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辞」乐辞不疲
作踏,◆踐踏;糟蹋。○[明][唐順之]《為賑濟事》:“飢民出外不許作踏田禾,搶奪柴草,摘取蔬果。”
足踏實地(足踏实地),◆猶言腳踏實地。徐鑄成《報海舊聞》五一:“所有有靈魂的人,都應足踏實地,奮發自雄。”◆补证条目■犹言脚踏实地。○明张居正《答南司成屠平石论为学》:“僕願今之學者,以足踏實地爲功,以崇尚本質爲行。”
足踏,◆踏腳。一般安放於床榻之前,供人上下時踏腳之用。○[蔣和森]《風蕭蕭》一:“貴人一進來,也不跟誰打招呼,對肅立在那裏的[李][胡]二人連正眼也沒瞧一下,只是漫不經意地往鋪着錦茵的大榻上一坐,隨即一伸腿,把雙腳擱在一個做工細巧的紅木雕花足踏上。”
轉踏(转踏),◆[宋]時歌舞表演形式的一種。演出分為若干節,每節一詩一詞,唱時伴以舞蹈。開演前有“勾隊詞”,大都用駢體文數句;表演結束後有“放隊詞”,大都是七絕一首。現存“轉踏”曲詞有《調笑集句》、[鄭僅]《調笑》等。○[宋][曾慥]《<樂府雅詞>序》:“九重傳出,以冠于篇首,諸公轉踏次之。”○[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宋之樂曲》:“其歌舞相兼者則謂之傳踏,亦謂之轉踏,亦謂之纏達。○[北宋]之轉踏恒以一曲連續歌之,每一首詠一事,共若干首,則詠若干事。然亦有合若干首而詠一事者。”
柱天踏地,◆猶言頂天立地。○《朱子語類》卷一三○:“若盡得這道理,方成箇人,方可以柱天踏地,方不負此生。”
雜踏(杂踏),◆紛雜繁多貌。踏,通“沓”。○[蘇曼殊]《絳紗記》:“余偕[霏玉]出游,過[味蓴園],男女雜踏。”○[巴金]《將軍集‧五十多個》:“樹林裏並不是完全靜寂的,腳步聲,腳在泥濘裏雜踏的聲音,印在每個人的心上。”
一踏腳兒(一踏脚儿),◆猶言一動腳。○[梁斌]《紅旗譜》十七:“老奶奶嘆聲說:咳!回來,他才不回來哩!這一踏腳兒,‘老頭子’出去快二十年了。”
瑤踏(瑶踏),◆1.瑤階,用美石砌成的臺階。○[唐][沈亞之]《夢游仙賦》:“銀墉兮桂廂,差瑤踏兮上玉堂。”◆2.華美的鞋子。借指舞步。○[唐][溫庭筠]《觀舞妓》詩:“朔音悲嘒管,瑤踏動芳塵。”
羊踏菜園(羊踏菜园),◆[三國][魏][邯鄲淳]《笑林》:“有人常食蔬茹,忽食羊肉,夢五藏神曰:‘羊踏破菜園!’”後以喻慣吃蔬菜的人偶食葷腥美食。○[清][韓廷錫]《山中答孟韓妹書》:“二哥在山中,已是長素,忽寄若干肉至,得無羊踏菜園乎?然不欲虛妹一片至情,為妹一飽食,然後復素。”
頭踏(头踏),◆1.古代官員出行時,走在前面的儀仗。○[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二摺:“老夫此來不張傘蓋,不擺頭踏,你知老夫的這意麼?”○《西游記》第十二回:“來到[東華門]前,正撞着宰相[蕭瑀]散朝而回,眾頭踏喝開街道。”○《醒世姻緣傳》第六二回:“只見前邊擺列着許多頭踏,又有許多火把紗燈。”○[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排頭踏青衣前走,高軒穩扇蓋交抖。”參見“頭答”、“頭達”。2.形容威風。○[元][張國賓]《薛仁貴》第四摺:“俺孩兒便得來家,你看他參隨人馬甚頭踏。”
騰踏(腾踏),◆亦作“騰蹋”。◆1.提起腳踏或踢。○[唐][顧況]《險竿歌》:“翻身挂影恣騰蹋,反綰頭髻盤旋風。”○《資治通鑒‧唐則天后神功元年》:“丁卯,[昭德]、[俊臣]同棄市……仇家爭噉[俊臣]之肉,斯須而盡,抉眼剝面,披腹出心,騰蹋成泥。”特指舞蹈的踢腿踏腳。○[唐][司空圖]《力疾山下吳村看杏花》詩之五:“熨帖新巾來與裹,猶看騰踏少年場。”○[明][陳繼儒]《珍珠船》卷四:“舞有骨塵舞、胡旋舞,俱於小圓毬子上縱橫騰踏,兩足不離毬上。”◆2.指高抬腿行進;奔騰。○[唐][王建]《水夫謠》:“夜寒衣溼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到明辛苦無處說,齊聲騰踏牽船出。”○[唐][韓愈]《送區弘南歸》詩:“王都觀闕雙巍巍,騰蹋眾駿事鞍鞿,佩服上色紫與緋,獨子之節可嗟唏。”○[宋][蘇轍]《王詵都尉寶繪堂詞》詩:“騰踏騕褭聯驌驦,噴振風雨馳平岡。”◆3.飛騰。○[宋][蘇舜欽]《頂破二山詩》:“此邑有頂山,下潛子母虯。其子去為雨,以救鄉人憂……歲來省其母,風雹六月秋,煙雲騰蹋去,不復經月留。”◆4.喻宦途得意。○[宋][葉適]《贈岩電隱士》詩:“從來鍾鼎無山林,老去豈復少年心,若言部位許虧闕,已早騰踏非埋沉。”◆补证条目■飞腾。○清李中馥《原李耳载·星夜龙飞》:“一日,公出甚蚤,四鼓啓門,見空中有龍自西北來……可異者,天色清湛如碧,星斗爛然,毫無片雲也。獨龍身舒爪騰踏而行。”◆喻宦途得意。○宋管鉴《鹧鸪天》词:“班綴舊,詔除新,穩看騰踏上星辰。”
踏子,◆亦作“蹋子”。◆踏床。坐時擱腳的小几。○《宋史‧輿服志二》:“﹝龍肩輿﹞其制:方質,棕頂,施走脊龍四,走脊雲子六,朱漆紅黃藤織百花龍為障,緋門簾,看窗簾,朱漆藤坐椅,踏子,紅羅裀褥,軟屏,夾幔。”○[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當行利人事》:“又問:‘何以為利人事?’[繁]指坐間蹋子曰:‘此物置之不正,則蹙人足,予為正之……如此類者,隨事而利之。’”
踏逐,◆1.尋訪;覓求。○[明][高明]《琵琶記‧伯喈思家》:“[生]你與我出街坊上尋個便當人,待我寄一封書家去則個。[末]男女專當小心踏逐。”○《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湖北]、[京西]置制使[吳拱],言西北來歸之人甚眾,望權令踏逐寺觀安泊,分給官田,貸之牛種,權免租稅,從之。”◆2.[宋][元]時選拔官員的一種名目。由大臣訪問人材,薦請朝廷辟召。○[宋][蘇軾]《與鮮于子駿》之三:“故人[劉格],字[道純]……公若可以踏逐辟召,幸先之。”○《宋史‧選舉志六》:“且選才薦能而謂之踏逐,非雅名也。況委人以權而不容舉其所知,豈為通術?”○《元史‧選舉志四》:“太史院令史,部議:如省部發去人員,從七品內遷除,自行踏逐者,降等敘用。”
踏竹馬(踏竹马),◆一種兒童游戲。把竹竿當馬騎着玩。
