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一:弹琴一定要选最难的曲子,技巧越难越牛!

“技巧一等一,但缺乏灵性。”这是国外很多老师给中国琴童的评语。中国孩子练琴特别苦,曲子选得真的难,弹奏技巧无可挑剔,那是日夜操练的结果,但是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

真实的套路一:很多艺术大师都告诉我们,艺术的表现都是有灵魂的,音乐同样也注重的是内在情感的表达。一场演奏会,人们只会被音乐的情绪、色彩、对比感染,而绝不是速度与技巧。钢琴家郎朗也可能会错音,但是他历来就以情绪饱满著称,他之所以是大师,不仅仅是机械的敲出键盘上的音符,而是特别善于表达乐曲本身的情绪,充满激情,极富魅力。

大坑二:肢体语言要丰富,动作越夸张越好!

刚才提到中国孩子练琴技巧追求高,但是似乎情感表达不好,于是很多老师又开始培训孩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结果因为不愿意思考和想象乐曲本身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作曲家的风格和作曲背景,而“矫枉过正”反而显得动作“做作”和夸张,时而上下翻飞高抬手,时而摇头晃脑,在缺乏深厚的功底支撑下,只注意多余“炫技”的动作却忽略了手指尖的跑动,影响演奏本身的质量。

真实的套路二:事实上只要是发自内心的、不由自主的感受和陶醉,所表现的肢体细节才能感染倾听者。只有演奏者能真正理解乐曲了,明白作曲家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才能弹出好的作品。你可能要说,小孩并不明白作曲家的作曲背景,有时候教琴的老师也未必知道。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听范例曲子来合理想象,也是可以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对曲子有理解和想象,自如的表达情感的动作都是可以的,而不是刻意去“做”动作来表示沉醉。

大坑三:每天练琴时间一定要很长,越长越好!

我们经常在琴房里看到这样的小琴童,练习的几个小时里,大约有半小时在发呆,半小时在抠手指,半小时在反复“无脑”的弹一段发泄烦躁,因为被强迫练太久,人都“疲”了。其实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在琴房废寝忘食就一定能成为钢琴演奏家的。这样枯燥的“无脑”练琴效果并不理想,单纯的“硬练”最多是提升某些技巧,但是并不能弹出好的音乐。音乐需要一定的内涵与感悟,是演奏者丰富感情积淀的一种宣泄。

真实的套路三:练琴适可而止,要给自己“喘息的机会”来消化和吸收,只有丰富自己的内心才能弹出美好的音乐。钢琴家李云迪在德国进修时,每天练4小时琴,其余时间散步、看书、和别人交流学习、偶尔也上上网。他有思考,有学习,有沉淀,而不是一味的傻练。

大坑四:学琴一定要考级,级别越高越牛!

学钢琴的孩子经常会被别人问到“几级了呀”。事实上,钢琴级别只能说明拥有这级别的人能够熟练弹奏特定的某些曲子,很多孩子在考级的时候甚至只突击练了固定的几个曲子就去考试,这和英语的级别是完全不一样的。单凭几个曲子是无法判断演奏人的水平和弹琴的技巧的,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深入的体会各种风格的演奏以及丰富的曲目积累。

真实的套路四:考级的最大作用在于:通过定一个阶段性目标来激励自己,给自己演奏层次的一个肯定,而不是只局限于几个曲目。学琴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等级证书,更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所以,不要仅仅为了考级而练琴。多体验多种曲风,才能领悟音乐之美和弹奏之乐。国内文化课教育已经是应试教育了,如果本来释放天性的艺术类钢琴教育也变成了“应级教育”那会是多么无聊而没有意义的事情啊!

大坑五:练琴就必须成为钢琴家!

很多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觉得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与众不同的,既然砸重金去学了钢琴,就一定要成一个“什么家”才行。孩子压力很大,家长也很焦虑,急功近利的心态让学习艺术的心都开始扭曲。现在学音乐的人很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家”,每个人的天赋资质和领悟力都不同。所以,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也不要盲目与别人攀比。

真实的套路五:音乐是美的享受,那么学习音乐其实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懂得享受艺术,懂得愉悦自己并享受生活。坚持不懈的练琴锻炼人的意志和自律的精神,从小练琴的孩子左右脑交互比常人都要好,更有利于智力的发展,这些都是成长过程中最好的收获。所以我们学琴不是为了成为“什么家”,既不是为了考级,也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更好的人生。


@Yoxi妈咪爱分享,家有两宝,陪伴孩子快乐成长的美国海归妈妈,热衷于分享和交流各种育儿经验。

ACI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人力资源师。

欢迎各位美妈帅爸一起交流,一起分享我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还有什么比孩子的成长和父母自我提升更快乐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