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农的网名以农农为主的网名
农之大者,国之大
本刊编辑部
亿万次,太阳的直射光,缓缓从北往南照耀蓝色星球的赤道。在古老的东方,在一次次邂逅里,人们得以窥测天地物候万千变化的规律。两千年之前,这一时节便有了一个名字:秋分。三年前,它成了一个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
9月23日,这片土地上的亿万农民将迎来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东北肥沃的黑土地里,金灿灿的稻穗笑弯了腰;西北辽阔的天空下,是漫野成群的牛羊,绽开的棉桃洁白又饱满;江南粼粼的秋水旁,蟹肥菊又黄,瓜果正飘香。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人们脸上。缤纷的色彩里,是一个绚丽中国。
有人说,了解中国,必须了解一个“农”字。从“农”出发,方能读懂中国。
一 农为国本,兹为盛。以农立国,是华夏。
2004年,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巴尔·约瑟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我很幸运,能来中国,站在这里追寻稻作文明的起源。”这里,出土了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距今约1.2万年。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从游猎走向农耕,由蒙昧走向文明,重农的理念已经融入华夏文明的血脉。三皇五帝事农的神话与传说,是这个民族朦胧的记忆。掀开奇幻的面纱,则是历史的映照与叙述。
江西万年仙人洞、甘肃天水大地湾、河南新郑裴李岗、浙江余姚河姆渡……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华夏文明农业发展的印迹,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比比皆是。一处处遗址如同无言的史册,不着一文,却有力地证明,这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古国。
“夫民之大事在农”。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对重农思想有了系统的阐述,认为农业是生民的衣食之源,国家的财富之泉,社会安定的保障,战争的必备条件,乃立国之本。
秦汉以降,青史册册,皇朝代代,天子扶犁祭先农,屡下诏令劝农桑,视农为根本大业始终没有改变。但封建王朝统治者的以农为本,只不过把农民作为财富的生产者。千百年来,无论创造了多少的财富,作为一个群体,农民始终挣扎在温饱线上,遑论小康。
进步的思想家,逐渐感悟,以农为本,更应是以民为本。“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范仲淹的咏叹,穿越千年风雨,终是曲高而和寡。
一唱雄鸡天下白,亿万农民翻身成了历史的主人。重农的思想,因前提的改变而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不仅仅重视农业,而是同广大农民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有史以来有别于中国任何阶级党派的正确的农民观,那就是紧紧地依靠农民”。“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中国革命的实质,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毛泽东同志讲,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邓小平同志讲,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无论是革命岁月,还是建设和改革时期,党始终依靠农民,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新世纪第一个以三农工作为主题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几乎都予以强调和坚持。“重中之重”,已成为我们党重视三农工作的历史传承和优良传统,并写入《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
2006年,沿袭 20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了历史舞台。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
农民不再只是财富的生产者,也是财富的享有者。
历史的车轮不曾停留,“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首次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迎来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历史观的高度作出重大论断,第一次把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直接联系起来。
重农爱农,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农之大者,是粮食。
1929年,上海《生活周刊》刊登了一篇《十问未来之中国》:“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是年,关中大地300万人饿死、冻死。
翻开中国的史册,不乏煌煌盛世,但也有着饥荒的印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残酷的现实,更是血与泪的记忆。
“我那时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他们讲了几个心愿。”2020年5月23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起陕北黄土地上老百姓的心愿。
从“能吃饱肚子”到“吃‘净颗子’”,再到“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一个个朴素的心愿,道尽了百姓的苦难与心酸、希望与梦想。
民之所想,就是党的奋斗方向。
“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本质上是讲政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重农首在重粮,重粮本质上是爱民。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只要心中装着人民,吃饭问题就会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春雷唤醒大地,洪流奔涌,换了新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产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粮食供给由长期紧缺逐步做到了供求平衡、丰年有余。
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390 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70 公斤,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线。小麦、水稻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达到95%以上。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装满了中国粮!
