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ours,24hours品牌?
24HOURS|Emi Kuraya
去年春天,上海的贝浩登画廊中有名为“治愈”的展览。展览中作品来自于村上隆Kaikai Kiki 画廊的艺术家,包括高野绫、MADSAKI、青岛千穗、ob、Mr.、仓谷惠美.....我对他们的作品还算熟悉,一并看到的机会却不多。展览与其说拓展了新知,不妨说集中回眸了超扁平(Super Flat)艺术的几多表现形式。
今年一月,贝浩登画廊再次与老朋友Kaikai Kiki 合作,拿出的却是仓谷惠美(Emi Kuraya)的专门展览——“悠长假期”。我第一时间便将它加进了期待,毕竟纵览“治愈”后,所有艺术家中个人最欣赏的,还是Mr.(岩本正胜)与仓谷惠美(Emi Kuraya)。如果说前者是将村上隆的创作精神在更为广袤的行路上实现了演变,看到仓谷惠美的作品,在简单又温柔的笔触之中,总能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的珍贵感知,这并不源于对作品本身的熟悉,却又源于作品的本身。
“我描绘少女的行为,就像是从一位少女的视角,把我所见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变成一个集合体后再输出出来。”
——仓谷惠美
画家本人的表达令人在意,也变相印证了我的直感。和MADSAKI、青岛千穗、高野绫这些将私密情感与内心图腾注进了画中人物的同类创作者相比,在对人物的描绘上,仓谷总呈现着一种类似“中立”的输出,是平静而顺从的方式,表里均很“扁平”。或是说,她仿佛做着含有多重隐喻性的抽象式创作,这让我想起《刺杀骑士团长》中男主角为免色涉画的像——如果说那是将村上对战后一代日本人持有的“理念”在书中凝结在某一人的肖像上,那么仓谷便是以一位普通少女的角度将自己看到的世间万物凝结成了画中之人。凝结是相似的。
仓谷惠美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95年生。作为画家年纪轻轻,履历也是单纯,几年前被村上隆发掘后,她的艺术之船就平稳驶入了顺流之河。不久后,她的作品出现在香港巴塞尔和纽约Frieze,更在数次Kaikai Kiki 的群展中拥有了越加重要的位置。
看似怀着异禀的天赋抓住了事业的吉运,然而仓谷在多摩美术大学的油画系上学时,也曾囿于创作方式的困惑之中。从小喜欢少女系漫画的仓谷一直想要创作同类题材,可毕竟身在油画系,一切都没那么水到渠成——就像最初用作保暖的壁毯终于被认定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一样,在村上隆成就大名后,卡通在艺术上的可能性早已被人们所认可,却终究和油画系的学生们没什么关系。这种情况下,执拗的仓谷开始尝试用油彩来诠释漫画风格,她用薄薄的色彩为油画做出减法,将色彩处理得薄到盖不住铅笔的线稿。反复试验后,仓谷确立了个人的创作风格。这也是此后她能从无数画家中脱颖的基础——油彩的质感与层次,未失本韵的卡通线条,让她的画面难寻同类者。
每次看到仓谷惠美的画作时,总会在脑海中引发出些什么——在她透薄的笔触下,轻柔的画面,暧昧的氛围,都像极了梦,也像极了梦一般的遥远回忆。她的画面似乎可以让我的心神短暂游荡于朦胧的界域之间,甘之若饴地躲藏在思维的狭角中。
我几乎可以肯定,除却色彩与线条,能够实现这一点的,更有方才提过的画中人物的“中立性”。那些好似未经“身份确定”,尚未被灌入情绪的人物,即使总占据着画面的中间位置,却让我不由自主地将视线从中穿透过去,聚焦在背后的背景上。
实际上,那些只是寻常的生活场景,是在日本的城区随便走走就总能看到的场景。可恰恰因为其四处可见,我才得以将私人的想象无阻碍地注入其中。我有时会想到东京江户区某个委身于河堤边的小广场,静冈市郊一座大桥下的神社与倚邻的荞麦面店,还有神奈川某JR车站旁的带小瀑布的街心公园,关东国道边擦身而过一间被阳光笼罩的蛋糕店.....
轻盈之色彩,迷朦的画面,少表达力的角色,无特指又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四点加合,让仓谷的作品有了难以取替的温柔触感。若说前两者来自于创作的基本技巧;角色方面则映射了画家之心性;而场景的作用,就又源于观者与画家认知上的重合地带了。对我来说,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勃克林(Arnold Bocklin)、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里希特(Gerhard Richter)那些同样带有朦胧意境的画面,并不具备这般对人心的俘获力。
仓谷的伯乐村上隆曾如此谈到仓谷惠美,“作为新一代艺术家,仓谷惠美与ob的成长环境充斥着视频游戏与社交媒体,也被称为sns一代。艺术家通过Kwaii元素探索女性心灵的梦幻滤镜:甜美的卡通形象、长着大眼睛的超大的脑袋和孩童般的脸庞出现在她们的创作中。”
坦白说,这段话官方又随意,实在没表达出仓谷作品的核心。不过,如果说将sns(社交平台)姑且形容为“现代性的交流”,那么仓谷用作品连接到同时代有过相同经历之人们的过程,也精准契合了现代性的“交流”之意,这无异于一种sns。这么来说,村上隆也看得很清。
最后说几句个人感想。
和轻柔朦胧的画面对回忆的触动之力相反,每次在整理旅行相册时都觉得,越是具体、清晰的照片,越能在内心重现彼时的图景,在下一秒为我增加记忆永驻的信心。
这也是“私人”与“他人”的一大差别吧:他人的作品,总要为我们留下让想象停留、游动、激荡的空间,方能造就生成感动的可能;而那些自己真实经历过的片段,其带来的想象往往会为时间所湮没,我们最需要的,还是用尽量详实的客观景象打捞起它们,并在内心深处连带出使人察觉到自我之存在的汹涌潮汐。
我珍惜着这两种载体,那才是“治愈”的本来方式。
撰文 Rinka/KaKa
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悠长假期”
贝浩登(上海)画廊
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27号3层
2022年1月14日-3月26日
周二-周六 11:00-19:00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