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怎么接…
梅花是我国的特有花木,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梅花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被古人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我国最早的《诗经·召南·摽(音:biào)有梅》就有记载: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是当时青年男女聚会时吟唱的诗歌,大体意思是,梅子熟了,我也长大成人了,帅哥快来追我吧,现在正是良辰吉日啊!
到了汉朝,梅花已经深受人们的喜爱,被广泛栽培,大文学家杨雄在他的名著的《蜀都赋》里写道:“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在那个时候,成都就以樱花、梅花、木兰作为绿化植物,覆盖着天府之国的都城。
在南北朝时期,梅花已经有了坚强、高雅和忠贞的寓意。南朝著名的乐府民歌《西洲曲》写道:一位年轻美丽的少女“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南朝时期的名臣陆凯与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关系非常友好,经常以书信来往。北魏景明二年(501年),陆凯把一支梅花装在信袋里,托信使捎给了范晔。范晔拆开信一看,里面赫然放着一支梅花,并且附了一首诗《赠范晔》: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
江南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表达我的思念,姑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来表达我的祝福吧。多么具有小资情调啊,不愧是魏晋名士的风度。
从那个时候开始,“折梅”、“赠梅”就成了人们表达思念、爱慕的一种方式。
“初唐四杰”卢照邻的孙子也是诗人的卢仝(音:tóng),在《有所思》写道:
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美人啊!美人!不知道你是暮雨,还是朝云。相思了一夜,梅花开花了,忽然伸向窗前,让我恍然感觉是你迎面而来。卢仝情深意切,思念得都出来幻觉了。
宋朝崇文抑武,是文人的天下,他们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优越,他们意趣高雅,“折梅”这种辣手摧花的粗鲁动作,他们是不会做的,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是会使用工具,他们用剪刀,清脆的“咔嚓”一声,“一剪梅”在手,多么文明、优雅!
当北宋“词中老杜”、“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周邦彦创作出了“一剪梅花万样娇”这首轰动一时的新词之后,一个新的词牌名诞生了,文人们取“一剪梅”这三个字作为了一个新的词牌名。
这个词牌,还有其他叫法,比如李清照的词中有“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名句,因而人们取名为“玉簟秋”。还有“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醉中”等名称。
一般来说,人们以周邦彦的《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全词分为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共六十字。
笔者精心选取了八首著名的《一剪梅》,一起来欣赏宋朝文人们的温情、思乡与疏狂吧:
一、《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
宋:周邦彦
一剪梅花万样娇。
斜插梅枝,略点眉梢。
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手相招。
夜渐寒深酒渐消。
袖里时闻,玉钏轻敲。
城头谁恁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在周邦彦的心目中,梅花的美是一个字“娇”,而且不是一般的娇美,是“万样”的、风情万种的。他把梅花看作美人,斜插在树枝上,仿佛是眉梢上稍稍的一点,在那里微笑着,风中的舞姿轻盈得飘若惊鸿,仿佛是在对酒宴上的人们拍着手招呼。
夜渐渐深了,也渐渐冷了,酒意也慢慢消去了。经常可以听到美人的衣袖里玉镯敲碰的声音。城头上是谁在催促着打更,银饰的漏壶怎么样了,让明天的早晨来得更晚一些吧。我只想慢慢享受这凄清的夜晚。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邦彦是婉约词之集大成者,继承前人,吸收提炼,发扬光大,为婉约词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花已残,清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一叶兰舟。仰头凝望,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那排成人字形的雁群南归的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西边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你我两处的闲愁。这相思,无法可以消除,这离愁,刚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地缠绕上了心头。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九岁的一代才女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小两口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她们一起赋诗填词,研究金石,小两口举案齐眉,过着其乐融融的小日子。
不久,天降横祸,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不幸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回到自己的娘家,饱受了对丈夫的相思之苦,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李清照写下了多首相思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首词寄寓着李清照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全词不饰雕饰,明白如话,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千古名句,让无数怀春的少男少女们引用,作为他们表达离情的首选用语。
三、《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宋:刘克庄
束缊宵行十里强。
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
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举着用乱麻束成的火把,我夜里赶了十多里路,挑走我的诗书文章,扔下诸多衣服与行囊。天气寒冷,道路很滑,连马蹄都冻得僵硬了,王实之这个老朋友不惧严寒,远道而来,在风亭之中,亲自为我饯行。
我们痛饮离别之酒,直喝得耳根子发热,腮帮子发烧。兴致来了,我们不由得高谈阔论说文章,大家越说越兴奋,以至于推倒了屏风,掀翻了交椅。邻座的食客纷纷拍手取笑我们的放荡无羁与疏放狂妄。岂不知,人生在世,知音难得,疏放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狂妄一点又有什么妨碍呢!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冬,刘克庄被贬任广南东路提举常平官,他的好友王迈半夜为他送行。刘克庄写下这一首别具一格的告别词。
这首词描写了两位饱受压抑而又不甘屈服的狂士的离别,上片写临行前的情景,下片写饯别情景。全篇表达了词人傲视世俗的耿介个性,是他主动向社会发动“攻击”的狂放表现。语极夸张,情极大胆,忧愤深沉、豪情激越,淋漓酣畅。体现了辛派词人的豪放特色。
刘克庄身处逆境,依然不改本色,旷达、豪放、乐观,犹如大唐诗豪刘禹锡,这就是他能够高寿(83岁)的原因吧,愿我们都能像刘克庄一样,旷达、豪放、乐观地面对一切人生障碍!