2020年的1月23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一个千万级别的大城市——武汉采取封城措施。在疫情防控战的同时,保障武汉908万市民的吃饭问题,成了这个国家一个新的考验。
万水千山来天际,一石压得江流开。一批批驰援的食品,成了应变局、稳新局的“压舱石”!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这句名言,在这座城市,有了另一种注解:只要粮食不出问题,中国的事情就稳得住,大国的命运就不会轻易被人控制。
图安必先思危,事稳必先谋全。
粮食生产连年喜获丰收,但也应清醒看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还将增加,城镇化还会推进,消费必定升级,粮食需求还会保持刚性增长,粮食安全仍不稳固。与此同时,面对耕地和水资源的硬约束,未来粮食供需还将长期处于紧平衡。放眼全球,还有7亿多人口面临饥饿威胁,近1/3人口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与营养。新冠疫情、冲突战乱和气候变化三大挑战,让全球的粮食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抓农业农村工作,首先要抓好粮食生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党政同责人努力,今年的灾害、疫情没有压垮我们,我国夏粮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秋粮面积增加、长势良好。中国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
丰收不能忘了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
减少粮食损耗和浪费不仅是提高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紧迫的全球性问题。“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世界粮食安全”,9月9日-11日,中国倡议召开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向世界发出了“济南倡议”。
“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粮食安全从来都是全人类的共同命题!9月17日-18日,二十国集团农业部长会议召开,中国就G20成员带头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提出倡议……
“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此乃国之大者。
三 强农固基,靠“两藏”。种子耕地,是要害。
2013年,武汉大学“我的中国梦”讲座,“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时年83岁的袁隆平动情地提及他的梦想。这位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的老人,把对祖国的热忱,寄托在一粒粒稻种里。
从矮秆籼稻到三系杂交稻再到超级杂交稻,稻谷品种逐步改良,不断丰盈着中国人的“米袋子”,助力国家创造了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生产了约23%的粮食,稳定解决了14亿人的吃饭问题,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牵牛要牵牛鼻子,事成必先抓要害。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关键在于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害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抓住种子和耕地,就抓住了粮食安全的根本。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
临渴掘井者失,未雨绸缪者得。1962年,中央出台《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2020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要“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时空跨越近一个甲子,从“种子”到“种业”,从“加强”到“振兴”,种业的“要害”地位再一次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四成。粮食的良种,主要是我国培育的,但也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特别是一些种源被“卡脖子”。这提醒我们,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要求我们必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如此,才能筑牢安全稳定的基石。
“土地者,民之本也。”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根据国家统计局研究预测,2030年全国粮食需求总量为7.04亿吨,如果要实现粮食95%自给目标,则需要耕地18.5亿亩。据此,2006年我国明确提出了具有法律效力的“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时,强调了“四个不能”,其中一个就是,不管怎么改,不能把耕地改少了。
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用了“严防死守”“长牙齿的硬措施”来强调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总书记提出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2021年7月22日,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在吉林长春举办,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指出,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就是保住全人类粮食安全的“饭碗田”,就是留住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要坚持“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让“耕地中的大熊猫”永葆活力。
2021年8月25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发布:全国现有耕地19.18亿亩。这是我们14亿人赖以生存的“土壤”家底,我们必须把她保护好!
2021年9月16日,新华社播发的一则消息引发高度关注: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23年)》,分别提出了2022年、2025年、2035年建成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的目标任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坚实基础。
万亿斤,在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谈及粮食,常常以此为单位。粮食的重量,彰显的是三农的分量,蕴含的是中国人的力量。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重农爱农,绵延生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颗粮食,还将昭示:农之大者,国之大。
中国农村网评论01丨当一号文件遇上重大疫情
中国农村网评论02丨“战疫情 抢春耕 夺丰收”微评①抓早才能把握主动权
中国农村网评论03丨“战疫情 抢春耕 夺丰收”微评②为春耕春管提供强力支撑
中国农村网评论04丨“战疫情 抢春耕 夺丰收”微评③让农资下得去 产品出得来
中国农村网评论05丨“战疫情 抢春耕 夺丰收”微评④精准施策帮助农民工返岗
中国农村网评论06丨“战疫情 抢春耕 夺丰收”微评⑤农村防疫保供战重在精准务实有效
中国农村网评论07丨从统计公报看农民工返岗就业慢不得
中国农村网评论08丨“三农”工作用“度”量
中国农村网评论09丨“战疫情 抢春耕 夺丰收”微评⑥乡村战“疫”用“三治”推动
中国农村网评论10丨这个“指南”不寻常!
中国农村网评论11丨“战疫情 抢春耕 夺丰收”微评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尽快复工
中国农村网评论12丨论“其将毕也必巨”
中国农村网评论13丨《战疫情 抢春耕 夺丰收》评论:形成“一盘棋”
中国农村网评论14 丨《战疫情 抢春耕 夺丰收》评论:要有一股劲
中国农村网评论15 丨《战疫情 抢春耕 夺丰收》评论:莫搞“一刀切”
中国农村网评论16 丨 《战疫情 抢春耕 夺丰收》评论:“五级书记”抓
中国农村网评论17丨 服务农民工就业不能“大意失荆州”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编辑:雷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