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今天要聊一部清明节新片——陈建斌自编自导自演的《第十一回》。

我看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惊艳。

未正式上映前,首映当天立即开分,8.4,可见首批观众的观感还是比较统一的。

我不禁想对四郎说一句: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朕不知道的!

然而,正式上映之后,不仅首周末票房难敌同档期《我的姐姐》,评分也随着观看人数上涨逐步滑到了7.5。

我还是非常坚持一开始的观点,这是一部惊艳之作。

之所以评分滑坡严重,归根究底还是电影的实验属性过于强烈,以至于劝退了一些没做好心理准备的观众。

但陈建斌的实验并非是从《第十一回》才开始的。

距离陈建斌上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一个勺子》已经过去七年,很多观众估计早就忘了。

2014年,他凭借《一个勺子》同时拿下金马最佳男主和最佳新导演。

当年皇上还参演了一部《军中乐园》,拿下了金马最佳男配。

陈建斌是新疆人,《一个勺子》里,“勺子”在新疆方言里的意思就是“傻子”。

讲的是一个农民捡到一个讨饭的傻子,农民不知道如何处理的事情。

听说《第十一回》的剧本其实先于《一个勺子》,陈建斌选择了先处理故事和结构更简单一些的《一个勺子》。

首先来看这个“第十一回”是啥意思。

所谓“第十一回”,其实是借用了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回目的划分方法,把整个电影分为了十个回目。

看到英文译名里的“chapter”,就非常好理解了

啥?你问为啥一共就十回,电影名字却叫《第十一回》?

导演的回答是,对于观众来说,银幕上能展现的部分结束了,但主人公的生活没有结束,还会有第十一回、第十二回……因此取名《第十一回》。

更妙的是,每个回目前跟章回体小说一样,也有为整个回目做总结的定评词。

一般观念里,都剧透完了还看啥,陈建斌不怕,就算把剧情梗概直接摆在观众面前了,但里面的起承转合、画面呈现,自有观众想不到的。

电影改过一次档,中间进行了一些调整,大家可以自己当彩蛋找找改了哪里,非常有意思

导演在其中设置了三条相互交错的故事线,整个故事的呈现则表现出非常浓烈的舞台剧效果,不管是剧情还是演员的表演。

第一条是陈建斌本人饰演的主角老马。

多年前,因为拖拉机溜车,老马意外轧死了自己当时的妻子和疑似跟妻子偷情的奸夫。

为保住妻子和自己的面子,他谎称故意轧死了二人,于是吃了十五年的牢饭。

三十年后,市话剧团把他的事改编成了话剧,老马不愿继续被编排成杀人犯,向话剧团提出了抗议。

老马抗议的同时,律师支持他翻案,当年奸夫的弟弟却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不让老马翻案。

另一边是话剧团,被老马这么一闹,也不得不改戏。

已婚导演胡昆汀为了戏能顺利上演反复妥协,女主角贾梅怡却在一次次改戏中失去了对人物的判断,两人不道德的恋情也被周围人所诟病。

还有一条线讲的是老马的家事。

从监狱出来之后,老马再婚,新婚妻子婚前就有个女儿,名叫多多。

多多长大后未婚怀孕,孩子爸爸却是有妇之夫,无法对多多和孩子负责。

多多赌气,要留下孩子,为保护多多名誉,多多妈在身上绑了枕头假装怀孕,替未出嫁的闺女来当这个妈。

老马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地鸡毛,导演陈建斌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在观众眼前炸开,让人眼花缭乱。

最首当其冲的是对客观世界真实性的探讨。

官方卷宗说,老马发现前妻与人偷情,一气之下轧死二人。

老马却说,自己不知道有偷情这回事,他俩被轧死纯属意外。

最终前妻和奸夫的关系总算扒明白了,但他们的死到底是老马有意还是无心,一直到电影结束还是没个结论。

而客观世界存在争议的同时,舞台上的故事也越来越离谱。

从最初的你情我愿,后来改编成前妻勾引奸夫,再后来又改成了奸夫强迫老马前妻。

一开始只是老马、奸夫的弟弟先后来反映问题,后来甚至惊动了上级领导。

早孕的多多和老马媳妇也成了一组对照组。

媳妇原本只是想维护女儿的名誉,却被邻居误认为是响应二胎政策,又是送吃的又是经常观照,弄得媳妇不得不全天都绑着假装怀孕的枕头。

迅哥这次表现非常接地气,可以说是近几年内她最好的表演

一个意外而来的孩子,让老马和媳妇也演起了戏。

电影里的人们反复说着,“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但舞台上的每一次改编,都影射了赤裸裸的现实情况。

