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引流的优势,加上其他项目后的收益肯定会更多。
藏身乡镇的“深加工”
走在丁运生的园子里,树下随时可以看到熟透的桑葚掉在地上,有的地方多到踩在脚下都似乎有些发黏的感觉。
看上去着实可惜,但却没有办法,因为目前园子的深加工问题没有解决。
“现在的规模和产量,作为采摘可能算大了,但如果作为深加工,规模就太小了。如果能深加工的话,我们就会在树下铺一层东西,桑葚落下来也不至于浪费。”丁运生说,蚕科院曾经联系过一家深加工企业,自带破碎工具,但测算了一下,来到园子也装不够一车,只能作罢。
如何进行深加工,是让丁运生纠结的难题。而对位于万荣县里望乡乔薛堡村的德善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师根元来讲,已是他探索多年甚至走了半截儿的路。
2017年,师根元开始在万荣县栽植桑树,如今规模已达500亩,分布在汉薛、荣河、万泉、里望4个乡镇。说起栽植桑树,还有一个故事。
2014年年初,师根元的母亲患重病,他跑遍数家大医院,最后的结论是无药可治,且只有70天的寿命。不放弃的师根元多方寻医,最后采用了一个民间偏方,以树上自然风干的桑葚为药引,母亲竟然奇迹般地转危为安,享寿至今。
因此契机,师根元对桑葚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大的兴趣,他驾车跑遍全国主要蚕桑产地后,于2017年回到老家万荣开始实验。
2020年,实验成功的他,又与友人合作,在河北廊坊建起了更大规模的园区。园区以采摘引流,展销两用,多时一天能来百八十辆大巴车的游客。
与丁运生不同,因为桑园地处乡镇,从一开始师根元就有着深加工的考量。他说:“农产品离开深加工,就像人不穿衣服裸奔,风险太大。通过设施农业实现旱涝保收,通过深加工实现效益翻番,这是农业产业化的两条主要路径。”
从种植业延伸到加工业,意味着价值的提升,以及在价值分成中的更大份额。
师根元以一亩“果叶两用桑园”为例介绍:一亩地需要2个工人干90天,实行全年5批次大蚕饲养、每亩养蚕5张,单纯养蚕卖鲜茧的话,毛利润在1.0万元以上;如果延伸一步,把茧加工成蚕丝被,毛收入可将近10万元。再比如桑葚采摘,延伸进一步加工成冻干桑葚的话,价值会提高10倍……
可喜的是,师根元在运城的果桑多元化深加工布局已经初布成型,桑果酒、桑叶茶、蚕丝被、桑饲料……据说效益还很好。
采访当天,他刚与新绛一个客户商谈完加工桑叶菜的事情,双方基本达成一致。“仅仅是桑叶菜,重庆一个只有3200人的小山村,年产值就上亿元。目前对于果桑的产业化挖掘还远远不到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师根元说。
那果桑有没有成为运城新兴农业特色产业的潜质呢?
韩红发说:“桑葚口味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最佳健康食品’。果桑融合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从近年来的发展来看,我觉得具备形成新兴产业的潜质。”
师根元的回答更简单:“桑树抗寒、耐冻、不怕冰雹,抗自然风险能力强,相对苹果来讲市场竞争烈度更小,又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我对此是乐观的。”
山西农大蚕科院技术团成员在芮城县陌南镇一桑园察看桑葚长势 记者 陈方斌 摄
研发机构的“在路上”
深加工说来容易,真正做起来,难上加难。这一点,从苹果产业就可以看出来。作为运城农业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各级领导重视、配套政策完善、奖励机制健全、推广措施得力,但就算这样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们在苹果深加工上的成效依然不尽如人意。
与苹果产业不一样的是,果桑产业在成长初期,就有着科研机构的跟进与支撑。
蚕科院的驻地就在运城,是我们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近年来,在蚕科院的大力推动下,万荣、芮城等县大力推广果桑有机旱作种植模式,利用沟坡丘陵地种植桑树,节约耕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另外,还在我市推广果桑标准化栽培3000亩左右,建立标准化示范区3个,辐射带动全省发展果桑面积约1万亩,占全省桑园面积的20%,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果桑年均亩产1300公斤左右,通过休闲采摘,种植户年均亩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仅此一项全市可增收3000万元左右。”张志兰说,同时还带动了桑果酒酿造、桑叶茶等加工业,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与苹果相比,果桑管理相对简单,但却并非没有技术含量——
有的一下子栽植了100多亩果桑,雄花树就占了40亩,却不知有5%的雄花树就可解决授粉问题了;
有的桑园出现“白果病”,防治不及时,只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彻底毁园;
有的从外地高价引进新品种,栽后却出现各种不适症……
蚕科院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替果农们把关,把可能的坑蹚一遍,总结实验出新品种、新技术推荐给果农——
该院在全国较早制定出台了省级果桑栽培技术规程,推进果桑栽培的标准化。特别是目前果桑多主打采摘,技术规程中对于采摘园的选址、品种、苗木行株距、树形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
采摘园多为鲜食,很多都是即时食用,安全要求更高,蚕科院目前又在制定果桑“白果病”的绿色防控标准;
近几年运城市果桑的主栽品种,比如“大十”“红果2号”“中椹1号”“黑珍珠”“白玉王”等,都是蚕科院引进试验成功后向社会大力推广的;
针对“白果病”,蚕科院经过实验,向果农们推荐了五六种防控方案,效果非常明显……
如今,我市主打采摘经济的果桑种植规模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深加工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蚕科院又开始在深加工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酿酒,是桑葚深加工的一个重要方向。而目前的酿酒存在着一个技术难题,就是酿出的酒口感发酸。蚕科院经过技术攻关,研究提出了通过桑葚原料低温保鲜、原汁低温前置澄清、适度低温发酵等方式,降低桑葚发酵酒中挥发酸含量的方案。目前,这篇名为《降低桑葚发酵酒中挥发酸含量的工艺方法研究》已在《中国蚕业》杂志发表,并正在申报专利。
“最难的是桑葚酒不单涉及酿酒工艺,还要做营养成分的影响实验,最终要实现营养效果和口感的平衡。”张志兰说。
好消息是,目前这个酿酒工艺已经走出实验室——蚕科院与运城本土酿酒企业格瑞特酒庄合作,委托其进行桑葚发酵酒的中试工作。
深加工的指导,蚕科院“重大”也不“轻小”,对于一些普通的小规模的种植户,则指导他们通过做桑葚酱、桑葚泡酒等方式,消化采摘剩余的桑果。
在蚕科院的“十四五”重点研究方向中,立桑为业、多元发展,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研发已经成主要内容。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开展果桑(保鲜贮存、饮酿品、食品)、饲料桑(新型畜禽添加饲料)、食饮桑(桑叶茶、桑叶菜、桑叶粉)、桑枝(食用菌、桑黄、切片)等的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开发更丰富的功能产品,引领发展生态桑业。”韩红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