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ours“24hours to live…
昨天听闻今天北京下雪,清早拉开窗帘,却没见到春雪来过的痕迹,“都春天了,哪里还会有雪”。倒是打开窗户,皮肤感得到凛冽的低温,是一瞬返回到冬天的感觉。
新闻里看到飘雪的场景,地点在城市的西北。原来雪真的来了,只是这次的雪与我无关。
三月中旬的北京,我在家里度过了整个周末。没有隔离,没有封闭。可褐黄色的无云天空,静寂得带些压迫感的空气,都让我回想到两年前的春天,那个足不出户的春天。仿佛时隔两年,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当然,一切还是好得多了。至少我们可以在阶段性的自由中落实期盼,在多种可能的缝隙之间实现祈愿。只是或许时间有些久了,人还是会被折损些元气,尚来不及补充,像是一团无法向外自如弥散的薄雾。
前几天和朋友在青云晚餐时,听对方说起,自己某个签名为“全世界流浪”的摄影师同仁(据说工作是到各地拍摄星星)刚从国内去往了日本,抱着一时难以归来的觉悟。
白芦笋、木之芽、和牛
即便在几月之前,我还不免被这消息带出好奇心,想问问那朋友的签证情况,再去考量下有关于此的可能性。而如今,我已懒于关注相关始末,只觉万事不定,不愿怀着无法成型的臆想去揣摩明天。
比起它,餐厅内刚刚呈到面前的蜂斗菜才是使人心安之物。群马县,天妇罗,清苦的嫩种味,它只属于春天。春天在日本时,餐桌上遇见这种野菜的概率极高,从和食到洋餐,甚至咖啡馆和蛋糕店都会努力想出灵活运用它的方式。
蜂斗菜(花颈)、荧光乌贼
自然了,论及关于食物的春季风物诗,国内更是浩如星繁,春笋、蚕豆、黄花菜、蕨菜、春韭、香椿.....特别到了江南,山林田野之间,春味已是遍处可寻。而在众多春意浓烈的地界里,每个春天一定要去往的,是杭州。从街头小馆到招牌餐厅,杭城的善烹者会在这个季节绞尽脑汁地构思如何将春季之味做番新的拆解(在24HOURS之前的文章中已数次记录在案)。
盘中物以外,杭州的春天本身已足够可人。依附于青山边的几丛旧房瓦舍,穿经幽邃隧道后望见被层层翠意包裹的千年古刹,沿着多个山头顺次开放的浩荡野樱,都是杭州为我留下过的春日回忆。
本来此时就在杭州的,可惜规划的行程随着外部情况的周折而被迫瓦解,与杭州一同“来日再议”的,还有上海与广东的汕头。对于上海,我为奈良美智的展览规划了一趟短旅,想在“N’s Yard”的几年后,再次与小女孩们有一次壮大的重逢;而前往汕头,只单纯因为想念那里的食物。城虽小,却有去不够的有趣食坊藏于其间,伴随着轻松随意的街区气质。上一次去往那里,仅仅在三个月之前。
所幸无法前往时,总有些方式可以略补遗憾。好比在北京家中食一餐理论上正宗度最高的潮汕牛肉火锅。归功于物流的进步,从汕头最中意火锅店发出的新鲜牛肉,大概十五小时便能在北京家中收到,最大程度上保持了肉之风味。一餐牛肉火锅不只属于每个春寒未尽的傍晚,更属于无意中就会被剥夺些自由的苍茫日夜。
标准潮汕牛肉火锅以牛肉汤底为基,可惜如今汤羹快递不便发送。若嫌自己炖汤麻烦,切几块白萝卜和玉米煮锅清汤也是可行的。虽然跨越千里而来的牛肉与店里相较要稍逊半筹,可仍比本地任一间潮汕牛肉店的出品好过太多。
顺便一提,汕头本地牛肉火锅店俯拾可见,判断水准高低也很简单。一当然是看肉的入口直感,一点迷人的血香味是是黄牛肉至为新鲜的重要佐证;二也看各部位肉品的处理细节,如最好店内的牛舌往往可以耐经久煮而不老,全凭店家只使用无筋的舌芯位置。反之,牛舌被提示只可涮几秒的餐馆便显得寻常了些。