四、《一剪梅·中秋无月》
宋: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回忆起那个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光荡漾在酒杯中。今晚同样在楼上举杯待月光,可是乌云浸湿了纱窗,雨水打湿了纱窗。
我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条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满堂只有蜡烛高燃,房间一片红彤彤。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让我们慢慢把曲唱到最终。
辛弃疾借此中秋无月之时,将自己那种欲“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的怨恨,那种报国无门、济世无望、壮志难酬的悲愤全都倾注于问“月”之中,通过该词表达出来。表达了辛弃疾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该词上下片二、四、六、八句用叠韵,仅首字相异,形成一种特殊的回环的音韵美,读来如口含珠玉,悦耳动听。
辛弃疾自投南宋以来,从未获得朝廷信任重用,相反屡遭权奸弹劾,一贬再贬,直至削职闲居,这首词,辛弃疾不仅是“问化工”,更是在问朝廷、问当权者,为什么不让我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呢?
五、《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
宋:辛弃疾
记得同烧此夜香。
人在回廊,月在回廊。
而今独自睚昏黄,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锦字都来三两行。
千断人肠,万断人肠。
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恓惶,去也恓惶。
记得以前一同在此地焚香祈祷,月光洒落在回廊处,你我悠然漫步其中,多么美好。而如今独自一人度过黄昏时光,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苻坚被贬,他的妻子总是在织锦写诗传达思念之情,凄婉的诗句读来让人断肠。而我无人思念,只能问那大雁,哪儿才是没有烦恼的地方?大雁也无法回答,来去都孤独凄惶。
这是辛弃疾为他的一名妾所作的悼亡词,回忆往事,让人断肠,英雄也有儿女情长啊。
六、《一剪梅·赠友人》
宋:吴文英
远目伤心楼上山。
愁里长眉,别后峨鬟。
暮云低压小阑干。教问孤鸿,因甚先还。
瘦倚溪桥梅夜寒。
雪欲消时,泪不禁弹。
剪成钗胜待归看。春在西窗,灯火更阑。
登楼远眺,她只见绵绵群山,却不见友人离去后的踪迹,不觉悲从中来,因愁别而双眉紧锁,因离恨而云鬟不梳。暮霭沉沉笼罩在小楼栏杆外的上空,她见到天空有只离群的孤雁飞过时,她就借题发作,怨愤地问:你(指孤鸿)为什孤零零地独自先回来?
因思念友人久游不至而日渐消瘦。她依然每天去溪桥边斜倚着梅树盼郎归来。可是直盼到寒雪消融,仍旧不见郎君归,所以不由得双泪涟涟。她将梅枝剪成头饰,欲待爱人归来后,可以在西窗下两个人挑灯共同欣赏,谈论别后之事,直至夜深更尽。
这首词名为赠友人,作者却通过一个女子的形象,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七、《一剪梅·怀旧》
宋:汪元量
十年愁眼泪巴巴。
今日思家,明日思家。
一团燕月明窗纱。楼上胡笳,塞上胡笳。
玉人劝我酌流霞。
急捻琵琶,缓捻琵琶。
一从别后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梅花。
十年了,望眼欲穿,眼泪巴巴,今天思念家乡,明天思念家乡。一团明晃晃的燕月照在窗纱上,楼上传来阵阵胡笳声,塞上又传来阵阵地胡笳声。
美人殷勤劝我喝美酒,她一会儿快速搓转弹琵琶,一会儿慢搓转弹琵琶。此地一别后各奔天涯,想寄上一枝梅花,又不知梅花寄往何处。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钱塘(杭州)人,南宋末期诗人、宫廷琴师(南宋末代皇帝宋度宗赵禥的琴师)。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南宋灭亡,汪元量随从"三宫"(太皇太后、谢太后、宋恭宗)北去燕都,照顾他们多年,后来还去狱中看望了被俘的文天祥。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汪元量出家为道士,获准南归。他对于亡国之痛感受极深,写了大量的爱国诗篇。
全词抒写的虽是思家之情、怀人之意,却无不染上国破家亡的痛苦色彩。从那一双“愁眼”中,从那“弦弦掩抑”的“琶琵”声里,是不难体会到的。也正因为这样,汪元量的乡思就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更能打动人心。
八、《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末期著名词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公元1276年,南宋覆灭,蒋捷深怀亡国之痛,从此隐居不仕,他的气节被世人敬重,人称“竹山先生”。又因为“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一名句,人们又称他为“樱桃进士”。
蒋捷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为“宋末四大家”。他的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在宋末的词坛上独具一格。
南宋灭亡后,蒋捷怀着亡国之痛,四处颠沛流离,在他乘船经过吴江县时,面对繁华的城市,明媚的春光,引起他无限的愁绪,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一剪梅》。
上片先交代了时序,又点出“春愁”的主旨,表现出蒋捷连绵不断的愁思。下片将自己羁旅在外的思归之情上升为对年华易逝的感叹,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用“点”“染”结合的手法,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写出了蒋捷伤春的情绪以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
杜甫当年在《春望》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蒋捷的愁绪也是如此啊。
有国才有家,祝愿我们的国家永远繁荣、昌盛、文明、富裕、强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