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清晰的声音 最清晰的声音歌词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后,绕不开的问题就是人的生老病死,其实不只是我们人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衰亡却又不断更替、生生不息,瑰丽又残酷的大自然带给生命的生存法则便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但是也正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断地竞争并且不断淘汰着,才使得生物得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生生不息地生存下去。每一个生物的一整个躯体都像是一个巨大且精密的钟表。
身体内的器官就好比是钟表当中的零件,钟表当中的每一枚零件都无比的精妙。人之所以会生老病死也是由于人体内的器官变化产生了影响。
人体内的器官分布
从基因的角度来说,人之所以会衰老并且死亡完全是因为身体内的细胞的控制,生物体是由成千上万个细胞组成的。
并且生物可以生长也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分裂之后数量的增多,人体的衰老和死亡和细胞分裂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为什么人体的衰老受细胞分裂控制呢?只是由于科学家发现细胞的内部染色体的顶端有着一个小小的“计时器”——端粒。
端粒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当中,是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端粒和蛋白结合在一起,像一顶帽子一样保持着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控制细胞的分裂周期。
端粒似乎可以控制人的衰老
细胞的有丝分裂以及染色体的正常复制都离不开端粒的工作。所以说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可能会认为人去世之后是有灵魂存在的。实际上这都是不切实际的说法。
人的生长受基因的控制,机体可以正常生存有赖于各个器官的相互调节,而机体的衰老也是自然的趋势。
相信经历过亲人离世的人都知道,在面对亲人的离去时,我们往往会十分的悲痛,并且伤心痛哭,也会通过哭喊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不舍之情。
但是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他们惊奇地发现,在人体机能消退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死亡”的人依然可以听到周围人的声音。
细胞有丝分裂模拟图
死亡意味着什么?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死亡指的不仅是生命的结束,还有关于机体所有的社会属性一并消失。有人说人的死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身体机能的消失,器官停止运作,这个时候从医学角度来判定这个人是否处于死亡状态。而第二个阶段指的则是这个人的全部社会地位消失。
人们来到葬礼之上开始哀悼这个人,这时候他在所有人的心目中宣告死亡,第三个阶段则是当世界上和他有关系的人和事完全消失。
这个时候这个人的存在将被彻底抹去,没有人再会记得这个人。所以说死亡的尽头其实是遗忘。所以在面临亲人离世的时候人们时常会痛哭。
但是其实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在人去世之后,虽然心脏停止运作了,但是大脑却还在继续工作着,也就是说人类的心脏停止跳动之后,大脑是可以意识得到机体已经“死亡”这件事情,并且甚至可以听得到周围人的声音。
我们知道如果说人的大脑是控制中心的话,那么心脏就是动力系统,因为心脏源源不断的用强大的动力将人体内的血液运输到各个器官当中。
心脏逐渐停止跳动的心电图成像
血液可以运输细胞新陈代谢所必须的氧气,所以说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就认为,心脏停止工作也就代表着人体的基础机能丧失,但是根据
科学家对于上百个濒死的患者的研究当中发现,即使人的心脏停止跳动,也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可以被宣布死亡了。
因为有很多心脏停止跳动但还是被抢救回来了的例子。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在心脏停止之后,很有可能人类进入的状态是“濒临死亡”的状态。
有很多心跳停止但被抢救回来的例子
心脏死亡和脑死亡
那么这里也涉及到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死亡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医学界常常把心脏死亡作为机体死亡的判断标准,但是集体的死亡正常来说分为两种。
一种是心脏死亡而另外一种是脑死亡,心脏死亡指的是心脏停止跳动,而脑死亡指的是大脑开始停止运作人的意识彻底消失。
但是在上述的例子当中我们可以得知有些心脏停止跳动的人也是可以继续抢救回来的,但是脑死亡之后也并不意味着这个人死亡了。
心脏死亡时会停止跳动
死亡的定义一直都是一个极具争论的问题。医学界一直把心肺的死亡作为死亡的判断标准,这是因为死亡是心脏停止跳动的结果。
