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歌载舞造句」载歌载舞造句一年级?
1.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先进弟子有10家九流,主要有刘、墨、道、法师。
三个发展阶段:
一、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老子》篇幅简短,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二、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开始摆脱语录体,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波澜起伏,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三、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发展趋向: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
一、《论语》、《老子》《墨子》简介
春秋末—战国初,有《论语》、《老子》和《墨子》。
《论语》多为简短的语录(语录体)
《老子》篇幅短仄,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论语》是以记录孔子言行为主,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论语》以简练语言活画人物形象,如《先进》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子路的坦白直率,冉有、公西华的谨慎谦逊,曾皙的潇洒不羁,都在各人的言谈举止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侍坐章》节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侍坐章》在描写人物语言动静相当传神。孔子与学生在一起时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子路的坦率和自负;冉有、公西华的谦逊;曾晳的志趣高远和性格洒脱,都勾勒的十分清晰,生动。而末后曾晳的一段话,非常形象地描画出一幅阳光和煦,春回大地,一群性格活泼的青年,说说笑笑,融融乐乐,载歌载舞的游春图。本章也生动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境界。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篇幅简短。有两大特点:一是形象化的说理。《老子》往往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例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这段文字,以鲜明浅近的形象,来比喻说明虚玄抽象的道和无的思想。
二是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例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这一点较之先秦其他子书,特色更为鲜明。
《墨子》
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社团”“巨子”
《墨子》文章的特点之一,是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的例子如《非攻》。《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二、《孟子》的雄辩风采——论述
孟子的雄辩,
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使对方心悦诚服;
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自己设置的机彀,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齐桓晋文之事》。
二、《孟子》的雄辩风采
孟子抓住齐宣王想要称霸天下的心理,教之以王道。
先用齐宣王在祭祀时以羊易牛的实事,指出他有“不忍”之心,并说有此心就足以行王道,使齐宣王感到“心有戚戚焉”,在心理上与齐宣王拉近了距离。
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齐宣王之未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引起了齐宣王渴望了解“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的兴趣。孟子遂得以阐明“仁政““推恩”的思想。
而后,孟子又逼出齐王欲以武力争霸天下的真实想法,从而指出以战求霸天下,犹如缘木求鱼,必然失败。
进而洋洋洒洒,铺排纵恣,鲜明透彻地阐述了他的王道理想。
《孟子》文章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典型事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齐桓晋文之事章》)为了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等等。这些明白恰切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显而易见,也使文章形象生动。使用寓言说理的例子,如“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揠苗助长”(《公孙丑上》)等。
三、《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一)异彩纷呈的故事
《庄子》以寓言说理。《庄子》中寓言故事俯拾皆是,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螳臂当车、伯乐治马、西施病心、濠梁观鱼、蛮触之争、舐痔结驷……这些故事的情境和内涵,往往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故而神奇杳渺,引人入胜。《庄子》用众多的寓言故事说明道理,行文中充满了故事情节,使说理足具形象性和趣味性。
(二)奇幻谲诡的想象
《庄子》异彩纷呈的故事,是建立在奇幻谲诡的想象之上的。《庄子》的想象,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如《逍遥游》写鲲鹏南迁,鲲可以自由变幻体貌,由鸟而鱼;鲲、鹏体形之巨大不可拟想;它的飞行,惊天动地,气势恢弘。这样的想象,堪称奇丽、夸张而壮观。
(三)空灵飘忽的文风
《庄子》的每一个故事本身都形象生动,想象奇幻飘逸。不受常情常理的拘限;而全篇又是由一个个这样的寓言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之间往往是跳跃式的承接,这就造成它结构、行文的空灵飘逸。例如《逍遥游》,从鲲鹏变化而南徙,到蜩与学鸠的抢榆枋而止,转到小知大知、小年大年的比较,忽又回溯历史等。
(四)谐趣和讥刺横生
读《庄子》,常有会心契意之感。这往往是由于《庄子》文章谐趣和讥刺摇曳横生。如《逍遥游》中蜩与学鸠对大鹏南迁行为的不理解、惠子与庄子关于大瓠的争辩,都趣味盎然。《庄子》的谐趣、讥刺,往往连珠并玉,难分彼此。
(五)精湛传神的文笔
《庄子》不以写人物为务,但凡涉及人物描写,往往用很少笔墨,就写出了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例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描写神人,就其体貌、饮食、行止略加点染,便呈现出神人冰心玉壶般纯净清洁的境界和飘飘仙风。
《庄子》中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一般都是以“写意”笔法出之。不过,《庄子》也很擅长细腻逼真的“工笔”。
四、《荀子》和《韩非子》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据《史记》本传,他曾游学于齐稷下,“三为祭酒”;后适楚依春申君,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子遂废居家中,著书而后卒。
从文学的观点看《荀子》有两点可注意:
第一,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荀子》中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例如《劝学》,前半篇几乎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比喻组成。
《荀子》中寓言极少,大都极简短,类于比喻。
第二,创作赋和诗。《汉书·艺文志》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可知汉代人即把荀、屈当做赋的始祖。但屈原并不以“赋”名篇,以“赋”名篇的,在先秦只有荀子。
荀子的《赋篇》,在赋的发展史上,确有其影响和贡献。
韩非,战国末韩国公子。《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秦始皇看到《五蠹》、《孤愤》,慨叹“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遂急起攻韩。韩王派韩非使秦,但因李斯、姚贾的妒忌谗害,韩非死于秦狱中。韩非子的说理文,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在先秦说理文中自成一格。
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韩非寓言的一贯特征是,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思想。
《韩非子》寓言的特点
《韩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扁鹊见蔡桓公,三人成虎,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
这些寓言,都通俗浅白,形象可感。先讲一个(或不止一个)故事,之后摆出寓意,比较明切。但是由于韩非寓言大多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尽管有的也是虚构),表现手法又比较单调。较之《庄子》寓言的想象富奇、飞动飘逸,显得沉闷而缺少姿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