,宝宝的教育也蒙上了不太美好的回忆。
上多少节课,为其花掉多少人民币,也并非是早教的KPI。价格带来哪些价值,值得深思。否则,长此以往,家长们最终可能会发出类似广告大师约翰·沃纳梅克的感叹:“我知道我的早教费有一半被浪费掉了,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下沉市场”的早教,累并快乐着?
28岁的阿圆,生活在南方一座普通普通的县城。因为自己和丈夫平时都上班,所以婆婆替代了父母的角色,日常带着两岁多的宝宝到5公里外的一家早教中心上课。
“那是朋友开的店,性价比高”、“宝宝只要有地方去就好了,我们的要求不高”,这是阿圆的想法。
在县城、乡镇和村庄这样的地方,早教意识还没有那么普遍,资源也谈不上丰富。去离家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早教中心是很常见的情况,也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不过,早教的费用依然不少,平均每月的费用占据家庭月开销的一半。父母辛勤工作,节省其它方面的开销,只为给宝宝和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机会。
但每周两节课程,每节课1小时,来回路上却需要花费1个多小时,这样的早教,对宝宝的成长收益有多大,他们无心也无法去计算。“累并快乐着”浸润着他们的生活。
尽管早教行业发展二十多年,但传统早教行业尚未普及偏远的地区,也未能提供更实惠的价格及更便捷的服务。钱花了出去,力气付出去了,“上了”就是“有用”?究竟达成了怎样的KPI,才能真正地“快乐”?
回归早教本质,高质量陪伴宝宝成长每一天
天佑妈妈,一位生活在江苏泰州的地摊妈妈。相比上述几位母亲,她的育儿情况显得有些简陋,但在育儿过程中,对早教KPI的制定,这位仅系统念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农妇却相对从容,自有章法。她坚持在家早教,推崇开放式教具,就地取材同宝宝做互动游戏。
孩子想坐小火车,村子里没有怎么办?把喝剩下的奶粉罐子排一排,叠上板凳让孩子坐上面,爸爸妈妈变身左右护法,嘟嘟嘟“小火车”开起来啦。
(天佑妈妈育儿 视频号截图)
今晚吃红烧鱼,妈妈处理鱼之前可不会放过跟宝宝互动的好机会,英语启蒙走一波儿。不仅给每条鱼取名字:Fish one,Fish two,还把鱼的eye、mouth辨认一番,寓教于乐,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
(天佑妈妈育儿 视频号截图)
看到如今开朗活泼的天佑,我们很难想象他刚出生的一年多,生长发育是严重滞后的。
据天佑妈妈回忆,自己和丈夫忙着摆摊赚钱,再加上育儿无知,以至于天佑从出生到14个月,一直躺在床上,站也站不住,直到16个月才学会翻身。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天佑妈妈,虽后知后觉了点,但好在足够重视,迅速上网学习,开启了在家早教之旅。
天佑妈妈的“在家早教”摸索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孩子的进步却是突飞猛进的。“时间真的能证明一切,孩子的成长是骗不了人的。”
天佑妈妈的育儿理念和方法全部来源于某款互联网教育类APP——小步在家早教。她坚信:通过认真的聆听,高质量的陪伴,真诚而积极的赞扬等等方式,都可以让孩子感知到父母的爱,这胜过一切天价早教。天佑妈妈也仅仅是一千五百多万位小步妈妈中的一个缩影。
早教需要教,谁教?教什么?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灵活应变的老师,教学的时间最长,教学方式也不会拘泥于课堂,影响的权重也是最大的。
流传后世、口碑不落的《曾国潘家书》、《傅雷家书》,可证明家庭教育的无穷魅力。
哈佛大学教授Bronfenbrenner美国国家早教推广项目负责人也曾说:“没有家庭的参与,一切早教项目都收效甚微。”
小步在家早教品牌创始人彭琳琳(云宝妈妈)也多次强调家庭早教的重要性,她认为教育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接力,父母有力量,孩子才能更好地出发,小步想要做的,就是陪伴家长和孩子更好地出发。
(小步在家早教创始人云宝妈妈和云宝)
因此,穿越机关复杂的早教“迷宫”之后,我们发现“能够打开宝宝未来健康、智慧与幸福之门的钥匙,握在爸妈手里”。
早教没有复杂到父母完全无法接住这个“项目”,也没有那么简单到交给托育机构就可以。发现育儿的本质,找对育儿的方法,才能轻松地实现早教的KPI——给宝宝充满爱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