踏張(踏张),◆亦作“蹋張”。◆用腳踩踏弩的機括而發箭。○《新唐書‧楊收傳》:“[收]議[豫章]募士三萬,置[鎮南軍]以拒蠻。悉教蹋張,戰必注滿,蠻不能支。”○[林紓]《感秋賦》:“彼群奄之蹋張兮,排笮肆其萋菲。”參見“踏弩”。
踏雲(踏云),◆亦作“蹋雲”。◆騰雲,駕雲。○[唐][李商隱]《無愁果有愁曲北齊歌》:“騏驎踏雲天馬獰,[牛山]撼碎珊瑚聲。”○《西游記》第七九回:“將白鹿一聲喝起,飛跨背上,踏雲而去。”○[清][惠周惕]《從赤城至國清寺》詩:“斜陽林外送微風,布襪蕭然蹋雲去。”○[清][凌廷堪]《里巫行》:“巫鼓一擊靈旗開,踏雲天馬從天來。”
踏月,◆亦作“蹋月”。◆1.踏着月色。○[元][薩都剌]《偶成》詩之二:“明日醉騎五花馬,吹簫踏月過[揚州]。”○《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荊公]登輿,分付快走。從者跟隨踏月而行。”○[錢鍾書]《圍城》三:“吃了晚飯,因為鎮天沒活動,想踏月散步。”◆2.月下散步。○[唐][溫庭筠]《秘書劉尚書輓歌詞》之二:“折花兼蹋月,多唱[柳郎]詞。”○《三俠五義》第五一回:“不想昨晚住在山下店裏,公子要踏月,走至松林,出來一隻猛虎把公子背了去。”徐遲《草原上的鑽機》:“小木屋外面,一片銀光灑在草原和小山上,在分隊部前面,還有幾個年輕人在踏月。”
踏圓(踏圆),◆亦作“蹋圓”。◆踏球。○[清][蒲松齡]《聊齋志异‧汪士秀》:“[汪士秀],[廬州]人。剛勇有力,能舉石舂。父子善蹴鞠……叟曰:‘我固未嘗死也。溺江者十九人,皆為妖物所食;我以蹋圓得全。物得罪於[錢塘君],故移避[洞庭]耳。三人魚精,所蹴魚胞也。’”參見“踏毬戲”。
踏語(踏语),◆謂兩人談話時相互接話。形容談興甚濃。○[宋][陸游]《送韓梓秀才十八韻》:“酒酣耳頰熱,意氣蓋九州。夜臥相踏語,狂笑雜嘲謳。”踏,一本作“蹋”。
踏雨,◆亦作“蹋雨”。◆冒雨而行。○[宋][孫覿]《雨中泊蜀山》詩:“蹋雨松蹊滑,衝煙蓼嶼深。”
踏遊(踏游),◆猶游賞。○[明]徐渭《連雪後迎春憶舊十二韻》:“邀隊本期相跳躑,踏遊不暢只擠排。”
踏營(踏营),◆猶偷營。○[宋][陸游]《憶山南》詩之二:“結客[漁陽]時遣簡,踏營[渭北]夜銜枚。”○《三省邊防備覽‧策略續》:“賊匪每於黎明人倦之時踏營攻寨,無不摧敗。”
踏搖娘(踏摇娘),◆1.見“踏謠娘”。◆2.指歌女。○[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八:“余泛舟[橫塘],有踏搖娘[蕊仙]者,素矜身分,隔窗對語,不肯進艙侍飲,而頗知文墨。”
踏驗(踏验),◆謂實地勘察。○《元朝秘史》卷十五:“川勒地面,先因無水,止有野獸,無人住。如今要散開百姓住,可教[察乃]、[畏吾兒台]兩個,去踏驗中做營盤的地方,教穿井者。”
踏雪尋梅(踏雪寻梅),◆[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或曰:‘相國(指[鄭綮])近有新詩否?’對曰:‘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蓋言平生苦心也。”○[明][程羽文]《詩本事‧詩思》:“[孟浩然]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後因以“踏雪尋梅”形容文人雅士賞愛風景苦心作詩的情致。○[元][費唐臣]《貶黃州》第二摺:“為不學乘桴浮海[鴟夷子],生扭做踏雪尋梅[孟浩然]。”○《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回:“知你許久不曾進裏邊看[桂姐],今日趁着天氣落雪,只當[孟浩然]踏雪尋梅,咱望他望去。”○[周作人]《知堂回想錄‧縣考的雜碎》:“‘風兜’是一種呢製的風帽,普通多用紅色呢,下連肩背,前面包住兩頰下巴,仿佛古人踏雪尋梅的高士所戴的那樣。”
踏雪馬(踏雪马),◆四蹄皆白的馬。○《爾雅‧釋畜》“四蹢皆白,首”[晉][郭璞]注:“俗呼為踏雪馬。”○《初學記》卷二九引作“蹋雪馬”。
踏雪,◆亦作“蹋雪”。◆謂在雪地行走。亦指賞雪。○[唐][孟郊]《寒溪》詩:“曉飲一杯酒,踏雪過青溪。”○[元][薩都剌]《題茅山梅石道士卷》詩:“道人鶴氅顛倒披,芒鞋踏雪夜深歸。”○[清][邵長蘅]《雪後登滕王閣放歌》:“夜深蹋雪還上來,揮手寒窗招海月。”○《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安老爺]卻又因那驢兒生得神駿,便合[九公]要了,作為日後自己踏雪看山的代步。”○[許杰]《憶王以仁》:“每當雪月交輝的靜夜,獨自踏雪夜游。”
踏心,◆謂內心踏實。○[浩然]《浮雲》五:“他心裏想:別直接回家,先奔造果園的工地上跟媳婦打個照面,免得讓她結記着不踏心。”
踏曉(踏晓),◆侵晨,破曉。○[宋][梅堯臣]《雞聲》詩:“雞聲踏曉呼,呼起扶桑烏。”
踏舞,◆亦作“蹋舞”。◆以足踏地為節奏,連臂而歌舞。○[元][袁桷]《客舍書事》詩之三:“日斜看不足,蹋舞共扶攜。”○[明][湯顯祖]《寄高太僕》:“憶與[拾芝]諸友倡歌踏舞,備極一時之致。”◆补证条目■以足踏地为节奏,连臂而歌舞。○宋李光《鹧鸪天·逢时使君出示所作送春佳词引楚襄事因次其韵》词:“踏舞貪看赤脚娘,送春春去莫悲傷。”
踏五花,◆[北宋]皇帝觀燈的一種儀式。○[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四日車駕幸五岳觀》:“正月十四日,車駕幸[五嶽觀][迎祥池]……御輦圍轉一遭,倒行觀燈山,謂之鵓鴿旋,又謂之踏五花兒。”
踏田器,◆用腳踏的翻土農具。○[元][王禎]《農書》卷十三:“長鑱,踏田器也。比之犁鑱頗狹,制為長柄。”
踏壇(踏坛),◆亦作“蹋壇”。◆古代北方民族祭祀的一種儀式。○《南齊書‧魏虜傳》:“[宏]西郊,即前祠天壇處也。○[宏]與偽公卿從二十餘騎戎服繞壇,[宏]一周,公卿七匝,謂之蹋壇。”
踏踏歌,◆傳說為八仙之一的[藍采和]行乞於市所唱的歌。○[南唐][沈汾]《續仙傳‧踏踏歌》:“﹝[藍彩和]﹞丐于市,歌曰《踏踏歌》。”○[元][無名氏]《藍采和》第二摺:“師父教我唱的是青天歌,舞的是《踏踏歌》。”
踏踏,◆亦作“蹋蹋”。◆1.象聲詞。馬蹄聲;腳步聲。○[前蜀][貫休]《輕薄篇》之二:“誰家少年,馬蹄蹋蹋。”○[元][關漢卿]《哭存孝》第四摺:“踏踏的忙那步,呸呸的不住腳。”○[明][高啟]《雞鳴歌》:“馬蹄踏踏車轆轆,闕下連趍市中逐。”○[賀敬之]《放聲歌唱》:“轟轟的車輪聲,踏踏的腳步響。”◆2.以足踏地為歌唱的節拍。○[明][高啟]《楊白花》詩:“美人踏踏連臂歌,山長水闊奈你何。”
