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101,这次终于轮到了导演。

过去两年,无数的演技类综艺,将无戏可拍的老戏骨、初出茅庐的新演员、试图转型的小鲜肉输送到舞台上,给大家留下了不少熟悉的老面孔。

当观众开始对演员竞技产生审美疲劳,一档全新的节目也应运而生:《导演请指教》。

4位制片人、16位导演、数十位实力派演员,在节目中一同为观众打造全新的影视作品,并展现导演这一职业的行业生态——

导演的日常是什么样的?导演的职责是什么?他们会遇到哪些行业困境?

观众的胃口显然被吊起来了,光是一条#导演请指教官宣#的话题,就在微博上累积了近2亿阅读、3.6万讨论;节目播出第一期,也迅速在平台上获得近5000万的播放量。

至于节目效果怎么样?就目前播出的两期来看,隔壁的尔冬升一语成谶:

“(看这个节目)想看导演们怎么跟你们吵架。”

导演请指教,

还是导演请吵架?

《导演请指教》的规则很简单:

节目共有4轮比赛,第1轮的主题是IP改编,16位导演拿着自己改编好的剧本,邀请心仪的演员合作,最终在有限时间内拍出一部短片,两两分组进行PK。

光是在“邀约演员”这一环节,节目就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导演的“行业生态”:

拍过多部电影的导演包贝尔,就熟门熟路地把好友齐溪拉来一起聊剧本;而知名度相对较低的新锐导演曾赠,就面临全场沉默的轮空窘境,“对大家来说,我还是个陌生的面孔”。

即使是知名度高的导演,也随时面临与演员火花四溅的交锋。

蔡康永“三顾诚儒”的名场面,就一度冲上了热搜:

蔡康永选择改编《水浒传》这一IP,并将其改为一个在京剧圈发生的故事,三次邀请戏曲爱好者、演员李诚儒,还撂下了“狠话”:

“我如果敢招惹你,一定是我对我的剧本有把握(才这么做)。”

不过李诚儒始终坚持“先看本再说话”,最终拒绝蔡康永的邀约,但他看上了另一导演吴中天的本子,又因为年龄不合适选角要求,被后者拒绝邀约——

这样一来一回、“反转再反转”的剧情,让节目综艺效果瞬间拉满。

选角尚且如此“艰难”,正式作品一播出,又是一番唇枪舌剑:

“逐梦演艺圈”的导演毕志飞,这一次选择改编《小城之春》,获得上座率接近80%的好成绩,却被批“是一种偷懒、投机取巧的做法”,把临摹当原创——

评委认为,面对一个本就不容易出错的经典IP,导演却没有做到现代化的改编,在女性意识觉醒的今天,还将剧情停留在“男主把爱人让给另一个男人,而不是让女主自己决定命运”上,浪费了好题材。

在被问到《小城之春》的独特之处时,导演对电影的解读为“西方(电影)是写实,东方是留白”,让在座的评委无法认同,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孟中直言:

“刚才毕导如果闭嘴不谈的话,我觉得对你今天的表现还是很加分的,但你刚才的解读,让我觉得你中国电影史真的没学好。”

而二手玫瑰的乐队主唱梁龙,拍摄的《疯狂外星人》惨遭“停映”,更引起了一波争议:

根据节目规则,由影评人和大众组成的250位现场评委,在观看作品的过程中如果不满意,均有权利按下“离席键”,当现场总票数低于120票时,短片就会自动停止放映。

面对梁龙这部黑白风格、主题不明显的伪默片,不少观众选择按下“离席键”。

这一按,就直接把影评人和大众按在了两个对立面,双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但比起评价眼前的短片,更多是在输出“积怨已久”的观点:

“我们影评人不是故作高深,是用我们的行业知识来告诉观众影片的创作思路,就像一碗汤,我们要告诉你它妙在哪里,怎么喝合适。”

“就像去嚼甘蔗,人家嚼过的,我再去嚼第二遍,有意义吗?如果一部作品只是在那里孤芳自赏,‘你们要来看懂我,不懂就是你们low’,我觉得这并不算很成功。”

不得不说,节目话题度十足。但两期节目播完,观众忽然回过神来:《导演请指教》,指教了个啥?

根据云合数据显示,《导演请指教》开播不到3天,就收割了近100个热搜。但这些热搜话题,多数聚焦在演员和花絮上:#全员戏骨# #吐槽大会# #蔡康永三邀李诚儒被拒# #毕志飞哭着说想做一个好导演#......

让节目出圈的,更多是抓人眼球的噱头,而不是导演或他们的作品本身。不少观众评价:

“比起《导演请指教》,这档节目更像是《导演请辩论》或《导演请吵架》。”

看完节目,

我还是没明白导演这回事

《导演请指教》的制片人徐扬,曾经分享过做这档节目的初衷,是要让观众更好地认识导演这一群体:

“我们带着观众去靠近一些他们之前不是很了解、但是有兴趣了解的领域,创作这样一档节目,也是希望给优秀的导演一个可以直接面对市场与观众、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只是从节目一开始,由跨界人士、新锐选手、学院派等不同群体组成的导演团,对“导演”这一职业的认知,就没达成过一致。

在第一轮的自我介绍中,导演吴镇宇提到自己心目中的导演,是“最不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

“导演可以懂打灯,也可以不懂打灯,可以不懂写剧本、不懂摄影、不懂配乐的岗位。你只是提供一个输出的概念,让大家帮你来完成就行,知道怎么把每个部门结合起来,才是导演需要懂的东西。”

站在一旁的导演德格娜,就忍不住打断了这番话: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对一个有资金的导演来说(才是这样的)。对于没资金的新人来说,他就要自己什么都懂。

我们拍电影没有钱去请很多大咖,像什么美术、音乐、剪辑都是自己干的,连(布景)去挂什么样的窗帘都要自己研究。”

至于导演都做了些什么?

