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露到霜降是秋三月气候变化最明显的时节,作为季秋中气的霜降,正是秋令结束冬令开始的象征。这一时段,对身心的调养是十分重要的,就如同屈原《九章·之七》中曰:“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这两句意思就是,为什么芳草会早早枯死呢?为避免早夭的话,在微霜初降之时就要警惕着来保护这些芳草。一般来说,霜降前后,园林技师们就开始对不耐寒的植物采取御寒保护的措施了,对人的身心调养也应如此。这时节,正值秋菊绽放之际,也是采菊制香佳时,秋菊香则应偏向于身心平衡调养之所需。
本期题图是明代画家陈洪绶所绘《隐居十六观》图册之七杖菊图局部,画中陶令虬杖一根,纵游山水,杖头束菊,清淑香气伴行。陶令即人们对东晋文学家、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尊称。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他曾在彭泽县令任内仅八十余天即辞官归隐,后世称其为“陶令”,为“隐逸诗人之宗”。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爱莲说》开篇即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又写道“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民间将“梅之骨气,兰之香气,竹之节气,菊之傲气”人格化为国花四君子,并以其寓春夏秋冬四时和人生之四季。秋菊作为四君子之一,象征着隐士之傲气,宋代词家王十朋《点绛唇·十八香》词中,将冷菊香喻做“傲士”,其香气清淑中略带苦涩,有疏风、平肝之功,嗅之对感冒、头痛有辅助治疗之效,对应秋令收敛、冬令潜藏的岁时气运。
《香乘》卷十四“法和众妙香一”中录有一“清神湿香”方:“芎须半两,藁本半两,羌活半两,独活半两,甘菊半两,麝香少许。前述香药研为末,炼蜜和剂,作饼爇之,可癒头风。”这是一具有辅疗作用的药香方。香方中的芎须为中药川芎的根须,气上行,可引清阳之气而止头痛。藁本可祛风、散寒、除湿,常用于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肢节痹痛。羌活能发散风寒,祛风止痛。独活祛风胜湿,通痹止痛。甘菊可清热祛湿,能除大热,止头痛晕眩,收眼泪翳膜,明目有神,除烦解燥。麝香化阳通腠理,能引药透达,有开窍、辟秽、通络、散瘀之效。由此看,清神湿香正是适合秋冬之际使用的一款祛风散郁防头痛的清神药香方。
《香乘》卷十七“法和众妙香四”中还录一“仙萸香”方:“甘菊蕊一两;檀香一两;零陵香一两;白芷一两;脑麝各少许,乳钵研。前述香药研为末,以梨汁和剂,捻作饼子曝干。”此香方以甘菊蕊、檀香、零陵香、白芷为主香,以龙脑和麝香为香引,以梨汁和剂,香气中既有甘菊之清苦,又有檀香浓郁的奶香,零陵甘温,白芷辛温,脑麝腥凉,梨汁芳甜,辛温甘苦凉五气平衡,又带着出尘之清气,霜降之时焚薰甚适宜。
“径菊香秋晚,溪梅约岁寒。人间幽意足,诗思倚栏干。”宋代诗人吴锡畴这首《山居寂寥忆秋崖》描绘了山间隐居的生活写意,菊香,是隐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傲气之象征,对居住在都市丛林中缺乏山野之气涵养的我们,也该多嗅嗅菊香提提神了。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