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榨油坊微信名字】压榨机的地名并不奇怪,其中一家据说“没有留下来”

时间:2023-03-14 02:57:5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10月1日,据当地媒体报道,武汉轻工业大学石油博物馆举行公开开馆仪式,也是我国第一家石油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7米长的明代木榨机。据悉,这种木制挤压机来自武汉地区,主要用于榨油(和其他食用油)。

香油(简称“香油”)这种食材在中国的历史很长。历史上,武汉一带的民间压榨乳业有很多保存至今的鲜明印章。

压榨机补给香油

挤香油要先有芝麻。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芝麻被广泛认为起源于张建通书站,也被称为“荷马”。如北宋《梦溪笔谈》,“张健从大湾获得油麻种,因被称为麻,所以按豪马别”。

1959年,考古学家在太湖流域的吴兴田山和杭州稻田两处遗址发现炭化芝麻籽,其年代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80年,比张建出师西域早几百年。可以看出,我国种植芝麻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芝麻栽培历史悠久,但“芝麻油”最早在史载中发现是三国时代。《三国志》卫国万宠在吴孙权防御对合肥的围攻时,用香油作为燃料烧毁东吴的攻城器具(云梯、冲茶等)的记录是奢侈的。但是考虑到安徽省仍然是香油的主要产地,这个记录并不是完全不可能。

中国历史记载中有不少类似的场景,但通常用“油”代替“香油”。近年来,影视作品中也有不少类似的场景,但通常使用早期的石油。也许在三国时代,香油已经是常见的材料,但情况紧急,转移到了战场上。最终以香油为材料首次确认的秦国《博物志》距离三国时代也不远。

传统木材压榨机

从秦朝到唐,香油(当时称为香油)正在逐渐普及。但是,直到宋代发明了压树机,才能大规模生产香油,香油也在之后进入了普通人的家。

压木机的组件包括磨坊、长楔、修剪、铁拳、沟渠、分区、缺口等。先炒芝麻,碾碎芝麻,碾碎,做年糕,用稻草包面包,捆上铁箍,折叠在桶里,在油饼一侧塞上木块,碰到木块之间的三角形楔子,继续挤出油饼,油通过底盘凹槽收集到储油罐里。

从宋代到晚清,近一千年来,这种榨油设备和工艺为逐渐崛起的大城市提供了充足的食用油。

武汉压榨坊地名很多

在武汉,许多与榨油有关的地名见证了这个城市的传统榨油产业。

赵家挤压组、李家挤压组、汤家挤压组、曾家、蔡家挤压组。类似的地名,武汉近70家,其中大部分位于黄都,部分位于神州。历史上,这些地名所在的地区通常是分布在压榨场的地标。

除此之外,还有更直接的地名,如江夏的“肖图方村”、蔡登的“压榨方村”等,可见“这里历史上有压榨方”。

历史上,压榨乳业的运营与今天的产业化截然不同。一个村子通常只有一个压榨室,村民们把自己种植的少数油料作物(油菜、芝麻、花生)交给压榨场,为自己的消费生产少数食用油。

2019年,访问武汉市唯一的传统压榨坊之一的当地媒体在了解传统压榨业的运营方式方面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脑树树

江夏区金口街旭光村新帝阁湾有一棵79岁的“榨油翁”脑树树。他开了38年的压榨房,一直保持到2019年底,为村民们提供便利,为老城人们保留着熟悉的“旧味”。

与古代的树木挤压机生产相比,脑树树的榨油过程中机械化成分多了一些,所以不需要它。(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作家)。

么费力,但核心工艺流程依然高度依赖人工操作,所以还是可以被视为“传统榨油”。

雷寿树的榨油坊建于1982年。当时,每到菜籽、花生、芝麻丰收的季节,到榨油坊换油的村民络绎不绝,有些村民则直接把这些农产品卖给他。生意兴盛时,他请了三个帮工都忙不过来,最多时一年加工十几万斤。

当地村民樊先生对雷寿树榨油手艺印象深刻,他说,2013年前,村民会带油料作物到榨坊换油,“我家以前就吃他榨的油,有时榨芝麻油,全村都会弥漫着油香”。

如今,随着当地经济开发,种地村民少了,榨油坊生意也差了。再加上家家户户吃油便宜方便,超市里也能买到品类繁多的食用油。江夏金口周边的十几家榨油坊,几乎已经全部消失。武汉市其他地区的榨油坊,也是差不多的情形。

那些与榨油相关的地名,成了武汉人对传统榨油业的主要记忆。

省级非遗“杨楼子塆”

在武汉众多的榨油地名中,黄陂盘龙城的“杨楼子塆”是个比较特别的存在。

1369年,江西南昌人氏杨俊杰迁湖北黄陂温家岗(今黄陂南杨家大湾)。1558年,杨家第六代杨时兰移居到今叶店村杨楼子塆后小山脚下,临水建屋,改行榨油,成为“杨楼子塆榨坊”始祖。

杨楼子塆榨坊在数代操持下,到19世纪末达到兴盛顶峰。榨坊除了榨油,还兼营收购油料类农产品,并运往新兴的大城市汉口、上海,生意兴隆。据说,武汉著名小吃热干面发明时,使用的也是黄陂杨楼子塆榨坊的麻油。

彼时,杨楼子塆老榨坊建在离塆子一两里路远的地方,临近后湖,水运方便。每当收获的季节,满载油坛子的船只上到汉口,下至下江,把杨楼子榨坊的芳香送往四面八方。

籽粒榨油后剩余的渣块俗称为“饼”,都是上好的肥料或饲料。运饼远渡也是一船又一船,销往长江沿途甚至东南亚一带。

1956年,杨楼子塆榨坊实行公私合营,被收归叶店村集体。改革开放之后,杨家第十三代传人杨德元承包和买断了榨坊经营权,重新开始个体生产。杨楼子榨坊生产的食油在2007年获第16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被授予“中华民族特色食品”称号。

2005年12月,杨德元向当地媒体展示了其家谱。

2009年,杨楼子塆榨坊的榨油工艺被列入武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久,杨楼子塆老榨坊博物馆开建。

2011年,杨楼子塆榨坊的榨油工艺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杨楼子塆榨油公司”入选“武汉老字号”名单。

2012年,杨楼子塆老榨坊博物馆落成,成为湖北省第一家农民博物馆。博物馆收集了包括石磨、碾槽、风斗、油缸、撞锥、榨机等一系列古榨工具。

本文开头提到的油脂博物馆中,有一个中国古代油脂展厅,展区内所展示的古代榨油工具和榨油工艺,基本上都来自杨楼子塆老榨坊博物馆。

眼下,在杨楼子塆老榨坊博物馆还陈列有明清古榨各一套,其中明代古榨因年代久远,仅用于静态展示;清代古榨还能使用,专门用来向参观者现场演示手工榨油的生产流程,参观者还可以亲身参与,近距离感受传统榨油工艺的魅力。

参考资料

《在都市里延续古老传统》,楚天都市报,2006.01.06

《非遗老古榨有了安身之所》,长江日报,2009.06.11

《黄陂杨楼子塆榨坊的前世今生》,武汉文史资料,2013.04.20

《只为留住人们记忆中的老味道》,长江日报,2019.06.19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