踏索,◆走索。雜技的一種,演員在懸空的繩索上來回走動,並表演各種動作。又稱踏繩。○[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元宵》:“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擊丸、蹴踘、踏索、上竿。”○[宋][洪邁]《夷堅三志壬‧張三店女子》:“我家本微薄,亦曾去從路岐為踏索之技,所以習熟。”○[許地山]《女兒心》:“她學會些江湖伎倆,如半截美人、高蹺、踏索、過天橋等等。”
踏損(踏损),◆猶踏坏。○[宋][史達祖]《杏花天》詞:“棲鶯未覺花梢顫,踏損殘紅幾片。”
踏水,◆亦作“蹋水”。◆1.臨水;傍水。○[唐][韓翃]《送監軍李判官》詩:“踏水回金勒,看風試錦裘。”○[唐][無名氏]《漁父‧和張志和詞》之十二:“料理絲綸欲放船,江頭明月向人圓,尊有酒,坐無氈,拋下漁竿踏水眠。”○[唐][韓偓]《玩水禽》詩:“向陽眠處莎成毯,蹋水飛時浪作梯。”◆2.游泳方式之一。胸脯以上露出水面,兩足在水下踩踏而行。○《水滸後傳》第十五回:“[李逵]道:‘不消尋船,你跟我來。’牽着手,踏水行去,如登平地。”○《三俠五義》第四九回:“見他仍然踏水奔至小船,脫了衣靠。”◆3.謂行走於水面。形容本領異常。○《花月痕》第四八回:“那[淮南]北江左右官軍,被妖婦駕雲踏水,叫住就住,放行就行,恰似線抽傀儡一般。”◆4.腳踏水車戽水。○[宋][辛棄疾]《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詞:“北隴田高踏水頻,西溪禾旱已嘗新,隔牆沽酒煮纖鱗。”○[清][祝咸章]《踏車行》:“賣來賣去苦錢水,僱人踏水無昏曉。”○[清][陳均]《踏車嘆》:“雨少踏水入,雨多踏水出。”○[高曉聲]《流水汩汩》:“你們年輕人連水都沒有踏過,真不知道踏水的苦。”
踏實(踏实),◆I亦作“蹋實”。1.行步穩健。[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如步步蹋實,即小有蹉失,終不至折肱傷足。”○[張天翼]《速寫三篇‧華威先生》:“這個城市裏的黃包車誰都不作興跑,一腳一腳挺踏實地踱着,好像飯後千步似的。”◆2.落實。《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知縣﹞當下就押[房氏]與兒子出來,照賬目交收了物事,將文契查了田房,一一踏實,僉管了,多是[直生]與他經理。”◆II亦作“蹋實”。1.切實;不浮躁。《朱子語類》卷四十:“[堯][舜]便是實有之,踏實做將去,[曾點]只是偶然綽見在。”○《歧路燈》第八回:“我前日偶見[孔耘軒]中副榜硃卷,倒也踏實,終不免填砌,所以不能前列也。”○[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她看出了[江華]是一個踏實、有魄力、堅毅、果決的人。”◆2.謂內心安定;安穩。[聞一多]《端節的歷史教育》:“這樣一來他們心裏便踏實了,覺得安全真有保障。”○[老舍]《龍鬚溝》第一幕:“捐就是捐,您拿錢,我收了交上去,咱們心裏就踏實啦。”○[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六章:“寡婦老婆雖然相信了農會主席,但心裏總不踏實。”
踏石球,◆亦作“蹋石球”。◆舊時的一種足球游戲。球為石製或鐵製。游戲競技時用兩枚球置於足下,以足踩踏一球,使撞擊另一球。如此輪番踩踏、撞擊,以較勝負。○[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歲時雜戲》:“閑常之戲則脫泥錢,蹋石球,鞭陀羅,放空鐘。”
踏石,◆1.踏腳的石頭。安置於淺水難行之處,便於行走。○[孫犁]《白洋淀紀事‧吳召兒》:“不用說[雁北]那趟不完的冷水小河,登不住的冰滑踏石,轉不盡的陰山背後。”◆2.舊時[陝西]端午節的一種民俗。○[明][朱國禎]《涌幢小品‧節令》:“五月五日,[江]南曰競渡,[陝西][洋縣]曰踏石。”
踏繩(踏绳),◆即走繩。雜技的一種。演員在懸空的繩索上來回走動,並表演各種動作。又稱踏索。○[唐][陳鴻]《東城老父傳》:“[昌]([賈昌])度勝負既決,強者前,弱者後,隨[昌]鴈行,歸於雞坊。角觝萬夫,跳劍尋撞,蹴毬踏繩,舞於竿顛者,索氣沮色,逡巡不敢入。”○[清][李芝]《解馬行》:“踏繩舞罷舞穿梯,衣衩層分藍與茜。”
踏賞(踏赏),◆亦作“蹋賞”。◆踏青賞景。○[明][湯顯祖]《春游即事》詩:“太平惟蹋賞,無德助春光。”
踏容娘,◆見“踏謠娘”。
踏曲,◆猶踏歌。○[唐][劉禹錫]《紇那曲》:“踏曲興無窮,調同詞不同。”
踏青,◆亦作“蹋青”。◆清明節前後郊野游覽的習俗。舊時並以清明節為踏青節。○[唐][孟浩然]《大堤行》:“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元][楊允孚]《灤京雜詠》:“高柳豈堪供過客,好花留待蹋青人。”○[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一》:“我嘗清明上塚,見游女蹋青。”○[柔石]《二月》二二:“我們舉行一次踏青的旅行也好。”
踏破,◆踩坏。○宋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词之二:“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蒨羅裙。”○宋张榘《水龙吟》词:“誰道洞門無鎖,翠苔蘚、何曾踏破。”
踏鳴(踏鸣),◆謂應和鳴叫。○[明][王韋]《閣試春陰詩》:“鵓鳩枝上相踏鳴,若與此景偏多情。”
踏門(踏门),◆登門。○[宋][黃庭堅]《答玉道濟寺丞觀許道寧山水圖》詩:“異時踏門闖白首,巾冠欹斜更索酒。”○[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一摺:“好是奇怪,娘見了三個秀才踏門,怎生便教看酒。”○《孽海花》第二二回:“你嚇跑了總憲大人,明兒個都察院踏門拿人,那才要緊呢!”