从上述关于脑死亡的判别中可以看出,脑死亡并不意味着心脏停止工作,这是因为在某些车祸的案例当中我们也可以得知,脑死亡之后机体还能继续运转的例子也是有的。
但是根据不断地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脑死亡的特点在于其不可逆性,心脏停止跳动并不能判断其机体是否已经死亡了,因为心脏骤停却被救活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脑死亡并不意味着心脏停止跳动
但是脑死亡是不可逆的,在美国科学家调查了一千多例脑电图持续平坦24小时的患者当中,没有一例患者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
并且已经脑死亡的患者只能称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管是道德主体还是社会学上的人的主体都将不复存在,他们不再拥有自我思考的能力以及自我调配的能力了。
根据采访一些濒临死亡却又被救活的患者,我们发现很多人都可以听到医生宣布自己死亡,并且自己还可以很清楚的听到自己的家人以及朋友的哭喊。
这是因为医生认定患者死亡的条件是心脏停止工作,但是在心脏骤停之后的濒死期,患者的大脑是很清楚地具有着意识,所以可以听到周围人的讲话声音。
脑死亡是不可逆的
此后因为某种方式医生使病人的心脏恢复了跳动,于是才给患者带来了如同“灵魂出窍”的感觉。但是值得一提的是:
研究表明人体在心脏骤停的时候,虽然患者已经进入了无反应的死亡状态,但是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听觉的刺激之下,大部分的临终患者都可以对这些神经刺激做出反应。
只有小部分临终的患者无法对刺激做出反应了。所以国外的一些临终关怀机构认为即使临终患者已经全无反应、处于“心死亡”状态了,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并不是没有意识的。
所以在临终告别的时候,依然需要谨言慎行,因为这个时候病人还是可以听到别人的交谈。所以关怀人员需要更加温柔地陪他们走过最后一段人生旅程。
“灵魂出窍”
死亡学的研究
关于人体死亡的研究,不只是生物学的专家在不断地研究着,一些哲学家也在长久地探索当中,这是因为出于对死亡的思索可以更好地让人们思考关于人生意义以及关于人的价值观的实现等等问题。
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在变化着。从最开始,人类不理解死亡,到最后畏惧死亡,再到文艺复兴阶段人们批判死亡。
这些其实都透露着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死亡其实是敬畏并且重视的。不管是古代的王宫贵胄还是九五之尊,都不能免俗地寻找可以长生不老的秘法。
追求长生不老的古人
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科技要想要长生不老实际上也不过是天方夜谭,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兴许以后会有一天我们可以做到破解基因的密码从而达到延长寿命的愿望。
也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逆转人体的衰老,延长人们存活的时间。社会的快速进步虽然并没有给我们带来长生不老的“秘法”。
但是现代的一整个医疗体系无疑将封建时期对于死亡的畏惧给击破,现代的人们面对死亡更加的从容。总而言之对于死亡持有深入研究而并不是决口不谈的心态恰好也是我们社会正在进步和发展的体现。
部分宗教认为死亡后人的灵魂会去其他地方
随着历史的变化,对于死亡的研究无疑可以让我们更加时刻警醒地告诉自己,必须要完成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并且之所以很多人对于死亡都有着“避讳”甚至是“压抑”等情绪,是由于很多人潜意识当中其实都具有着关于畏惧死亡的焦虑情绪。
“死亡教育”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个陌生的概念。所以从二十世纪开始就已经有人提出了临终关怀以及舒缓医疗等概念,提出了临终关怀这些服务也是旨在帮人们减轻在死亡即将到来时的恐惧情绪等等。
死亡教育主题绘图
发起者认为临终关怀的服务目的在于通过死亡教育帮助临终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直面死亡带来的恐惧,而舒缓医疗指的是为临终患者提供提高生命质量的医疗方面救助措施,但是这些医疗措施的主旨并不是治愈疾病。
其实人们始终恐惧着存在于幻想当中死亡带来的痛苦,所以死亡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死亡的过程,引导人们度过面对死亡要经历的情绪变化。
人类对死亡非常恐惧
临终关怀虽然没办法帮人们治愈疾病,因为生老病死是常态,但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死亡带给人们的痛苦。
所以说克服某件事物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对它,死亡其实并不可怕,这也是所有的生物都必须经历的旅程,是大自然当中所有生物从生下来就注定会面临的问题。
所以是否能够以正确的心态看待死亡,这是我们要想减轻死亡带来的痛苦要经历的必修课。而是否让自己的一生变得更加有意义,这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部分宗教认为死亡后人的灵魂会去其他地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