在导演相国强的幕后短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与工作人员讨论外景布置、群演需求、素材管理等工作事宜,处理临时下暴雨、无法拍摄外景的紧急状况;

但在导演毕志飞的幕后短片中,观众会发现导演甚至没有理顺自己剧本的人物关系,在演员走戏的时候还在看手机,整体沟通也十分不顺畅,演员直言“我们走戏你也不看,这样彩排没有意义”。

在更多时候,观众只是走马观花式地看了一下剧组的幕后工作片段,导演具体是如何进行剧本围读、选景调度、指导演员等工作的,并没有多少展现空间;节目更大的篇幅,还是聚焦在作品播出后的“辣评”阶段。

另一方面,《导演请指教》的另一初衷,是给新人导演更大的展示平台,扶持新人导演——

在节目组提及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有33%的导演在启动自己的处女作时,主要的经济来源是自己以及亲人的存款。

但是在节目中,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导演们享有的资源对比:

导演韩雪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不仅邀请了张艺谋常年合作的摄影团队,还请韩红做了全片的音乐,而多数新人导演只准备了一份简单的剧本;

眼尖的观众发现,在导演作品的片尾名单中,导演相国强的幕后班底几乎用一页就可以概括,而导演包贝尔则列出了一长串运作成熟的团队名单。

同样的时间限制、同样的作品主题,参赛选手却未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不少观众质疑:

“这里面的大多数‘导演’,来这档节目究竟是需要扶持,还是需要热度?”

新导演的平台在哪里?

导演竞技类节目,也不止一个《导演请指教》:

近日放出预告的节目《开拍吧!电影》,也请到了陈凯歌、刘震云、舒淇等业界大咖,誓要将“导演选秀”一条路走到底。

但其实,导演选秀并不是今年才有的原创节目。

早在2010年,湖南卫视推出的选秀节目《我要拍电影》,就号称是国内首档平民导演选拔节目,让导演们在限定时间内拍摄主题短片,最终的冠军可以参与贺岁片的拍摄。

这场选秀节目,吸引了8000余名草根导演报名参加。龙丹妮也表示,节目初衷就是要给中国导演更多的展示平台:

“中国导演太没有表现的机会和平台了,他们报1000人才选10个人(指专业院校录取),如果有上万人报名的话,选出人是不一样的。

这个过程被人看到了,也许没有拿第一名,但是可能被其他公司看上了,对他来说多了一个机会。说白了,他通过选秀赢得很多粉丝,每人给他一块钱,他这个电影就拍成了。”

大家现在回头看,会发现确实有不少参赛选手,成为了如今知名度颇高的导演——

在B站UP主@迷影映画 的盘点视频中,随便数数参加这档节目的导演,就有《我不是药神》的导演文牧野,迷雾剧场《沉默的真相》的导演陈奕甫、《我的巴比伦恋人》的导演周楠等人。

但这也是“事后诸葛亮”之言——毕竟当初参赛的有8000多人,这么多年过去,怎么说也该有几个冒出头。

即使是在当年获得冠军的周楠,获得了拍摄贺岁片的机会,与编剧郭敬明合作拍了《我们约会吧》,号称2000万元的制作成本,也只收回500万元左右的票房,导演的事业也不温不火了好几年。

导演选秀节目,始终是娱乐性大于专业性,出圈的多是“评委炮轰田壮壮学生”这样抓人眼球的话题——

就连作为新人参赛的文牧野,当时拍摄了以一人一狗为主题的短片,也知道要投评委所好,牵着一条狗狗来到比赛现场,评委邬君梅直指他的巧思:

“有一点我要说,你很懂掌握和操纵(评委)的心,所以把狗带来了,说明你知道什么是‘煽情’,了解这个商业运作要素。”

而真正属于青年导演的平台,还要落到专业的人手中:

大的平台,有成功举办了15年的FIRST青年电影展,一直专注发掘、推广青年电影人及其作品;

小的平台,有“青葱计划”、宁浩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 ,也发掘了不少优秀新锐导演,并陆续推出了《我不是药神》《受益人》等知名作品。

2017年发布的《中国青年电影导演生存状态调查报告》显示:75%的受访导演都是通过参加电影节、影展,才得以进入电影这一行业,其中多数导演在电影项目筹备期间,都遇到过资金不足、选角不顺等困境,只有40%的人能在1年内筹集资金,开拍自己的项目。

对新人导演来说,参加竞技类综艺,或许也不失为一种吸引投资方关注的途径,但真正找到能让自己施展的空间,还是得把目光投放在更专业的渠道上。

对观众来说,“导演选秀”或许能成为非常下饭的节目,不过要真想了解导演的行业生态,还有很多更有效的途径,光是翻翻导演手记,都要有意思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