踏輪(踏轮),◆亦作“蹋輪”。◆踩踏陶鈞轉輪,製成器皿的坯胎。○《百喻經‧觀作瓶喻》:“譬如至陶師所,觀其蹋輪,而作瓦瓶。看無厭足。”
踏路,◆猶探路。○[宋][文天祥]《定變難》詩序:“老兵即踏路之人。”
踏龍尾(踏龙尾),◆亦作“蹋龍尾”。◆[龍尾]是[唐]代朝堂[含元殿]側的走道,踏龍尾謂行走[龍尾道]上。意謂受到皇帝器重,而居顯要之職位。○[唐][韓愈]《酬司門盧四兄云夫院長望秋作》詩:“[終南]曉望蹋[龍尾],倚天更覺青巉巉。”○[廖瑩中]注:“《賈公談錄》:‘[唐][龍尾]道在[含元殿]側。’[白樂天]詩云:‘步登[龍尾道],卻望[終南山]。’”[錢仲聯]集釋引[李上交]《近事會元》:“[含元殿]側有[龍尾道],自平階至地,凡詰曲七轉。由[丹鳳門]北望,宛如龍尾下垂於地焉。”○[宋][王廷珪]《李仲孫佩軒》詩:“步趍踏[龍尾],鏘然中音會。”
踏裏彩(踏里彩),◆錦被名。即路裡彩。比喻美滿的夫妻生活。○[郭沫若]《<孔雀膽>的故事》:“那首詩([阿蓋]《辭世詩》)很哀惋,《新元史》傳中有著錄,但頗有誤字,今根據《國粹學報》六十四期[雪生]抄輯《脈望齋殘稿》案語,錄之如次……欲隨明月到蒼山,誤我一生踏裏彩……據[雪生]所注,‘踏裏彩’是錦被名。”參見“路裏彩”。
踏雷,◆地雷的一種。踩雷即炸,故稱。○[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三十回:“[雷石柱]們下到溝裏大路上,連忙挖坑掏土,一字長蛇埋下三顆踏雷。”○[王文]《樊家窯的石雷陣》:“他是個布雷的老手了,拉雷、踏雷、弓雷、子母雷……安排得多樣而巧妙。”
踏浪兒(踏浪儿),◆弄潮兒。○[宋][蘇軾]《讀孟郊詩》之二:“嫁與踏浪兒,不識離別苦。”○[清][褚人穫]《堅瓠九集‧觀潮》:“須臾金鼓連天震,忙殺中流踏浪兒。”參見“弄潮兒”。
踏浪,◆踩踏波浪;浮躍水面。多形容游水技術高超。○[唐][顧況]《露青竹杖歌》:“[曲江][昆明]洗刷牽,四蹄踏浪頭櫱天。”○[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偏安佚豫》:“市井弄水者[憎兒]、[留住]等凡百餘人,皆手持十幅綵旗,踏浪爭雄,直至[海門]迎潮。”○《續小五義》第一一○回:“﹝[蔣平]等﹞五位分波踏浪,踩水直奔正西。”
踏拉,◆亦作“蹋拉”。◆猶趿拉。○《紅樓夢》第二七回:“正經親兄弟,鞋蹋拉襪蹋拉的,沒人看見,且做這些東西!”[老舍]《茶館》第一幕:“[唐鐵嘴]踏拉着鞋,身穿一件極長極髒的大布衫,耳上夾着幾張小紙片,進來。”○[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二章:“他赤腳下地,踏拉上鞋。”
踏空,◆亦作“蹋空”。◆1.騰空而行。○[北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繁弱振地,鐵驪蹋空。”○[倪璠]注:“蹋空,謂騰虛空而行也。”○[明]徐渭《雪》詩:“百神走馬散曹吏,馬蹄踏空神各視。”◆2.踏物升空。○[清][欽善]《龍潭水嬉歌》:“五色險竿雲外望,踏空直上如飛鳶。作跌直墜手指鉤,翻身倒挂足趾拳。”◆3.足底落空。○《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嚇得他一步踏空雲腳,一個立足不穩,早從雲端裏落將下來。”○[許杰]《旅途小記》:“我也得一步一步,實實在在的踏着,不能踏空一步,踏失一腳,讓自己跌那麼一跤的。”◆4.虛空,不切實。○《朱子語類》卷十六:“外面一副當雖好,然裏面卻踏空,永不足以為善,永不濟事。”
踏科兒(踏科儿),◆插科打諢。○[元][曾瑞]《紅繡鞋‧風情》曲:“閑談笑踏科兒尋鬥,但離別覓縫兒承頭。”○[隋樹森]校:“《雍熙》此曲作:‘談敘間插科尋鬥,舉止處覓縫承頭。’”
踏看,◆實地查看。○《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期會一日,親往墳所踏看疆界。”○《三俠五義》第二八回:“﹝[展爺]﹞租下客寓,問明[鄭家樓],便去踏看門戶路徑。”
踏局,◆亦作“蹋局”。◆走繩索雜技動作之一。舉起一腳,用一腳踩踏。局,跼。○《後漢書‧禮儀志中》“百官賀正月……百官受賜宴饗,大作樂”[劉昭]注引[漢][蔡質]《漢儀》:“以兩大絲繩繫兩柱閒,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於繩上,對面道逢,切肩不傾,又蹋局出身,藏形於斗中。”
踏節(踏节),◆亦作“蹋節”。◆以腳踏地打節拍。○[唐][張祜]《觀楊瑗柘枝》詩:“紫羅衫宛蹲身處,紅錦靴柔踏節時。”○[元][楊維楨]《紅牙板歌》:“十三紅兒舞鷓鴣,輕蓮蹋節隨疾徐。”
踏腳石(踏脚石),◆安置在淺水或高低兩處中間,便於行走或上下的石頭。比喻藉以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蔣和森]《風蕭蕭》三:“再說,要往上爬,離了[鄆州]這塊踏腳石也不行。”○[高陽]《慈禧前傳》六:“兩宮垂簾,不過是一塊重登政壇的踏腳石,將來的做法,全在[恭王]自己。”○[王杏元]《綠竹村風雲》二十:“爹留給你的家業不大,但總算有四畝多地,一片荒山,媳婦也娶還你了,有這份踏腳石,下來能不能發家,全憑你的本事了。”
踏腳板(踏脚板),◆1.地板。○《西游補》第二回:“那個樓臺,真造得齊齊整整,上面都是白玉板格子,四邊青瑣弔窗……下面踏腳板,還是金縷紫香檀。”◆2.安置於車沿、床前等處便於上下的設備。○[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八章:“﹝[郝又三]﹞也繫好了湖色花緞夾褲腰,正站在踏腳板上。”○[茅盾]《陀螺》:“嗚!嗚!一輛汽車又在弄堂口駛過。聯想到的是大概有兩杆盒子炮站在車旁的踏腳板上,多麼威風!”◆3.比喻藉以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郁達夫]《蔦蘿行》:“若為一點毫無價值的浮名,幾個不義的金錢,要把良心拿出來去換,要犧牲了他人作我的踏腳板,那也何苦哩!”[黃谷柳]《蝦球傳‧訂密約發假誓》:“利用她做一道通到[馬專員]身上去的橋梁,當她做踏腳板,走走內線。”