现实生活反而变得离奇吊诡,孰真孰假,已经难以辨别,艺术和真实生活混为一谈。

导演在电影中大量使用镜像元素,来暗示事件和人物产生了对立、倒置

最值得玩味的是,似乎最后呈现在舞台上的是真相,老马一家却继续生活在了谎言中。

原本应该是虚构的舞台,和本该真实的现实生活竟发生了倒置。

细节就不透露了,有兴趣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在展现荒诞现实的同时,整部电影还非常幽默。

导演胡昆汀张口闭口都是经典戏剧里的台词,引用完了还不忘把作者和作品名也念出来。

到底是为艺术?还是装bility?

这些经典一方面指代了导演作为一个文艺中年内心觉得圣洁美好的东西;

另一方面也是在讽刺胡昆汀这个假正经的人物。

除了胡昆汀,电影里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很有趣。

昆汀自不必说,剧团看门房的苟也武,对名利斤斤计较的团长傅库司,都是文艺劲儿里带了些调侃。

谦儿大爷这角色不是暗指“福布斯”,其实是在致敬塞尔维亚导演库斯图里卡,他的电影风格就是荒诞、狂欢化的

跟胡昆汀有一腿的女演员叫贾梅怡(梅姨),他的原配则叫甄曼玉,一真一假又形成一组对照。

宋佳饰演了甄曼玉,外表冷艳,但其实也是个有喜剧效果的角色

诸如此类的巧思电影里还有很多,你或许要问了,堆砌这么多元素,不乱吗?

说到乱,我首先想起的是陈建斌在《幸福三重奏》里说过的一段话。

嘉宾小S问陈建斌对《吃吃的爱》的观感,陈建斌的评价是,蔡康永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以至于电影被填充得太满,所以最终效果适得其反。

观众当然都知道,对于这部将将五分的电影来说,“想表达的太多”显然不是它最大的问题,陈建斌更多的是在说场面话。

但他本人的确在《第十一回》里做到了这一点,表达的内容多但不乱,并且没有因为内容太满而影响了全片的格调。

究其原因,在于导演虽然设置了很多议题,真与假、进与退、生与死,但这些情节最终都回归到一个统一的主题上:

那就是对蓬勃生命力的向往。

老马一家靠摆早点摊为生,为翻案他四处奔走,为未婚先孕的女儿能没有顾虑地生下孩子想办法,还有贾梅怡对三十年前事件真相的不断探索……

说白了,这些都是角色想要更好地生活下去的努力。

正如片中舞台剧里那个重要道具—— 一块红布。

《一块红布》是崔健的代表作之一,有人说这块布象征了国旗,也有人说这块布象征了爱情的盲目。

无论具体指代什么,听过歌的人应该都能从中感受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刚刚开放的中国旺盛的活力。

我甚至觉得,“一块红布”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直接概括了以上的两千多字。

导演把一块红布怼到观众面前,用直接到不能再直接的方法,指代了他所向往的生机和欲望。

影片最后,老马站在舞台上,一场血雨倾盆而至,把老马浇了个透,仿佛是导演陈建斌本人向观众宣告,不管你看爽了没,总之我是拍爽了。

其实,光用文字很难全然向观众转达它的精彩之处,因为它的实验性质太过强烈,很多巧妙的点需要亲眼看过才能有所体会。

而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它的确并不完全是轻松诙谐一秒就能入门的。

它故事里的各种枝枝叉叉,大量留白,既给了观众解读的空间,也让不少观众感到迷惑。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电影里总引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到底是庄周梦蝶,还是蝴蝶梦庄周,自古以来都没有一个客观尺度来进行判断。

那么不管是电影的好与坏,还是庄周是否入梦,都取决于我们个人的意志。

看各不相同的观点交锋,也正是对影视作品进行赏析时的乐趣之一啊!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临走前点个在看支持一下皇上吧!

我们下期再见,拜了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