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用朋友圈,我没有朋友圈
我是慢性子人。生活中比较无趣。平时不倒抖音(抖音)、微博、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之于我,很大程度上来说,算不上社交工具,
我通常仅用它来记录生活中或美好、或伤感的点滴,分享成长中的有益有趣,至于跟别人的互动,少之又少。
殊不知有些人已然将朋友圈视为交际圈,而不刷圈的我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圈外人。
两年前有个朋友跟我说我:“不玩朋友圈等于没朋友。”
当时我很不解,不明白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
现在我似乎明白了那个朋友跟我说的话,但仅是明白而已,并不认同。
01
刚到现在的工作单位时,我自认为与其他部门的一个同事C关系比较好,是可以推心置腹的那种。
与我不同的是,C社交能力很强,微信朋友圈几乎玩到了极致,热度从未降过,她对此也乐此不疲。
那种乐趣,我完全体会不到,但也不置可否。
因为在一个系统,平时我和她偶尔也会有工作上的交集,凡是需要配合的事情,我都会尽量做到让她省心,也会隔三差五地发微信问问她的近况。
但她对我却不复往日的热情,并开始渐渐地疏远了我。
因为平时与人的交往就平淡如水,加上大家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忙,我也就没多想,事实证明我是多么的后知后觉。
后来她结婚了,而我是通过别人刷圈才得知的。
我说不知道这个消息,连刷圈的人都大跌眼镜,当时我也有些诧异,开始在与她相处的记忆中搜索,排查着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却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点进了她的朋友圈,一条朋友圈瞬间给了我一万点的暴击:
那些在朋友圈不跟你互动,或假装不看你朋友圈的人,不是你真正的朋友,请远离这些人。
原来我早已从她现实的朋友圈中被出局了,而仅仅是因为我没在朋友圈中与她互动!
我怅然若失:现实中的真挚关怀竟比不上隔着屏幕的真真假假。
无独有偶,一个同事也跟我说了一个类似的经历。
前不久同事给一个她儿子同学的妈妈发微信,才发现自己已被对方拉黑。
同事当时也是一脸懵,因为她自认为跟此人关系还不错。
后来同事通过强大的八卦力量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她从未在此人的各种鸡汤、晒娃、炫富的朋友圈里评论、点赞过,还因此被此人内涵过清高自负。
天啦噜!我与同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两个人也许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生活中因朋友圈而引发的各种关系“微妙”的变化其实是普遍存在的。
02
我的好友S是个护士,也经常会发发朋友圈,而我同样也很少光顾。
很多她在朋友圈发的事情都是别人刷朋友圈看到后告诉我的,
但这些都无妨,因为我知道,如果有必要,她会直接跟我说,而她,也懂我。
在彼此心中我们都为对方留有一席之地。
当她为考编而奋斗时,除了偶尔给她些鼓励和问候,我尽量不去打扰她,给她留出足够的空间。
我们经常几个月都不联系,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
她会在被录取时第一时间向我报喜;
知道我有腰疾,她会在医院有专家义诊时第一时间通知我;
我因考试和写论文而“闭关”时,她连来给我送东西都控制好时间。
没有生活中的形影不离,没有虚拟软件中的频繁互动,而我们的友谊却日益深厚。
03
诚然,那些社交软件中的互动,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共同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拉近距离,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偶尔还可以丰富下生活。
但那些只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配菜,只应作为一种工具和调味剂而存在,
若投入太多的精力,赋予它们过多的功能与内涵,将此作为衡量与人亲疏的标准,未免就得不偿失了。
所谓朋友,应该是能在你需要的时候让你感到温暖;
在你迷茫失落时,可以陪你走出阴霾;
当你需要理解时,只需一个眼神,甚至在不言不语中对方就能读懂。
真正的朋友应该能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互相成就更好的彼此;
能给彼此都留出空间专注于做自己的事,而不应被那些繁杂无谓的社交所绑架。
而那些靠朋友圈之类来维系的所谓朋友,要么三观不合,要么磁场没有强大到能吸引对方,
本来就不牢靠,不要也罢!
不过当初那个跟我说“不玩朋友圈等于没朋友”的人,至今也仍与我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有点讽刺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