踏腳(踏脚),◆1.舉足,邁步。○[宋][洪邁]《夷堅補志‧趙富翁》:“僧曰:‘官人急回足極是,若踏腳入了,則四貓不損矣!’”◆2.踏步。兩腳原地交替抬起落下。端木蕻良《曹雪芹》第十六章:“走了不大工夫,領班轎夫又叫慢行、踏腳。”◆3.踏板。安置於床前、車沿前便於上下的設備。○《醒世姻緣傳》第六九回:“﹝[素姐]﹞坐着抖成一塊半截沒踏腳的柳木椅子的山轎,抬不到紅門,頭暈的眼花撩亂,惡心嘔吐。”○《雪岩外傳》第七回:“﹝[謝芙明]﹞便喚[長生]把自己的煙箱拿來打開,[長生]便坐在踏腳上替他打煙。”○[魯迅]《准風月談‧推》:“報上好像登過一條新聞,說有一個賣報的孩子,踏上電車的踏腳去取報錢,誤踹住了一個下來的客人的衣角,那人大怒,用力一推,孩子跌入車下。”◆4.自行車、三輪車等人力轉動裝置中腳踩的部位。◆5.比喻藉以達到某種目的之手段。○[魯迅]《熱風‧隨感錄六十三》:“你們若不是毫不客氣的拿我做一個踏腳,超越了我,向着高的遠的地方進去,那便是錯的。”○[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新的世故》:“有人要我做一回踏腳而升到什麼地方去,也可以的,只希望不要踏不完,又不許別人踏。”
踏肩,◆挨肩。謂接連。○《警世通言‧呂大郎還金完骨肉》:“[福兒]年九歲,[善兒]年八歲,踏肩生下來的。”○《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張權]﹞卻又踏肩生下兩個兒子。”○[錢泳]《履園叢話‧夢幻‧自輓詩》引[清][趙同鈺]詩:“弦雖兩斷難回首,丁已雙添是踏肩。”
踏籍,◆見“踏藉”。
踏荒,◆1.實地察看災情。○[明][李東陽]《里河道中即事》詩:“隔岸人招淺,沿村吏踏荒。”○[清][李漁]《連鬼騙有故傾家,受人欺無心落局》:“母親道:‘又不水,又不旱,怎麼會荒起來?’要[竺生]領去踏荒,[竺生]不肯。”◆2.踏勘荒地,以便開墾。○[鍾濤]《北大荒踏查記》:“就像我們這些踏荒的人吧,我們眼裏看到的,腦子裏想到的,都是哪片地可以開,哪片地現在還開不出來。”
踏坏,◆做磚坯的泥須經反覆踩踏以使黏稠,這一工藝過程稱踏坯。○[宋][洪邁]《夷堅三志辛‧池口鎮牛》:“[池州][池口鎮]皆諸軍分屯列營,前軍寨據[黃龍岡],作窯燒製磚瓦,豢牛兩頭,以供踏坏之用。”
踏花,◆亦作“蹋花”。◆1.踏青,游春。○[五代][譚用之]《寄閻記室》詩:“鼇逐玉蟾攀桂上,馬隨青帝踏花歸。”○[宋][劉過]《祝英臺近‧同妓游帥司東園》詞:“晚來約住青驄,蹋花歸去,亂紅碎,一庭風月。”○[明][湯顯祖]《送牛光山暫歸涇陽》詩:“獻歲客殘同署曉,兼春人憶踏花時。”○[唐弢]《創作漫談‧不做落第秀才》:“有一次,出的畫題是‘踏花歸去馬蹄香’,‘踏花’只是游春的意思,這一點容易畫……惟有‘香’是抽象的東西,很難從畫面上表現。”◆2.佛經故事:昔有[南窟仙人],見鹿產一女,即取歸撫養,長大成人,惟腳似鹿,是為鹿女。一日,因洞中火熄,命鹿女往[北窟仙人]處取火。○[北窟仙人]見鹿女行處步跡皆有蓮花,因與鹿女言:繞我舍七匝,當與汝火。鹿女如其所言,遂取火而去。參閱《雜識藏經》卷二《鹿女夫人》。後因以“踏花”謂鹿女步行,足跡狀如蓮花。○[唐][王維]《游感化寺》詩:“雁王銜果獻,鹿女踏花行。”
踏戽,◆踏車戽水。
踏虎車(踏虎车),◆亦作“蹋虎車”。亦作“蹋豬車”。亦作“蹋獸車”。◆指皇帝的獵車。○[漢][蔡邕]《獨斷》卷下:“又有蹋豬車,幔輪有畫,田獵乘之。”○《晉書‧輿服志》:“獵車,駕四馬,天子校獵所乘也。重輞漫輪,繆龍繞之。一名闒戟車,一名蹋豬車。○[魏文帝]改名蹋獸車。”○《宋書‧禮志五》:“獵車,輞幰,輪畫繆龍繞之。一名蹋豬車。○[魏文帝]改曰蹋虎車。”
踏紅(踏红),◆猶踏花。○[清][韓菼]《被命修<一統志>感而有作》詩之三:“踏紅重到[碧山堂],歎息音容未渺茫。”參見“踏花”。
踏行,◆亦作“蹋行”。◆1.搜查;察看。○[宋][蘇轍]《論黃河東流札子》:“欲乞聖慈特選骨鯁臣僚及左右親信,往[河]北計會,逐處安撫轉運、提刑、州縣及北外監丞司官,同共踏行,詳具圖錄,開述利害,保明聞奏。”◆2.踩踏,行走。
踏鼓,◆亦作“蹋鼓”。◆古時歌舞,著革履踏行鼓上,謂之踏鼓。○《周禮‧春官‧序官》“鞮鞻氏下士四人”[漢][鄭玄]注:“鞻,讀為履。鞮屨,四夷舞者所屝也,今時倡蹋鼓沓行者自有屝。”○《三國志‧魏志‧楊阜傳》:“[洪]([曹洪])置酒大會,令女倡著羅縠之衣,蹋鼓,一坐皆笑。”○[明][袁宏道]《西施山》詩:“[越王]跪進衣,夫人親蹋鼓。買死傾城心,教出迷天舞。”
踏狗尾,◆方言。謂跟在他人後面沾便宜。多用於男女私情。○[元][鄭廷玉]《後庭花》第一摺:“若有那拿粗挾細踏狗尾的但風聞,這東西一半兒停將一半兒分。”
踏歌詞(踏歌词),◆[唐]代樂曲名。相傳為[唐][張說]所製。又稱《繚踏歌》。○《樂府詩集》卷八二“近代曲辭”錄[唐][崔液]《踏歌詞》二首。○[明][胡震亨]《唐音癸籤‧樂通二》:“﹝繚踏歌﹞並元夕歌名。○[玄宗]嘗命[張說]撰《元夕御前踏歌詞》。”參閱[明][楊慎]《詞品》卷一。
踏歌,◆亦作“蹋歌”。◆1.拉手而歌,以腳踏地為節拍。○[唐][儲光羲]《薔薇篇》:“連袂蹋歌從此去,風吹香去逐人歸。”○《資治通鑒‧唐則天后聖曆元年》:“尚書位任非輕,乃為虜蹋歌。”○[胡三省]注:“蹋歌者,連手而歌,蹋地以為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五回:“記得昨宵踏歌處,有人連臂唱刀鐶。”○[鄧拓]《憶多姿‧趕集》詞:“最是春風吹舞衣,踏歌如夢飛。”參見“踏地”。2.指行吟;邊走邊歌。○[唐][李白]《贈汪倫》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踏伏,◆亦作“蹋伏”。◆1.搜索敵人的伏兵。○《南齊書‧曹虎傳》:“[虎]令輔國將軍[朱公恩]領騎百匹及前行踏伏,值賊遊軍,因合戰破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喜兆》:“[淮西]用兵時,[劉沔]為小將,軍頭頗易之,每捉生踏伏,[沔]必在數,前後重創,將死數四。”◆2.倚伏。○《西游記》第十回:“君臣兩個對弈此棋,正下到午時三刻,一盤殘局未終,[魏徵]忽然踏伏在案邊,鼾鼾盹睡。”○《西游記》第三五回:“獨自個坐在洞中,蹋伏在那石案之上,將寶劍斜倚案邊,把扇子插於肩後,昏昏默睡着了。”
踏訪(踏访),◆實地察訪。○[郭沫若]《<孔雀膽>資料匯輯》:“而且還親自去踏訪遺跡,叩問熟於掌故的友人,真真是不遺餘力。”○[蕭乾]《美國點滴》:“把我安頓在二樓臨湖的一個房間後,他就領我去踏訪他的後花園。”
