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英文翻译法文〕英文翻译法文在线翻译…

时间:2023-04-15 03:41:0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日前,外交部“组织机构”一栏更新显示,张璐已履新外交部翻译司副司长。

从2010年开始,张璐曾连续多年在总理记者会上担任翻译,因准确翻译领导人引用的古诗词及大方得体的形象受到关注。

由于中文和英语的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用英文体现古诗词中深邃的旨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难度极大,而张璐的翻译总是切中要害、形神兼备。翻译家过家鼎先生曾赞扬:“张璐是外交部最厉害的翻译。”

11次担任总理记者会翻译

因翻译《离骚》名句而意外“走红”

张璐第一次“走红”是在2010年。当年3月14日,张璐接替资深翻译费胜潮,第一次出现在两会的总理记者会上。

当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离骚》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张璐翻译为“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我遵从我内心的想法,即使要死千万次我也不会后悔)。

值得关注的是,古汉语中“九”泛指“多”,张璐译为了“thousand times(一千次)”,用词精准且传神。那天,张璐上了微博热搜,网友称赞这位既有超强业务能力又很上镜的女翻译为国争光了。

然而,对于这次“出圈”,张璐却很谦虚。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其实,古诗词翻译并不是我的强项,哪怕能再多给我一秒钟时间,我都能翻译得更加准确。”

张璐认为,自己的这次表现,主要归功于平时的积累。自己日常会整理总理一年的讲话,研究温总理最喜欢引用刘禹锡、王安石和屈原的诗词。所以给温总理当翻译时,才能很快地结合语境,知道总理在这个时刻引用古诗词是想要传达怎样的一种精神。

来源:人民视觉

出生于济南一个普通家庭

跨专业从事翻译工作

张璐1977年出生于济南一个普通的家庭,母亲在医院工作,父亲在铁路工作。1993年,张璐从济南燕山中学保送到省实验中学,“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是她每学期几乎都能获得的荣誉。“在同学们中威信好”“工作大胆泼辣、高标准要求自己”“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工作能力”,这是张璐得到的最多评价。

“1.7米的个头,稳重秀气,几乎每个学期都是标兵”,山东省实验中学杨育红老师脱口说出了对张璐的印象。张璐高中时的英语老师高德华说,张璐给她的印象就是学习方法得当,很会自学,“老师最忌讳学生不听讲,但有时我讲的内容她早已自学了,就允许她上课可以不听讲,可以自己选择英语材料自学。”

1996年,张璐被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录取,2000年毕业后因兴趣改行做了高级翻译。为了做好翻译,张璐还曾赴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攻读外交专业,并苦练口语。毕业后,张璐考入外交部翻译室(现名“外交部翻译司”),曾先后担任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外交部翻译司西葡语处处长,曾任胡锦涛、温家宝的首席翻译。

外交部翻译司被誉为“中国翻译的国家队”,这里集结了大约七八十位英、法两个语种的高翻人才。但是能够成为国家领导人翻译人选,英语和法语专业各有不过两三人。现任翻译司司长许晖也曾多次担任国家领导人翻译,与张建敏、朱彤并称中国外事翻译“三剑客”。许晖曾向外界透露,这支中国“国翻”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1岁,其中女性占全体人数70%。近年来,“国翻”队伍中的张璐、张京、姚梦瑶、钱歆艺四人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和出众的长相先后出圈,被网友称为“外交翻译的四朵金花”。

“高翻的工作不是光英语好就可以的。”据外交学院老师王燕介绍,外交部选拔主要看重三点:一是踏实的语言基础、优秀的语言能力;二是熟悉外交、外事业务;三是综合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王燕补充道,譬如曾为朱镕基担任“两会”翻译的朱彤,在校成绩仅处于中上等,但朱彤讲话简短干练、不啰唆、咬字清楚,谈吐“令人舒适”,具备成为高翻的潜力。

“国翻”是怎么炼成的?

想要进入外交部,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翻至少需要闯过三道关:严格筛选、疯狂练习、周密准备。

据悉,外交部挑选翻译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初试和复试:初试一般通过公务员考试排名,或是去专业院校进行笔试。从几百人中挑选成绩排在最前面的10至15名,才有可能进入翻译司下一阶段的“观察培训”。

“观察培训”实质上是淘汰式培训,首先每天要做大量的听力、口译和笔译练习,全面考察学员的外语基本功、翻译潜质、领悟力、抗压能力、组织纪律性等素质,最终只有极少比例的人入选。

即使进了外交部,随时也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据悉,外交部还有一个特殊的制度——旁听制度。翻译室的前辈们作为一个旁观者,会把他听到的译员翻译过程中的优缺点,一针见血地指出来。此外,译员每年都要经过考核,有时候考官会故意将一些别人听不太懂的,甚至把一些音效不好的东西录下来放给他们听。