此外,还有拜访时不妨卡着店铺的进货时间,提前叮嘱店家留下当日上等部位,精准的烫涮方式,除却沙茶酱莫添加任何蘸料.....想要吃到最为称心,总要依循多重讲究。在我心里,最佳的潮汕牛肉火锅,与日本甚为稀少的竹之谷蔓牛、西班牙的Rubia Gallega牛有着不相上下的美味程度,是一种被低估的上等食材。
既然行程取消,最近的北京又没久盼的展览和演出,加上城内率传病例,家中空间便成了妥善包纳一切情绪的地方,和家人的一餐热闹火锅宛如重回他地,而打开新购置的唱片机,一遍遍听过将情绪熟练牵引的旋律,也是让人忘却世外烦忧的最好方式。
如果这些都算以熟悉之物,稀释无解现状的方式几种,那么一本《画语录》算是为我找到了一点难得的灵性启迪,饶是两位画中专家——所知融汇东西的徐小虎和书画鉴赏家王季迁先生,表面只是就中国书画笔墨问题做了些技术探讨,却让读者从中窥探到了关于东方美学的宏观而共通的表达哲学,是本值得认真做出笔记的好书(今年的再版装帧图片更胜过往)。
家中的时光总漫长又多形。除了必然将《我的天才女友》最新一季纳入观看计划(水准依旧),看过的多部电影中,最近几月总被提到的《瀑布》值得多番推荐。影片中,贾静雯饰演的单亲妈妈罗品文在屡次遭到生活创伤后患上了思觉失调,她将逃避所用的主观想象与无解的现实相交混合,一度让她与女儿的生活充满苦楚。好在生活总会继续,就像瀑布虽然奔流得摧枯拉朽,也终会慢慢转为潺潺溪流,细润无声地流淌下去。
这是一部渐入佳境的电影。前期略凌乱的节奏,被营造得有些吊诡的气氛令人无感,可随着品文的入院,剧情的展开逐渐变得流畅而自然,影片的表达力也在意味颇深的象征性中达到了更高层次。极爱电影后半部分,刻意设置的突兀桥段看似有驾驭观众情绪的嫌疑,导演的用意直到结局出现才尽般显现,有关“瀑布”的双重对照用得深刻又精妙,竟让我久久难以从中回神。
文字写到这里,窗外竟真的下起了雪。是小小的雪,小到看上去与雨无异。风也有了点,吹得冷冷的。天地随之转向凝重而肃穆,院中树上刚刚冒出的春芽,一下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在临下映之前,才去看了《纽约的一个雨天》,印象里还是头回在影院中看伍迪·艾伦的电影。片子剧情很简单,处处没脱离伍迪·艾伦的惯例,一看即是技巧纯熟的导演轻松完成的作品。具体情节不再赘述,只说看后记得最深的,就是片中那一场持续良久的大雨了。纽约的雨绵长又紧凑,无人理会雨,雨却自然成为了故事的底色。
正是在雨下起之后,男主角与她人的一次接吻,让故事如同向一个平行世界发展而去,本来的幻想与交错慢慢褪色成了往昔。毫无疑问地,雨成了带着魔幻感的转场工具。
很中意这个设定,它如此贴合着我对雨的那一点直感。我也曾感受过,每当一场雨来了,小小的周遭世界就像在无人知晓的顿挫中步入了下一章节,好似逆转了落雨之前一切事物那自私而无趣的既定节奏。我们的情绪不可能不被这样的雨所左右,势不可当地。
一如此刻,这场最初冒充为雪的,在春天的第二个月的平常下午默默到来的雨,它会带我们去到另一个时月中去吗?那个曾经熟稔的,每个人心无旁扰、身持无限的时月。
撰文 Rinka/KaKa
部分图片摄影 孙振宇/Rinka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