踏芳,◆猶踏花。○[清][洪昇]《長生殿‧私察》:“[江]南路,偶踏芳,花間雨過沾客裳。”參見“踏花”。
踏頓(踏顿),◆亦作“蹋頓”。◆謂歌舞時以足擊地打節拍。○[清][余懷]《板橋雜記‧雅游》:“薄暮須臾,燈船畢集,火龍蜿蜒,光耀天地,揚槌擊鼓,蹋頓波心,自[聚寶門]水關,至通[濟門]水關,喧闐達旦。”
踏斗,◆足踏斗宿星譜。為道士作法時的步伐。○《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莫道人]做張做智,步罡踏斗,念咒書符。”○《續小五義》第八四回:“﹝[馮淵]﹞忽見後面房上站着一個人,晚間一看,猶如半截裏黑塔一般,身軀胖大,頭如麥斗,二目如燈,用了個魁星踏斗的架勢,往下瞧着。”參見“踏罡步斗”。
踏地,◆亦作“蹋地”。◆1.歌舞時以腳踩踏地面為節拍。○《趙飛燕外傳》:“時十月五日,宮中故事,上[靈安廟],是日吹塤擊鼓,連臂踏地,歌《赤鳳來》曲。”○《後漢書‧東夷傳》:“舞輒數十人相隨,蹋地為節。”◆2.踩地,蹬腳。激憤時的動作。○《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地驅歌樂辭》:“老女不嫁,蹋地喚天。”○《敦煌變文集‧燕子賦》:“鷰子即迴,踏地叫喚。”◆3.席地而坐時兩膝拱起,以足着地。○[明]徐渭《漁陽三弄》:“[禰]([禰衡])對[曹]([曹操])蹋地坐介。”
踏燈(踏灯),◆亦作“蹋燈”。◆元宵節上燈市看燈。○[清][諸重光]《上元前夕寶幢鑒南過飲》詩:“客為踏燈成不速,門非覓句亦常關。”○[清][毛奇齡]《西湖蹋燈詞》序:“乃作《西湖蹋燈詞》六十首,傳于人間,豈亦京師蹋燈之意乎?”
踏道,◆1.猶探路。○《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子胥]辭王已了,便即徵發天兵……搦生手(先)鋒,乃先踏道。”○《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先鋒踏道疾如風,即至[黃河]東北岸。”◆2.臺階。○[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三:“諸軍將校分入殿庭,北向立;朝堂引贊官、引彈奏御史二員入殿門內踏道下,當殿向北立。”○[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詣郊壇行禮》:“壇高三層七十二級,壇面方圓三丈許,有四踏道。正南曰午階,東曰卯階,西曰酉階,北曰子階。”
踏翠,◆亦作“蹋翠”。◆猶踏花。○[唐][白居易]《從龍潭寺至少林寺題贈同游者》詩:“山屐田衣六七賢,搴芳蹋翠弄潺湲。”○《西游記》第六五回:“師徒們也自尋芳踏翠,緩隨馬步。”參見“踏花”。
踏春,◆踏青,游春。○[唐][杜甫]《長吟》詩:“花飛競渡日,草見踏春心。”○[袁枚]《隨園詩話》卷八引[清][程光鉅]《閨詞》:“東家姊妹與西鄰,聽說相招去踏春。”○[清][趙翼]《青山莊歌》:“梓澤風流昔未經,踏春偶到訪池亭。”
踏床板,◆指床前的踏腳板。○《何典》第七回:“一隻三腳貓銜住一個死老蟲,跳在踏床板上。”
踏床,◆亦作“蹋床”。◆1.[宋][洪邁]《夷堅丁志‧海門鹽場》:“明旦起,枕席及蹋床上凡列泥饅頭三十餘,大小各異。”○[宋][洪邁]《夷堅甲志‧蔣通判女》:“物踞坐蹋床上,背面不語。審視,蓋一婦人。”○《宋史‧輿服志一》:“﹝小輿﹞上有小案、坐床,皆繡衣,踏床緋衣。”○《宋史‧輿服志二》:“[隆興]二年正月,皇后受冊畢,擇日朝謁,有司具儀物,乞乘肩輿龍檐……襯腳席褥,靠背坐褥及踏床各一。”○《水滸傳》第四五回:“那婦人也不應,自坐在踏床上,眼淚汪汪,口裏歎氣。”◆2.坐時擱腳的小几。俗稱腳踏子。○[宋][洪邁]《夷堅丁志‧海門鹽場》:“明旦起,枕席及蹋床上凡列泥饅頭三十餘,大小各異。”○[宋][洪邁]《夷堅甲志‧蔣通判女》:“物踞坐蹋床上,背面不語。審視,蓋一婦人。”○《宋史‧輿服志一》:“﹝小輿﹞上有小案、坐床,皆繡衣,踏床緋衣。”○《宋史‧輿服志二》:“[隆興]二年正月,皇后受冊畢,擇日朝謁,有司具儀物,乞乘肩輿龍檐……襯腳席褥,靠背坐褥及踏床各一。”○《水滸傳》第四五回:“那婦人也不應,自坐在踏床上,眼淚汪汪,口裏歎氣。”
踏船,◆亦作“蹋船”。◆腳踏船。以腳蹬槳為動力,划水前進的船。○[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才情雅致》引[元][楊維楨]《湖上嬉春體》詩之三:“不須東家借騎馬,自可西津買蹋船。”
踏沉船,◆比喻乘人危急之時加以陷害。○《何典》第一回:“[形容鬼]伸着後腳,跨上船去,只見那隻船直洸轉來,幾乎做了踏沉船。”○[潘慎]注:“整句為‘趁勢踏沉船’,即落井下石。”
踏車(踏车),◆1.踩踏車船上的輪子,使船行進。○《水滸傳》第八十回:“先教﹝水手﹞一半去各船上學踏車,着一半學放弩箭。”○[清][顧炎武]《榜人曲》:“儂家住在江洲,兩槳如飛自繇。○[金]兵一到北岸,踏車[金山]三周。”○《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自[金]侵[長淮],[江]上之民,有所謂踏車夫,則操舟楫而雜戰卒。”◆2.踩踏水車灌排。○[宋][蘇軾]《有言郡東北荊山下可以溝畎積水因與吳正字王戶曹同往相視》詩之一:“使君下策真堪笑,隱隱驚雷響踏車。”○[宋][王安石]《山田久欲拆》詩:“婦女喜秋涼,踏車多笑語。”○[清][吳存楷]《踏車》詩:“水聲活活,車聲鴉鴉。去年踏車稻揚花,今年踏車纔放芽。”
踏潮,◆猶沓潮。謂潮水重疊而至。○[唐][劉禹錫]《踏潮歌》:“屯門積日無回飆,滄波不歸成踏潮。”踏,一本作“沓”。
踏場(踏场),◆按照樂調節拍在戲臺上舞蹈。○[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一齣:“後行腳色,力齊鼓兒,饒個攛掇,末泥色饒個踏場。”○[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二齣:“生踏場數調。”○[錢南揚]校注:“踏場數調,謂按照樂調的節奏,在戲臺上舞蹈。”
踏察,◆勘察,探測。○《1957散文特寫選》序:“你可以認識從[北大荒]的踏察人員到[海南島]的鹽業工人,從[火焰山]上的勘探隊到[長江]大橋上的工程師。”○[石震]《踏察紀事》:“農場技術科技佐[任晉武]同志向我描述了他們一九五四年剛建場時的艱苦環境和英勇的勞動,特別是那年春季他帶着一個小組在[虎林]全境普遍踏察時的情況。”