最后一关就是实战前的准备工作。每年的两会总理记者会都是一场“硬仗”,外交部都要提前一个月通知翻译。从那时起,接到任务的翻译就进入“冲刺阶段”。不过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个团队一起准备。翻译团队会提前调研两会热点问题,模拟召开记者会,不上场的同事充当陪练,设计各种可能出现的刁钻问题,制定不同的应对方案。

来源:人民视觉

合格的“国翻”要具备哪些特质

·政治敏感性

一名优秀的译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极强的政治敏感性。因为外交翻译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在敏感和重大场合里,翻译所说的每个字都在传递中国声音。万一处理不当,可能会酿成外交事故。

张璐曾在演讲中透露,她一直把周总理的一句名言时刻挂在心上——“外交无小事”。例如有一次我国台湾地区记者提问两岸关系,温家宝总理的回答是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这句话出自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原句中的“忿”,字面意思容易被理解成愤怒“anger”或是争执“argue”,可是两岸关系敏感复杂,稍有不慎会影响全局。张璐在短时间内作出反应,用了更为中性的分歧“differences”,令人击节称叹。

张璐还曾在给外交学院的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时透露,有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澄清所谓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傲慢”的传言时提到,“我从一位欧洲领导人那里知道,那天晚上有一个少数国家参加的会议”。虽然张璐跟着温总理去过哥本哈根,知道温总理指的‘那位领导人’是谁,也知道这个人的性别。但温总理当时并没有提领导人的名字,她在翻译时也不能表明这个人的性别,而英文里又有“他”和“她”的区别,所以最后张璐选择用被动句式来表达,模糊了性别概念。

来源:人民视觉

·像海绵一样不断学习

张璐本科毕业于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并非科班出身的她凭什么击败了很多翻译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国翻”?这其中自然离不开她的语言天赋,但更重要的是她花了百倍于常人的努力。

每天早上8时,张璐都会准时打开电视和收音机,收听BBC、VOA、CNN广播。她曾透露:“即使我已经工作了这么多年,这依然是我上午8点到下午1点的头等大事,除非当时有紧急的翻译任务,否则这是我雷打不动的routine(例行程序)。”

即使加班到深夜,她也不忘对当天的翻译工作做复盘、积累。

跟随领导人出访当翻译,看似风光,实则很辛苦。外交部翻译司司长许晖曾透露,翻译的工作强度非常大,有的同志一年要在外面出差100多天。有一次,张璐跟随李肇星参加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一天之内做了12场翻译。她经常刚下飞机,时差还没倒过来,就被叫去做翻译,一翻译就是好几个小时,回来后浑身酸痛,就像被人打了一顿一样。

张璐总结:“必须不断地记,像海绵一样努力去吸取水分。所以在外交部翻译司感受到的可能不是一种机关文化,而是感觉好像又回到了校园。”

来源:外交学院官网

·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

虽然已成为国内最高等级的翻译人员,但在2015年的翻译行业内部的论坛中,张璐依然谦逊地表示:“无论做多长时间的翻译,我心里从来都没有想过可以百分之百地拿下,永远都怀着一种敬畏的心,越来越谨慎小心地做这种工作。”

要知道,张璐在工作中也曾遇到过措手不及的情况。有一次准备一场外国专家局组织的活动,宴会期间她的服务对象右侧的外宾是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方领导也有很强的经济学背景。她本以为二人会聊一些经济领域的话题,做了相应准备。没想到,双方在交谈时,始终没有讨论经济话题,而是一直在谈哲学,并且提及若干并非广为人知的美国近现代哲学家和他们的代表思想。每次碰到这种情况,她就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还是应该广泛涉猎各领域的知识。

2021年总理记者会

多年前李克强总理纠正张璐翻译的小插曲也体现了张璐的应变能力。在一次国际会议时,张璐在翻译“中国同样也是这个趋势很大的受益者(China is also a big beneficiary from this trend)时,李克强总理打断她,说了一句“One of big…”,张璐马上改口说:“One of the big beneficiaries from globalization”。

李克强总理在这里强调“One of”与其说是为了纠正翻译,倒不如说他是为了表现一种低调谦虚的外交姿态。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张璐的状态并没有受到影响,而是迅速吸纳了总理的意见。

接下来,在翻译李克强总理说的:“请大家理解,中文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所以我用中文发言”时,张璐特意补上了 “one of”,说:“I hope you understand as Chinese is one of the official languages of UN, so I should speak in Chinese here.”李克强总理的谦逊态度和翻译张璐的敏捷反应,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大国形象。

来源: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2016年,张璐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做演讲。能容纳几百人的演讲大厅被挤得水泄不通,许多人专程从内地赶来。在张璐步入会场时,很多人兴奋地向她挥舞着双手,并大声地喊着她的名字:“你是我的女神!”

面对如此热情的反应,张璐显然有些意外,她觉得“自己那天有点像摇滚明星”。

但她从不把自己定位为“明星”,在张璐看来,她更是一个传播者,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听到中国人的声音。

来源: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大众日报、政事儿、世界华人周刊、外交部网站等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上官河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