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在哪里!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忆扬州
[唐] 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要说什么最能代表扬州,非二十四桥的月夜。杜牧与徐凝的两首千古佳句,让扬州这座因大运河而兴废的城市,多了“二十四桥月”的文化勾连。
这两首诗,让无数的才子骚客,看到明月就会想起那二十四桥下佳人,一支竹笛,清扬婉兮,巧目盼兮。当你去追寻她的身影时,佳人又不知藏到了二十四座桥的何处,唯有风中隐约的笛声,让你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今天的扬州城内,有两座桥,都叫二十四桥。一座在扬子江路上,古时候是一座石拱桥,现已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大桥。为证明其身份,桥栏上还立有石刻的美人吹箫图。另一座桥在瘦西湖上,虽然也是新建,但其形制仍有古代石拱桥的韵致。
二十四桥是一座桥的说法,自南宋开始。此前,没有任何记载。而北宋科学家沈括则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记载,扬州城中的确有二十四座桥存在。如果只是一座桥,杜牧就不会说“玉人何处教吹箫”了。
不过,无论是一座桥的雅称,还是二十四座桥的总称,因为这两句诗,都不会妨碍我们对于扬州月夜下的流连,还有期待与那梦中的玉人不期而遇。
《过扬州》
[唐] 韦庄
当年人未识兵戈,处处青楼夜夜歌。花发洞中春日永, 月明衣上好风多。
淮王去后无鸡犬,炀帝归来葬绮罗。 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
韦庄笔下的“二十四桥”景色是“空寂寂”的,显然与杜牧当时的“明月夜”有天壤之别。晚唐的动荡,让三十多年中,扬州城发生了巨大变化,韦庄震惊于眼前之景,忍不住发出了沧桑慨叹。“二十四桥”也见证了扬州城昔日的繁华,目睹了兵乱后的萧条,今昔对比,反差自现,由此而成为具有丰富内蕴的词语,而成诗歌意象。
《西湖》
[宋] 欧阳修
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二十四桥月能真正成为扬州的标志,由欧阳修始。其在诗题《西湖》中并未出现“扬州”字眼,而是用扬州城的标志性景色二十四桥来代指扬州。由此亦可知,经过唐诗的推广,“二十四桥”作为诗歌意象已被后世广泛接受。而欧阳修在此基础上,将“二十四桥”与“月”勾连,使之成为一个全新的意象。
此时的扬州,经过宋初的休养生息,已渐渐恢复了元气,又变得热闹繁华起来。当时在扬州做官的欧阳修由于眼疾严重,无法应付繁忙的公务以及频繁地来往应酬,遂申请调往相对清静的颍州(今安徽阜阳)任职。但在调往颍州之后,欧阳修却难以忘怀其在扬州的时光,在欣赏颍州西湖盛开的荷花时写作此诗,借此抒发自己对扬州的怀念和喜爱。
欧阳永叔随船飘在西湖之上,眼前的景致,对于眼疾的老人而言,忽然是“二十四桥月”,又突然是“西湖十顷秋”;水天对举,两相转换;在西湖亦在扬州,同一明月,同一廿四桥。
《用前韵寄王定国》
[宋] 黄庭坚
淮南二十四桥月,马上时时梦见之。想得扬州醉年少,正围红袖写乌丝。
年少时黄庭坚曾随舅父在扬州一带游学,17岁时在扬州拜孙觉为师,修业课艺,后成翁婿之好。尽管爱妻兰溪年仅22岁即离世、给了黄庭坚一个重创,但相对于后来仕途的不顺,扬州经历仍是他一生都难以抹去的珍贵回忆,是美好和寄托之所在。
“月”是美好而虚幻的,是“团圆”又是“向往而不可得”的,这与时下黄庭坚的心境出奇的吻合。扬州的生活仿佛已成一梦,二十四桥的盛景不可再得,此时此地的二十四桥明月与那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繁华形成反差,这怅惘如何一梦可得?
“二十四桥月”就是黄鲁直最丰富的内心世界,那是黄山谷年少时扬城愉悦的生活,是娇妻那一头乌丝的追忆,如今却烟消云散,无可奈何也。
这“二十四桥月”比“二十四桥”,似只多了一个“月”,却蕴含了更为复杂、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月”为物象,无所谓喜忧,无所谓繁华凄凉,实则都是审美主体的情感投射而已。“二十四桥月”不仅仅是扬州繁华的代名词,并且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经历,使得这桥与月的组合内涵更为丰富饱满和耐人寻味。
《望扬州》
[宋] 文天祥
阮籍临广武,杜甫登吹台。高情发慷慨,前人后人哀。江左遘阳运,铜驼化飞灰。二十四桥月,楚囚今日来。
不知道文丞相写这首诗时是什么样的心态,料想应饱含了极其的悲愤。连阮籍、杜甫旧事,都不能抒发了文山之激越昂扬。颔联逐渐转哀,曾经的豪情壮志如今只剩下哀怜与凭吊而已;然而,再强盛的时代也免不了走向衰落,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象征繁华的铜驼也化成了飞灰,二十四桥的明月依旧,却只有楚囚与之相望洒泪。
可以想见,当文丞相望见扬州这片曾经奋斗过的热土时,内心会有怎样的波澜起伏!当年在真州,他曾与苗再成共商抗元大计,也曾受到李庭芝的怀疑,如今,扬州已落入蛮夷之手,而苗、李二人也早已牺牲,这份物是人非的苍凉不是谁都理解的。
今天的扬城和照临在二十四桥上空的明月,都是旧物,繁盛却早已成为过往,在这漫长的时代中,明月不正是历史的见证人吗?
这二十四桥的明月夜,不是团聚亦不是离愁,而是亘古不变的历史。这明月用冷峻的目光审视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审视着王朝的盛衰易代,变化的只是诗人的身份、地位和心境。
这明月与诗人每日度过艰辛坎坷的夜晚,引起诗人家国之叹,眼前之景与身后之景有机结合,对景生情,抚今追昔。“二十四桥月”是历史的审视者,既平静而又无奈,承载着诗人的物是人非的无尽哀思。
文丞相用其人生的清明,为扬州的二十四桥月写下了最好的注解,为扬州城的月夜增添了最壮怀的诗韵,我想这就是扬州这座千年古城,永远寄托你我相思之所在。
忆江南,最忆是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一声箫,玉人廿四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