踏查,◆實地查看。○[鍾濤]《北大荒踏查記》:“踏查工作對開荒說來,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像打仗要事先偵察一樣。”
踏菜園(踏菜园),◆《紺珠集》卷十三引[三國][魏][邯鄲淳]《笑林》:“有人常食蔬茹,忽食羊肉,夢五藏神曰:‘羊踏破菜園。’”後因以“踏菜園”形容長期素食,生活清苦。○[柴萼]《梵天廬叢錄‧開門七事吟》:“鑿鄰壁而偷光,苦學無由自照;踏菜園而破夢,枯腸何以能肥。”
踏步床,◆一種床前有踏腳板的舊式床。○《孽海花》第三十回:“一張金匡鏡面宮式的踏步床,襯着蚊帳窗簾,几毯門幙。”
踏步,◆亦作“蹋步”。◆1.踏罡步斗。○[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怪術》:“或為人解災,必用一雞,設祭於庭。又取江石如雞卵,令疾者握之,乃踏步作氣噓叱,雞旋轉而死,石亦四破。”◆2.邁步。○《水滸傳》第一○四回:“﹝[段三娘]﹞踏步上前,提起拳頭,望[王慶]打來。”○《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他一手搓着兩個鐵球,大踏步,從莊門上就嚷進來了。”○[饒孟侃]《家鄉》詩:“我連忙踏步走入村中。”◆3.散步。○[丁玲]《松子》:“老道人卻悠閑的休息着那疲勞的四肢,慢條斯理的吸着煙……在這裏踏步。”◆4.臺階;梯檔。○《醒世姻緣傳》第八五回:“起旱就是棧道,蹋步,幾萬丈的高山,下頭看不見底的深澗。”○《情變》第二回:“卻是一張竹梯子,這一下已經拔了兩層踏步上來了。”◆5.身體站直,兩腳於原地交替抬起、着地。○[李國文]《月食》:“有的人也在走,不過是原地踏步,總不離開那起點。”◆补证条目■台阶;梯档。○《新民晚报》1982.5.7:“因楼梯踏步板损坏,致使一位居民下楼时踏空摔死。”
踏布,◆亦作“蹋布”。◆踹布。舊時對棉布整理加工的一道工序。踹匠將漂染過的棉布捲上木滾,放在石板上,上壓約千斤重的凹字形大石,一人足踏大石兩端,左右往來滾動,以使布質緊密光滑。○[清][葉廷琯]《鷗陂漁話‧觀音峰》:“距[上津橋]西北半里,地久廢為踹坊,皆布商所傭蹋布者居之。”
踏博,◆亦作“蹋博”。◆古時踢球、六博一類的雜戲。○[明][湯顯祖]《金堤賦》:“文絲縠縞兮瑩波煙,吹歌蹋博兮工數錢。”
踏壁,◆亦作“蹋壁”。◆1.緊挨着墻壁。○《隋書‧薛道衡傳》:“[道衡]每至搆文,必隱坐空齋,蹋壁而臥,聞戶外有人便怒,其沉思如此。”○[清][葉廷琯]《鷗陂漁話‧石唯庵殘稿》:“歸來踏壁臥,鄰女已催妝。”◆2.謂緣壁而上。○《南史‧羊侃傳》:“﹝[羊侃]﹞嘗於[兗州][堯廟]蹋壁,直上至五尋,橫行得七跡。”
踏板,◆1.跳板。○[元][王伯成]《哨遍‧項羽自刎》套曲:“付能歸船路開,卻懶將踏板登,喪八千子弟無蹤影。”◆2.地板。○《西游補》第四回:“原來是個琉璃樓閣,上面一大片琉璃作蓋,下面一大片琉璃踏板。”今指平鋪于船艙上的木板。3.安置在車沿、床前等處便於上下的設備。○《西湖佳話‧南屏醉跡》:“[濟顛]看見,因走到床前,忙在踏板上取起一隻繡鞋兒來。”○《九尾龜》第一百回:“[麗娟]嗤的一笑道:‘不要在這裏吹罷,現在說得煞是好聽,等歇跪起踏板來,是受不了的。’”[茅盾]《子夜》十四:“[老關]跳在車沿踏板上,滿臉殺氣,拔出手槍來了。”○[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八段:“押送俘虜的戰士好歹拉開架,坐到輛壞吉普車的踏板上。”◆4.喻藉以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謝覺哉]《不惑集‧交朋友的道理》:“這些人為着進行陰謀或為着打掩護,有意地和我們特別是青年們交朋友,他們認為在青年中在先進分子中交了朋友,是打進了楔子,搭穩了踏板,好進行不可告人的勾當。”◆5.某些器物上用足操縱的特殊裝置。◆6.運動場上供跳遠起跳的板。
踏百草,◆亦作“蹋百草”。◆舊時一種禳災習俗。傳說踩踏百草露水,可以祛毒去熱。○《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六‧江陵樂三》:“陽春二三月,相將蹋百草。”○[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荊][楚]人並蹋百草。”按,[清][褚人穫]《堅瓠首集‧斗百草》引《荊楚歲時記》:“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
踏白軍(踏白军),◆[唐][宋]時騎兵番號。多指前鋒部隊。○[宋][岳飛]《奏陳州潁昌捷狀》:“據踏白軍統制[董先]、遊奕軍統制[姚政]等申:統率軍馬,在[潁昌府]駐劄。”○《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壬午,[金]人攻[蔡州],侍衛馬軍司統制[趙撙]率諸軍禦之,京西制置使[吳拱]亦遣踏白軍統制[焦元]來援。”亦省稱“踏白”。○[唐][司空圖]《紀恩門王公宣城遺事》:“公前命[甯國]兵遮截之,生得其踏白數十騎,乃並山引退。”○《舊五代史‧梁書‧朱珍傳》:“復以踏白騎士入[陳亳]間,以邀[蔡]人,遂南至[介溝],破[淮西][石璠]之師二萬,擄[璠]以獻。”○《水滸傳》第八二回:“是時天子引百官在[宣德樓]上,臨軒觀看,見前面擺列金鼓旗幡,槍刀斧鉞,各分隊伍;中有踏白馬軍,打起‘順天’、‘護國’二面紅旗。”
踏白,◆1.見“踏白軍”。◆2.謂開路,打先鋒。也指打先鋒的人。○[元][蔣子正]《山房隨筆》:“[盧梅坡]《詠梅開一花》詩云:‘昨夜花神有底忙,先教踏白入南邦。冷將雙眼窺春破,肯把孤心受雪降。’”
死心踏地,◆見“死心塌地”。
生腳踏生地(生脚踏生地),◆謂初到某處,人生地不熟。○[姚雪垠]《長夜》三三:“到[陝西]生腳踏生地,沒根沒秧的,也不會有辦法。”
射踏子,◆章鱼的别名。○《太平御览》卷九四三引唐刘恂《表录异》:“石矩,亦章舉之類,身小而足長。入鹽爲乾,燒食極美。又有小者,兩足如带,曝乾後似射踏子,故南中呼爲射踏子也。”
千人踏,◆指被行路人踏死的蚯蚓。○[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四‧蚯蚓》[釋名]引[大明]曰:“路上踏殺者,名千人踏,入藥更良。”
凌踏,◆侵害摧殘。○[梁啟超]《開明專制論》:“若與共事,萬一彼破我約法以凌踏吾民,奈何?”
腳踏實地(脚踏实地),◆1.腳踏穩在地上,常有站穩義。○《西游記》第二二回:“我把你這個潑怪!你上來!這高處,腳踏實地好打!”[清][王韜]《淞濱瑣話‧煨芋夢》:“但覺身輕於葉,如墮雲霧中,耳畔作風濤澎湃聲,約炊許,腳踏實地。”○[許杰]《旅途小記》:“而這一隻腳之所以能夠腳踏實地,而且又正好踏在這一地點的原因,卻又因為另一隻腳踏穩了地面。”◆2.比喻做事認真踏實。○[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十八:“公嘗問[康節]曰:‘某何如人?’曰:‘[君實]腳踏實地人也。’”[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三摺:“大古是腳踏實地,你從來本性我須知。”○[嚴復]《救亡決論》:“今夫生人之計慮智識,其開也,必由粗以入精,由顯以至奧,層累階級,腳踏實地,而後能機慮通達,審辨是非。”○[袁鷹]《悲歡‧飛》:“他不是脫離現實的幻想家,不是侃侃議論的空談家,他是腳踏實地的戰鬥者。”
腳踏兩隻船(脚踏两只船),◆比喻左右搖擺,跟對立或不同的兩個方面都保持關係。○[曾紹山]《粉碎“囚籠”》三:“這次回去,比第一次有了轉變,替我們做了一點工作,可是仍然是腳踏兩只船,看風頭行事。”○[秦兆陽]《在田野上前進》第十章:“[周世榮]在傍黑前來找他來了。說了坦白話,承認自己這一年來確實是腳踏兩只船,是想先把一部分土地入到社裏來試試看。”○《朱元璋傳》第三章三:“[國珍]一面向[西吳]進貢,一面又替[元]朝運糧,腳踏兩只船,左右搖擺。”亦作“腳踩兩邊船-腳踩兩邊船”。○[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二五:“[蕭隊長]尋思,這人原先膽子小,幹啥也是腳踩兩邊船。”
腳踏車(脚踏车),◆即自行車。一種兩輪的交通工具。騎在上面用腳踏着前進。○[老舍]《四世同堂》八五:“他須先到東城的一家鞋鋪去拿錢,馬上買上一輛腳踏車,好開始奔走。”○[沙汀]《闖關》十四:“一架從他身邊劃過的腳踏車忽然在馬後停了下來。”
腳踏(脚踏),◆放在炕前或椅前供墊腳用的矮木凳。○《宋史‧后妃傳下‧劉貴妃》:“[紹興]二十四年,進賢妃,頗恃寵驕侈。嘗因盛夏,以水晶飾腳踏。帝見之,命取為枕。”○《紅樓夢》第七一回:“當中獨設一榻,引枕、靠背、腳踏俱全。”
檢踏(检踏),◆實地檢查。○《元史‧刑法志一》:“諸郡縣災傷,過時而不申,或申不以實,及按治官不以時檢踏,皆罪之。”
機器腳踏車(机器脚踏车),◆方言。摩托車的舊稱。
火踏子,◆盛火取暖的腳爐。○[宋][王明清]《揮麈後錄》卷十一:“天尚未辨明,[康國]初不知為[叔夏]也,貌慢之,偃然坐胡床,雙展兩足於火踏子之上,目視雲霄久之。”
行踏,◆行走,走動。○《宣和遺事》前集:“賤妾[平康]潑妓,豈是天子行踏去處?”[元][張養浩]《雁兒落兼得勝令》曲:“我愛山無價,看時行踏,雲山也愛咱。”○[明][湯顯祖]《邯鄲記‧入夢》:“俺這朱門下,窮酸恁的無高下,敢來行踏!”○《古今小說‧新橋市韓五賣春情》:“[金奴]在家清閒不慣,[八老]又去招引舊時主顧,一般來走動。那幾家鄰舍初然只曉得[吳山]行踏,次後見往來不絕,方曉得是個大做的。”
飛黃騰踏(飞黄腾踏),◆形容馬的飛馳。後多比喻官職地位升得很快。○[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元][陳賡]《武善夫桃源圖》詩:“飛黃騰踏有天倪,紫電轉盼天山低。”亦作“飛黃騰達”。○[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三摺:“[李春郎]飛黃騰達,賴長者恩榮德化。”○《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只這[蘇州]城內有無數高才飽學,朝吟暮詠,受盡了燈窗之苦,尚不能勾飛黃騰達。”○[葉聖陶]《倪煥之》二:“那時還行着科舉,出身寒素,不多時便飛黃騰達的,城裏就有好幾個。”亦省作“飛黃”。○[明][邵璨]《香囊記‧起程》:“及早飛黃千里,揚姓字耀門楣。”○[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司文郎》:“賤名已錄,所未投到者,欲一見飛黃之快耳。”○[馮德英]《苦菜花》第四章:“功成之日,飛黃之時,幸勿遺我碌碌也。”
迭踏,◆古雜技名。猶今之疊羅漢。○[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中:“[火胡]立於十重朱畫床子上,令諸女迭踏,以至半空。手中皆執五彩小幟……俄而手足齊舉,為之踏渾脫。歌呼抑揚,若履平地。”
倒踏門(倒踏门),◆即倒插門。○《金瓶梅詞話》第十七回:“到次日,就使[馮媽媽]通信過去,擇六月十八日大好日期,把[蔣竹山]倒踏門招進來,成其夫婦。”○《西游記》第二三回:“你要肯,便就教師父與那婦人做了親家,你就做個倒踏門的女婿。”詳“倒插門”。
大踏步,◆邁着大步。○[元][史樟]《莊周夢》第三摺:“到人間恰正黃昏後,大踏步衝鴛甃。”○《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蕭雲仙]帶着二百人,大踏步殺上山來。”○[梁斌]《播火記》第二卷三四:“他手上提着槍,大踏步走到大街上。”
傳踏(传踏),◆轉踏。○[宋]時歌舞表演形式的一種。○[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五:“《菩薩蠻》……則其舞隊不過如近世傳踏之類耳。”
車踏(车踏),◆人力車上踏腳的地方。○[胡也頻]《到莫斯科去》二:“停在車站門口的洋車是零零落落的,洋車夫都顫抖地蹲在車踏上,這是一些等待着最後一趟火車的洋車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